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導語:

一個努力幹活的員工與偷奸耍滑的員工,一個月的工作量差別有多大?舉個例子:就拿搬磚來講,至少是一輛大卡車的區別。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在部門裡,一個努力幹活的人工作量能夠佔到部門的50%以上,一個人頂四個不是傳聞,一個人的效率,積極者和消極者,差出幾十倍很正常。

努力幹活人的成績展示給老闆,老闆以為是員工的工作職責,沒什麼驚訝,認為這是員工應該做的,努力的人工資待遇沒有明顯提升,久而久之願意做的也不會在做了。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真實案例:申請加薪失敗的小王

李建是公司的老員工,在公司幹了好幾個人的工作,質檢,技術支持,研發,出差拓客,甚至公司的電路和電腦維修,設備維護也都是李建幹。

隨著物價上漲,李建感覺工資待遇不夠用,李建瞭解其他公司的待遇,自己的工資偏低,向老闆申請加薪到4500.老闆不同意,說李建還需要更加努力,以後公司會考慮加薪。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李建辭職找到新的工作,薪資待遇給到5000,只負責技術,非常輕鬆。後來,聽說老闆找了四個員工來替代李建的崗位,每個人的薪資給到4000.原老闆打電話讓李建回去工作,李建拒絕了。

這種現在職場中被稱為鞭打快牛

  • 幹工作越快的人發現,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
  • 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於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
  • 工作業績突出的人,總是會迎來更高的業績目標;而那些業績目標低很多的人,一樣可以靠任務完成率拿到不菲的回報……

慢慢的,“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乾脆“憤蹄”離去。更有甚者,有的“快牛”在情緒影響下,成為團隊的離心力和破壞力。

“鞭打快牛”的悲劇,實質上是領導力不足的表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不追究“慢牛”為什麼是“慢牛”

在故事中,我們看到了黃牛不願幹活,農夫就鞭打水牛。農夫是否想過:黃牛為什麼不幹活?是不會幹還是不願幹?為什麼不願幹?

在團隊工作中,我們要想一想“慢牛”為什麼是“慢牛”,確保不要把“快牛”變成“慢牛”。

把工作分給不擅長的團隊成員,並且不加指點,就是把“快牛”變成“慢牛”;

把工作分給身體精神狀態不好、主觀意願不強的“快牛”,一樣會變成“慢牛”;

工作分配不公,“快牛”心生芥蒂,同樣會變成“慢牛”。

2、不能及時激勵

“快牛”在故事中,水牛多幹了活,卻沒有得到激勵,反而多捱了鞭子,最終“掙脫犁枷跑了”。

在團隊工作中,對“快牛”的激勵要及時。不公平感源於付出與回報價值的衡量比對。

對於做出貢獻的“快牛”,一定不能不聞不問,甚至認為理所當然。

否則,“快牛”心有不滿,“慢牛”樂得其所,團隊就會變得愈加懶散,負能量佔據上風,這就是向“慢牛”團隊看齊的前兆。

3、對“慢牛”鞭策不足

確定“慢牛”是“慢牛”以後,就是兩種結局了。農夫訓練黃牛學會幹活,或者農夫鞭策黃牛迫使其幹活;再不然,就是殺之或賣之了。

在團隊工作中,不能任由“慢牛”一直存在。“慢牛”的無改善的存在,一定會影響團隊的合力,形成反向作用力,降低團隊工作效率。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思考:業務員不要隨便加底薪或提成?

傳統薪酬結構設計:

  1. 彈性小:固定的部分比重大,例如非業務崗位的固定部分可達80%以上。
  2. 無法衡量:員工收入與其價值不能相對有效地衡量出來。
  3. 薪酬與員工價值失衡:價值應等於價格,員工付出、創造的結果與其收入沒有直接對等關係。工作量=產值+價值
  4. 缺乏激勵作用,無法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消極怠工。
  5.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傳統薪酬績效缺乏活力。
  6. 員工都是抱著打工者心態工作,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幹多幹少工資都一樣。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建議從企業管理機制方面突破,首先要建立好企業薪酬績效激勵機制,讓員工主動自發的工作!

一、建立不同等級的薪酬考核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考核指標,比如訪問量,跟蹤量,考核分值等,設置小額獎勵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40萬每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比如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3)入職一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比如說可以設置50萬元每月,主要關注毛利,回款,培訓考核等,獎勵制度為常規值

4)高級業務員:一年平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第二年就可升級為高級業務員,薪酬可增加20%-30%,設置高值獎勵制度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和年終獎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員可以升級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則對其下屬採用不同的業績平衡點,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年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

2)高級業務經理:一年團隊人均業績達到500萬以上,不包含本人業績,第二年晉升為高級經理,享受更高的提成分配

註釋:這種方式是建立在提成的基礎上的,年終獎時可以額外獎勵優秀的員工。每年的獎勵分三年發放到位,如果員工離職,則不再發放獎金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三、建立更高級的的合夥人制度

比如說,高級業務員,業務經理都可以有機會成為內部合夥人,一起分享企業利潤紅利

個人建議:

可以先做三到五年的合夥人模式,再做股權激勵最好。合夥人就是員工自掏腰包入股,但是不擁有公司股份,並且合夥人也不享受剩餘價值,而是分享增值部分的剩餘價值。我們只需要匹配好企業的分配率、員工的回報率就好了,說現實的一點,只要比員工把錢放在銀行的利潤高,那就可以。

合夥人模式分兩種

1.公司合夥人:作為合夥人分享整個公司的經營成果

2.項目合夥人:只參與具體的項目的利潤分成與責任承擔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四、建立股份制與期權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經理培養年業績達500萬以上的的業務員超過10人的,就可以成為企業股東或者自己成立分公司,擁有一定的自主權。

給員工做了3-5年的合夥人以後,根據其貢獻,指定不同的合夥機制,可參考以下兩種

1.契約:測算公司的股本,簽訂股權代持合同,讓那個優秀的員工成為企業股東之一

2.期權激勵:通過三到五年的時間,讓優秀的員工不斷增加公司股份

總結:現在很多企業很多采用底薪加提成的激勵政策,所以,沒有讓公司二婚員工成為利益共同體,所以就導致很多優秀的員工被挖走。而李太林薪酬全績效模式,通過使用多元激勵模式,達到留住優秀人才,提升企業業績的能力。

老闆:一人幹了部門50%活的那個員工離職了,我的錯!附案例

五、PPV量化加薪方案

對於一些剛入職的業務員來說,前三個月比較難,因為業務不熟悉,銷售技巧也不熟,所以就很難賺到錢,壓力也比較大。再加上企業對員工的開單要求也比較高,所以,一些運氣不好的業務員,很難挺過這三個月。但是,如果延長考核週期,企業又容易賠錢。所以,必須要喲花薪酬模式,讓員工在開單錢,可以通過承擔其他工作來賺一些錢。

而所謂的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就是指將員工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項目,工作結果等以一種可以量化考核的方式進行利益分配,形成一種多勞多得的利益分配機制,

PPV模式讓那個業務員可以做到一專多能,成為複合型人才,同時做更多的事情,也能獲得更多的收入。比如:

1)跟單業務員,跟蹤生產流程,完成交貨,跟單產值工資

2)市場調查員,調研市場,提供完整的市場信息

3)信息統計員,協助統計和分析市場調研的數據

4)客服,對客戶進行回訪,收集客戶反饋

5)分析員,收集外部與內部產品信息,並提供數據分析資料進行數據分析

6)公司裡面的行政,後期,美工等工作也可以根據個人能力擔任


沒有利益的趨同,就沒有思維的統一!!別因為工資設計的不合理,而喪失員工心甘情願為你拼命的機會,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10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