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名家張善忱,教你如何”針下辨氣“

針灸名家張善忱,教你如何”針下辨氣“

課程推薦:

全國中醫針灸名家臨床經驗傳承 (12月20-22日)


針下“辨氣”,是指當針刺入人體之後,由醫者的觸覺,辨別分析患者的機體對針刺後所產生的反應,從而根據各自不同的反應,給以或補或瀉的刺激手法。

古人對此非常重視,描述也極為詳盡。《素問·寶命全形篇》說:“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這就是說要很安靜地、聚精會神地來觀察施針後的形氣變易,不然雖經氣到來,也是冥冥然無形可察的;假如能細心觀察體驗,詳加辨識,在氣來襲針時,就會覺得好象烏鴉的聚集,氣盛的時候,好似稷禾欣欣向榮的一片茂盛之象;氣的往來,又象是烏鴉的飛來飛去;如果是不很好的判辨體會,只知經氣的飛騰,卻不知其何故。

針灸名家張善忱,教你如何”針下辨氣“

所以又說:“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這樣才能達到“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往獨來”的目的。

因此古人有四難的諺語:“刺針容易辨證難,辨證容易取穴難,取穴容易補瀉難,補瀉容易辨氣難。”

的確,如不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往往是心中了了,而指下難明。

筆者承師所授,通過十幾年來的臨床觀察,深深體會到以針下所辨之氣,不僅是可以作為施行補瀉、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或補多瀉少、或瀉多而補少的具體標準,同時還可測定其病變的轉歸和預後如何。

正如《標幽賦》上所說的:“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因此個人認為實有提出加以討論的必要。但筆者學識淺陋,妄談及此,一定錯誤很多,希望醫道先進,多加指正。

一、氣與針刺的關係

“氣”在中醫文獻上是經常接觸的字樣,它有什麼含意?它與針刺又有什麼關係?如果沒有初步的印象,就很難以談到針下辨氣,因此對氣和針刺的關係,作一輪廓的介貂:

1.氣

中醫文獻上所說的氣,它的含義很廣,就它的命名和產生根源來看,似乎比較明確,如《靈樞·決氣篇》上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素問·刺志論上》說: “氣實形實,氣虛形虛……谷盛氣盛,谷虛氣虛……”由此可以看出水谷之精華,通過上焦的開發作用,而散佈於周身,像霧露灌溉草木一樣的來充身,溫潤皮膚。

所以說氣充實形體也就充實,氣虛弱形體也就虛弱。氣怎麼才能充實呢?主要是依賴水谷。故日“谷盛氣盛,谷虛氣虛。”《素問·經脈別論》上也說:“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氣少矣。”正可說明這一問題。

而近代醫家對它又是怎樣認識的呢?秦伯未先生在《內經知要淺解》中說:氣究競是什麼?有些地方代表一種能力,有些地方是指一種物質。……氣所發生的作用,就是所謂的能力。” 日人湯本氏也說:“氣者,觸於五官而無形,乃一種活動能力。”

由此看來,氣乃人體內部不可缺少的一種物質元素,在某些地方它代表著能力,某些地方卻代表著神經的功能和作用。如果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對針下辨氣也就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看法,不致認為抽象玄虛空洞了。

2.與針刺的關係

據上所述,我們對氣有了初步的概念,但它與針刺又有什麼關係呢?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上說:“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無復針。” 這就是說刺針之後必須得氣,使之產生反應。如果當針刺入人體通過了一定的手法,沒有任何反應,就必須再反覆的使用,不要受次數的限制。也就是《難經·七十八難》上所說的“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的道理。如果刺之而氣即至,說明已經誘起機體應有的反應,這種反應的產生,正是迅速發揮療效的過程,但這一過程用視覺是無法察明的,只有通過術者的指下感觸或患者訴說好轉時,才能深深體會到這一客觀事實的存在。《靈樞》上所說的“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是絲毫沒有誇張的。

因此說針刺與氣是有密切關係的,其理也就在此。

針灸名家張善忱,教你如何”針下辨氣“

二、辨什麼氣

前面已經說過,氣既然是機體內在的一種活動功能,那麼還要審辨什麼呢?關鍵也就在這裡。

張氏《類經》上說:“用針之道,以氣為主,知虛知實,方可無誤。“就是說通過針刺來辨別審察機體內在的抗病機能,是旺盛充實的呢?還是虛弱衰減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呢?還是反常的病態反應呢……等,必先將這些隱伏的病理,洞察無餘,瞭然於胸中之後,才能達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的目的。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是正氣呢?又怎樣才能識別是邪氣呢?

《靈樞·終始篇》:“邪氣來也緊而急,谷氣來也徐而和。”前者是當針刺入機休後,由於病邪的侵襲,而使針下感到過於緊急,這種現象即謂之“邪氣”,無疑是病態反應。而後者感到針下徐徐而和緩的,乃是正常生理機能的反應,也就是所說“谷氣”。

《內經知要》上說:"精氣即正氣,乃谷氣所化之精微。”《靈樞·終始》上又說:“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因此我們在臨床上,就必須分清邪正虛實,審辨寒熱。這樣才不致犯《素問·離合真邪》上所說的“奪人正氣,以從為逆,榮衛散亂,真氣已失,邪獨內著,絕人長命,予人夭殃“等錯誤。所以用針之時,必須審慎而詳辨之。

針灸名家張善忱,教你如何”針下辨氣“

三、如何辨氣

既然瞭解了氣是一種生理功能現象,或病理反應,因而也就有邪正之分,虛實寒熱之別,更由於病因的不同,所以在機體內也就產生不同的反應。

《素問·離合真邪論篇》上說:“天地溫和,則經水安靜,天寒地凍,則經水凝泣,天署地熱,則經水沸溢,卒風暴起,則經水波湧而隆起。夫邪之入於脈也,寒則血凝泣,暑則氣淖澤,虛邪因而入客,亦如經水之得風也。”這正是祖國醫學“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的道理。天氣溫暖和平的時候,則經水之氣安靜,假如天寒地凍,人被寒邪所侵,則血氣凝泣不暢,如天署地熱,人被熱邪所乘,則氣血沸騰而漾溢,如果天氣忽然發生暴風的時候,人被虛風之邪所侵,則經脈就像波浪的湧起。

這些不同的病理現象,在針刺時的反應上,也各不相同。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因此就必須分析詳辨之後,根據不同的病理反應,給以不同的刺激手法,或補或瀉。今將辨氣的具休原則方法,分述於下:

1.正氣

正氣即“谷氣”,或日“真氣”,亦稱“精氣”。當下針之後感到針下不緊不松,不吸不頂,不急不澀,乃徐徐而和緩如棉,即所謂“谷氣來也徐而和”,此經氣來複之象。

《素問·離合真邪》篇上說:“真氣者,經氣也…瀉之則真氣脫則不復,邪氣復至,其病益觸。”當此之際,一補即實,一瀉即虛。陸淵雷《傷寒今釋》上說:”利用正氣以治病,為中醫治療法之大本。”

故日應酌情補之,慎不可輕易妄瀉為要。

2.邪氣

( 1)實類:《素問·通評虛實論》上說:“邪氣盛則實”。凡是邪氣旺盛而充實的,在下針之後,多感到緊束其針,使之不得捻動。即所謂"邪氣來也緊而急”。寒邪則兼見吸針內入,熱邪則反見有頂針外出之意,溼之邪則見緊無束意,而反旋轉流利,溼重者更見有在針孔處液體外溢。風邪則緊中帶緩,在針體周圍多見紅暈而突起,或如豆瓣復置。

凡此種種,或兼見,或獨現其一者,雖症現虛象,當補之侯,必應先瀉其邪,而後補之,即所謂祛邪以扶正。

(2)虛類:《素問·通評虛實論》上說:“精氣奪則虛”。凡正氣虛弱,真陰虧虛者,下針之後,多弛緩無力,甚或寂然無聞。

氣虛者,無力而緩,深刺至地部,則反見沉緊之象,或和緩有力如常人。陰虛者,無力而虛澀不利。刺此者,雖症現實象,當瀉之侯,亦應先急補其正,而後瀉之。即所謂扶正以祛邪是也。

此外,如刺之針下虛極,無任何反應感覺,甚或如插豆腐狀,雖補之亦復如是者,此胃氣已絕也,其預後多不良。即《難經·七十八難》上說“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故因氣而可辨吉凶,所以有人說:“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行醫不知氣,治病從何據。”正是這個道理。

世針針灸交流中心、北京培醫教育中心

中醫針灸人才培養計劃:

1.全國實用針灸全科班(系統學習、線上線下結合、北中醫教授授課)

2.全國多種針法技術應用班(火針、腹針、頭針、耳針、腕踝針等針法技術臨床應用)

3.全國中醫針灸臨床實習班(上午北京三甲醫院臨床實習、下午針灸科主任專題講座、晚上總結交流)

4.全國中醫針灸名家臨床經驗傳承(學術思想臨床診斷提升,全國名老專家、著名針灸專家授課)

5.確有專長醫師資格考試 6.健康管理師考前輔導(北醫專家輔導)

正規機構、名師授課、保證教學、優質服務

私信“中醫學習”獲取更多免費高清視頻、音頻內容

針灸名家張善忱,教你如何”針下辨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