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鸭讲”“混乱弹”“谈玄”……关于“聊天”,益阳方言里的表述很生动

讲和说都是发声说话,益阳人用“讲”多于“说”。“讲”还用为复音词“打讲”。

“讲”的繁体字为“講”,《说文》释之:“和解也。从言,冓聲。古項切。”可知,讲的本义是讲和。后来讲的主要意思是对话、有对象的讲话。读音为“冓”。现在普通话注“冓”为gòu,其实它本来的读音就接近于现在益阳话的“讲(gaong)”

在益阳话里,讲话的“讲”和江河的“江”白读音相同,与普通话的读音有对应关系,是有规律的。

《说文》:“说,释也。”说的本义是以言语使人明白。目前普通话注“说”是两个读音,一是最常见的shuō,二是用于“游说”之shuì。益阳话白读只有后一种读音,读如“血”

“打鸭讲”“混乱弹”“谈玄”……关于“聊天”,益阳方言里的表述很生动


有网友提出,益阳话读“血”的“说”是不是保留的“曰”的古音呢?笔者以为,应不是。《说文》:“曰,词也。”“曰”的本义指正式表达,措词。比如《论语》等书记录孔子的话,用“曰”或“云”,意谓它是经过整理的、讲究措词了的语录。

说与讲,无论普通话还是益阳话,用法都基本相同。但细较之,在益阳话里还是有区别的。有“打讲”,没有“打说”。“打讲”意为交谈、聊天,一定有双方的互动,而“说”不一定。“打讲”还可以充扩为“打鸭讲”“打黑讲”“打别么子讲”等。还有“讲狠”“冇狠讲”一类的词。

“打讲”也叫“谈玄”“扯谈”。这是由魏晋南朝时的清谈玄学而来的。现在还将“扯谈”一词讲成“扯清水乱谈”。如说“我跟他冇得玄谈”,意谓两个人合不来或不想理他。有人将“谈玄”写成“弹弦”,写到弹棉花上去了,只取其声,没有明白其来历。

当聊天用的“打讲”,还有一同义词“混(hùn)”

。因为“混”有交流的含义。在具体语境里,“混”还有“吹嘘”的引申义,可组词“混狠”“混绿”“混黄绿”“混乱弹”等。

“讲经”一词并非讲解经典,而是指念经,诵读宗教的经典,引申指批评、念叨、数落。如“你在上班时间炒股,领导会讲经咧!”

电视产生前,农村的夜晚漫长而乏味,最好的娱乐是聚在一起“打讲”,也谓之“混”。一般都打些什么讲呢?一是,讲自己听到、见到的新事、奇事,这一种叫“讲白”。“白”的含义有二:一如白话小说的“白”,讲的是口头传说的故事,书上没有的。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是讲故事人留下的脚本,而“话”与“白”为同义词,戏剧、电影的“对白”就是对话。二指空白之“白”,讲的姑妄言之,听的姑妄听之,就图个消遣,都不当真。《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贾宝玉傻就傻在将刘姥姥讲的“白”当了真。

另有一种叫“讲传”。这一种高雅些,是有书对的,一般由读过书的人来讲。有的人虽没有读过书,但记性极好,从别人那里听来,也能讲。“传”又分为三种: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等;通俗长篇小说,如《水浒传》《封神演义》《杨家将》《西游记》等;短篇小说讲起来更方便,如《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传”是传记、传奇,都曾是文学史上的品种。讲《聊斋志异》故事,也讲成“混聊斋”。广言之,鬼神故事不论是书上的还是听来的、自己编的,都叫“聊斋”。因此,讲到“聊斋”,往往更接近于“白”而非“传”了。

与“白”“传”相关,有一个词叫“翻古”。泛而言之,“讲传”就是翻古,将古时的事翻出来讲。另一种“翻古”是将过去的事拿出来讲,如上一辈人讲自己的经历,对年轻人传授人生经验。“翻古”是中老年人不知不觉的行为,而对年轻一代来说,有味的听得进,而对那些说教色彩浓的,他们往往听不进,往往显示出“代沟”现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翻古”所讲的内容里,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乡巨变》:“她不好答白,只静静地听李月辉说道。”“答白”就是搭话、理采,应写为“搭白”。如艾芜《两姊妹》:“阿金没有搭白,连忙去洗碗。”这种“白”就是“话”。

在益阳话里,“搭白”还有一个含义:承诺。比如“这个事我搭了白,就会负责到底。你不要再来催了。”还有一个词“搭野白”,不是自己分内的事却去搭话,多事,操夹心。如“我又冇跟你讲,你搭么子野白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