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民辦雙語學校。

有此考慮的父母,他們的期望不止是孩子流利的“雙語”,更是一種與世界接軌的全人教育。

一方面,希望孩子“出得去”,在世界知名大學繼續學習,培養國際化競爭力;另一方面,又想要他們“回得來”,保留中國文化的“根”,成為中國未來的發展的中堅力量。

上海赫德雙語學校,是這幾年在上海名聲鵲起的一匹“黑馬”。

他們瞭解中國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作為母語非英語者的特點,在強化中國教育的基礎優勢、打磨中西融合的教育體系等方面,走出了自己獨特的創新路。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01.

一堂完全顛覆的數學課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學校有一塊棉田,要承包給我們班來開發管理,我們有什麼計劃?

成本費用需要多少?該問學校申請多少投資?

建成後,有哪些辦法可以增加收益?”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赫德中學G7A(班級的名字)公司的“CEO”,數學組郭梅梅老師敲著黑板問道。

領到任務後,班裡的孩子成立了“項目組”,開始“各司其職”:

“調研”組的同學們做了棉花種植成本的研究,算出了各項成本的百分比;“市場”組的同學們開始“頭腦風暴”,策劃了三種棉田經營活動,算出了各自的成本和收益;“財務組”的同學給項目“估值”;“執行組”分析每項的盈虧,拿出最終的盈利方案和《棉田承包策劃書》。

這不是一個學生的創業項目,而是上海赫德中學部的一堂數學課!

郭梅梅老師介紹道:

我們研發的“發現數學”課程,每學期都有這樣一個聯繫生活、綜合實踐的項目課。



孩子們不僅學得好玩兒,還學得紮實,能自如地使用課上學到的所有數學語言,用數據說話,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成為真正掌握知識的人。

為什麼這樣設計數學課程?

郭梅梅老師有20多年教齡,在傳統體制內學校和雙語學校都有教學經驗,她認為:

數學一向是中國孩子的強項。你看上海地區的學生,在2009、2012兩屆的PISA測試數學模塊中,兩奪全球第一。

數學“基礎好”得益於從小紮實的訓練。孩子們很小就會背乘法表、交換律、結合律... 再輔以大量的運算練習,勝在熟練準確,這是我們的優勢。

但傳統的數學學習,就像拿著操作指南搭積木。就算孩子不懂指南上的指示,只要背下來、照著操作,依然能搭出不錯的模型。


越往高年級,許多孩子開始害怕、厭惡數學,覺得數學和實際生活沒有聯繫。他們常常困惑:好不容易解出了一道題,稍微變了下形式就又不會做了。這正是因為缺乏了可轉化的“數學思維”。

積木是搭不成高樓的。高樓不僅要往上建,更要往看不見的地方“紮根”。

所以,上海赫德中學部的數學課程,學術難度比普通雙語學校更高;先用母語打基礎,再用英文拔高,搭配上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和活動,既保持了小學培養出的傳統優勢,又打造了牢固的,“數學思維”的地基。

02.

搭建數學思維,

從根本上變革學習

什麼叫數學思維?我們來看個例子:

比如學習“圓”的這一課。郭老師首先拿出一片葉子,問:你怎麼測量一片樹葉的周長?

同學們開始想了:

我可以用棉線繞樹葉一週,再測量棉線的長度;可以把樹葉放在方格子裡,再估計一下那些多出來的邊邊角角;可以把樹葉在直尺上滾動一圈...

老師點頭讚許,太好了,這就是"化曲為直"!圓形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周長和直徑間會不會有什麼規律?想知道的話,就自己動手實驗吧!

就這樣,孩子們組成小組動手操作、記錄,不僅發現了圓周率的存在,還成功推導出了公式。

接下來開始探討圓的面積。老師問:能不能再運用"化曲為直"的思路呢?

還真給他們想到了辦法:

拿粗繩繞成一個圓形,如同一個圓墊子。沿半徑剪開,捊直每一根繩,形成一個近似的三角形 —— 同一卷粗繩,兩種不同的樣子。


幾個簡單的動作下來,圓形面積怎麼求,公式怎麼記,孩子們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這就是數學思維,窮盡孩子的想象力去創造方法,再用邏輯推理去得出答案。

這種思維模式會正向遷移到未來的學習中,在接觸到更多相似的概念時,孩子能舉一反三,理解得也更快。不搞“題海戰術”,知識掌握得卻更加牢固。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單元的最後,孩子們還動手繪製“思維腦圖”,把所學的東西模塊化,一整個章節的內容成了薄薄的一頁紙。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他們還會自己出難題,考考班上的同學們;會給家長當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解應用題的做法!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單純地學習知識,孩子就像一臺冷冰冰的機器;但現在,問題的答案和解決方案都是他們親手推導出來的,他們成了操縱、設計這臺機器的人,真正地掌握了學習。


掃碼預約線下家庭工作坊

⬇️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03.

學英語,

居然還能這麼“玩兒”?

“我們小鎮的河流受到了嚴重的汙染,你們是一群性格各異的記者,要去和鎮長交涉,尋找河流問題的罪魁禍首...”

數學課畢,我們又看到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戲劇課。

徐薇老師給出以上的場景後,孩子們立刻組成小組,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簡單的兩個角色,在他們的世界裡鮮活個性起來:

有的鎮長禮貌待人,面對質疑時誠懇道歉,承諾解決問題;

有的鎮長擅長詭辯、推卸責任,不巧遇上了咄咄逼人、死咬不放的記者;

有的鎮長一通胡說八道,可哪知道,面前看似不起眼的記者,竟然是國家的公主!

誇張的肢體動作加上演技,整個場面太有趣了!

現場的一切,英文對白、道具、服裝... 都由孩子們自由發揮。我們鼓掌之餘不禁琢磨:討論環境汙染問題、扮演各色專業人士... 都需要不少複雜的英語詞彙和表達,這群孩子還真都做到了!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赫德中學部 戲劇課現場)

一所雙語中學,承載著不同背景的家庭的期待。海外歸國的、國際學校的、體制內學校的...

這些水平不一的孩子來到雙語學校,個性化的英文語言能力的提升該如何實現?

而我們看到,就像這堂戲劇課一樣,每個赫德的孩子都能在同一水平上,大膽流利地使用英文;有的孩子在國際性演講比賽中侃侃而談,更有的孩子,早早地被競爭激烈的國外頂尖高中錄取。

這背後,其實是赫德中學部總結的一套最適合中國孩子學習英語的心法——跨領域英語學習。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04.

跨領域學習,

解決中國孩子英語痛點

赫德“跨領域英語學習”的“總設計師”Yilin老師說,中國孩子面臨的語言問題,很多雙語學校都在尋找突破。

1. 語言不精準。

這一點甚至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身上更為突出。他們聽說很流利,卻沒有刻意進行過發音、單詞,尤其是語法的訓練。體制內的孩子會學習語法,但往往學得很艱難,什麼主謂賓、定冠補、非謂語動詞... 這些概念用中文都不好理解,何況是外語呢?

因此,孩子們在運用複雜的語言進行學術討論與寫作時,漏洞非常多。

2. 缺乏詞彙量。

有研究表明,美國中產以上家庭孩子聽到的單詞量,比接受福利救濟的孩子要高出3000萬。原因在於,中產家庭的孩子有機會接觸更豐富的話題,掌握的詞彙也更有深度。

英語母語者們在詞彙“質”和“量”上的差異都這麼大,身為二語學習者的中國孩子,在用英語接觸廣泛的話題、學習各類知識這方面,則更加欠缺。

3. 缺乏英語思辨思維。

我們說中文時,常常是意會的、概括的、充滿情感和文學性的。但英文是孩子們未來的學術語言,需要用嚴密的邏輯去獲取信息、分析表達。

中文習慣的根深蒂固,讓孩子在英語閱讀、寫作中缺乏了思辨的能力,導致用英語學習其他科目時效率不高、抓不住重點。


正因為有這些“痛點”,赫德中學部的校長Chris說,雙語學校不能一味追求“高大上”的純英語教學,也不是外教越多越好,而是要“接地氣”。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我們看到,赫德的中方老師都有著流利的雙語技能,外教老師也有多年中國學校的教學經驗,熟知中國孩子語言上的問題,能進行“學科知識+英語知識”的融合式的教學。


更重要的是,赫德的中外方團隊齊心協力,研發了一套更適合中國孩子的語言學習課程。這就是“跨領域英語學習(CCEL)”。讓孩子在閱讀更廣泛的話題,同時兼顧詞彙、語法、閱讀、寫作等英語技能的全方位習得。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舉個例子,這一單元,講的是社會學中流行文化的概念。老師會先引導孩子們討論:你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你對hip-hop音樂怎麼看,是否喜歡?

講到個人興趣的話題,孩子們開始滔滔不絕,踴躍發言。討論中他們發現,有些專業詞彙還不會、語言表達磕磕絆絆、觀點缺乏論據支撐... 這就自然地給後面的學習樹立了目標。

帶著這些問題,孩子們開始進行閱讀。文章的難度是精心打磨過的,有許多孩子們沒有接觸過的生詞、俚語、以及他們接觸過但還沒有熟練掌握的語法點。

比如,這一單元的文章分別是 Music of the Ancient West (古代西方的音樂);‘Stay with Me’ Vocal Music (從Stay with Me 看聲樂演唱);Chinese Hip Hop - Higher Brothers (中國嘻哈-海爾兄弟);Sound: The Music of the Universe (宇宙的聲音),力圖從考古學、流行文化、音樂、科學等各個維度入手,讓孩子全面瞭解流行文化。

除了傳授給孩子們詞彙、語法、閱讀、寫作等方面的關鍵知識點,CCEL的課堂更重視“授人以漁”,讓孩子掌握學習方法:

學習詞彙,會教給孩子母語者的記憶技巧,比如詞根詞綴,再搭配詞彙背後的文化故事;學習語法,會讓孩子們相互proof reading(校對),不斷地訓練自我糾正習慣;學習閱讀技巧,會使用各種anchor chart (圖表),教孩子如何把握全局、抓住文章重點;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綜合運用語言和文化知識的機會。我們開頭提到的《河流裡的垃圾》這節戲劇課,就是最好的例證:

扮演性格迥異的編輯,開選題討論會 — 需要新聞知識;

扮演調一線查記者,研究河流汙染的原因 — 需要環境科學知識;

扮演被問責的鎮長 — 需要有技巧的辯論知識;

......

當孩子們沉浸在真實的情境裡,手腳並用,帶著目標和感情,熟練運用詞彙、語法、表達方法,自然能夠全英文地展現一幕幕精彩的表演。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赫德中學部 戲劇課現場)

這樣的英語學習,不僅夯實了赫德學子的語言基礎,更是打開了他們國際視野,看到除了語文、數學這些學科知識,世界上其他人還在學什麼、討論什麼,能用英語在不同領域裡去理解切換、自信表達。

掃碼預約線下家庭工作坊

⬇️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05.

結語

當我們說希望孩子具有“國際競爭力”,其實重點不在英語好不好,也不在學的哪國課程。

真正重要的,是孩子能不能從被動學習,轉變成"做得多"、"悟得多" 的主動學習模式,有能力、更有勇氣地走上世界舞臺,和全球的優秀同齡人比拼合作。這是個需要終生去實踐的目標。

我們看到,赫德中學部的每一門課,每個項目式、跨學科、體驗式的學習,都在啟發著孩子達成這個目標:

科學課上,孩子們採集了市面上幾款洗衣液的樣本,研究出了哪一款能最大程度上分解汙漬、性價比最高,用多少洗衣液的量最節約資源...

設計思維課上,孩子們親自調研大型超市存在的問題,10個小組,拿出了10套實實在在的解決方案,用了PPT、海報、視頻等形式,用熟練的英語在禮堂裡做了“路演”...

......

赫德中學部的車智慧校長是這樣形容赫德的孩子:眼裡有光、手裡有活、腦子裡有思想、心裡有仁愛。

我們也從課堂裡看到,赫德的學生既有中式的務實嚴謹,又兼具西方文化的大膽。相信他們有能力成為真正的、面向未來的學習者。


在中國,培養成功的雙語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一所學校的成功探索

在未來幾十年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工作將改變,減少或完全消失。 到大學畢業時,之前所學的知識,可能將與工作、生活中必須的技能完全脫節。

所以,K-12以及大學教育培養人才的核心目標,不應是傳授知識,而應是培養能應對這些變化和挑戰的人才。全球的教育專家已經清晰地認識到,

培養4C的技能,才是應對未來、取得成功的關鍵,這指的是:

Communication交流 - 交流思想,問題,想法和解決方案

Collorbration協作 - 通過合作達到一個目標

Creativity 創造力 - 嘗試新方法來完成工作

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 - 綜觀以新的方式的問題,跨學科學習

上海赫德學校的一系列創新課程,讓我們看到學校在啟發學生應用知識、創新性解決問題、學以致用,培養21世紀的4C人才的嘗試與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