原來讓孩子幹家務,還有這麼多好處

你知道嗎?原來做家務是可以讓孩子的家務技能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孩子做家務的意義遠不止於勞動的本身,如果用冰山比喻我們每個人的話,我們一部分是外顯的、容易被他人觀察到的“冰山上部”,那麼還會有一部分則是深藏於水下,不易被發現的“冰山底座”。雖然冰山上部的知識和技能,很容易被察覺到,但是它卻受制於冰山底座的牢固程度。如果一個孩子的社會角色意識、自我認知、個性特徵和行為動機四個方面建構不良,那麼知識和技能必將成為無本之木,難以真正持久地顯現優勢。

原來讓孩子幹家務,還有這麼多好處

反過來,那些依賴於學習和訓練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部分,在孩子心智成熟後是十分容易學得的;因此早期將四個方面的基礎打好將會成為影響一個孩子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

原來讓孩子幹家務,還有這麼多好處

形成積極自我意識:我很能幹!看似讓孩子“受累”的勞動,孩子收穫的可是滿滿的勝任感和幸福感,形成積極的自我意識,俗話說就是建立“自信”。在孩子眼中“長大”意味著像爸爸、媽媽一樣,而爸爸、媽媽在孩子眼中的形象是什麼?可以做飯、洗碗、洗衣服,自如地支配自己的生活,也就是“做家務”是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所以,別以為孩子會感覺很累,相反他很享受!當他成功地把地清掃“乾淨”後,孩子就會獲得一種勝任感,“我很能幹!”,這就是孩子積極自我意識的源泉。

原來讓孩子幹家務,還有這麼多好處

逐漸認識和認清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是誰,可以做什麼!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社會生活場所,參與家務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和體會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會使得她們意識到我是家庭一份子,我可以幫助家人做些什麼。在孩子小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兩項他感興趣的家務活動,並將之委託予和信任孩子,並且在這過程中要不斷地提醒他堅持,逐漸形成孩子的責任意識,這件事就是我的責任。比如可以讓孩子每天負責餵魚,或者吃飯後將桌椅整理好。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再逐漸擴大到其他家務。幼兒園、小學裡的值日生都是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和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感受社會角色。在這些活動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形成責任感。

原來讓孩子幹家務,還有這麼多好處

做家務形成的能力:培養樂觀、助人的個性品質。讓孩子學會打理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夠做家務的孩子,也會更為樂觀。比如,幼兒園小班分離焦慮較強的幼兒,往往自理能力也比較弱;比如不會自己吃飯、不會穿脫衣服、上廁所,因此面對陌生環境會更為無助。相反,如果一個孩子這些都已經會了,當面對一個老師照料幾十名幼兒的時候,自然就可以自己解決問題;對環境就會有較好的控制感,不會感覺到很多恐懼,更能融入集體,個性也自然會更為開朗、樂觀。當然,如果孩子這些能力強,無論是自己還是老師都會讓他幫助其他人,孩子更容易建立“我可以幫助其他人”的意識與習慣。所以說,孩子做家務貌似不重要,但卻與其積極和樂觀的個性特徵密切相關。從“我能幹”到“我想幹”,助力內部動機的形成。

原來讓孩子幹家務,還有這麼多好處

在我們的身邊周圍總有一些人做事積極主動,特別有眼見力,做事特別妥當。但總有那麼一部分的人,做事十分被動,無論是生活或者工作總是“等”“靠”“要”,說一下動一下,甚至說幾下才動一下。其實這並非不是情商的問題,更意味著是一種行為習慣,表現為行為的特定動機。“等”“靠”“要”的人缺乏行為的內在動力,做事全靠別人要求;積極主動人則“眼力有活兒”,願意主動去做,恰恰是這個“願意”才讓他眼裡有活;這種行為習慣逐漸形成了一種做事積極主動風格,令其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受周遭人的喜愛和歡迎。孩子可做的事很多,比如在餐前、餐後襬放碗、分調羹、收拾桌面,當家裡的小值日生打掃、鋪床、餵養寵物。憑藉這些活動,孩子可以逐漸從自我服務過渡到為家人、為集體、為社會服務,逐漸是他們成長為一個開朗、積極、有自信、有責任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