鍼灸“前後配穴”的三種方法

前後配穴法又稱“腹背陰陽配穴法”,是以身體前後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即“陰病治陽,陽病治陰”)

。《黃帝內經》中稱“偶刺”。具體運用有前後隨意配穴、前後對應配穴和俞募配穴三種形式。

針灸“前後配穴”的三種方法

(一)前後隨意配穴

只要將身體前後(包括頭面部)的腧穴任意選配在一起,即屬此類。例如迎風流淚,前取睛明、承泣,後配風池、翳明;中風失語,前取廉泉、承漿,後配風府、啞門;咳嗽、氣喘,前取天突、膻中,後配肺俞、定喘;脊柱強痛,前取水溝、齦交,後配脊中、身柱;遺J、陽V,前取氣海、關元,後配命門、腎俞。凡此種種,均屬於前後配穴法。

(二)前後對應配穴

前後對應配穴是選取軀幹部前後對應的阿是穴,前胸對應後背,腹部對應腰部,主要適用於軀幹部的扭挫傷。方法是:先在胸腹或腰背部探明陽性反應點,然後向腰背或胸腹部劃一水平弧線,在與陽性反應點相對應處定穴,前後對應斜刺。

針灸“前後配穴”的三種方法

(三)俞募配穴

同一臟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稱“俞募配穴法”。寓“陰病行陽、陽病行陰”之義,為前後配穴法的代表和最高形式。充分體現了經絡的調節陰陽作用。二者一前一後,一陰一陽,相互協調,相輔相成,對治療陰證、陽證俱見的臟腑病證療效頗著。如咳喘前取中府,後取肺俞;胃病前取中脘,後取胃俞等。《素問·奇病論》所載“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靈樞·五邪》的“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咳動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臟之”(按:膺中外腧即肺之募穴中府,背三節五臟之旁即肺俞穴),就是俞募配穴法的早期應用實例。

每次寫到前後配穴法時,我自己都覺得特別雞肋,為什麼呢?前後配穴效果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筆者在病人不多的情況下一般都會採取前後配穴施治,效果值得肯定,但是病人排長隊或者或病床都不夠的時候,哪還有時間正面治完反面繼續治療的,那時候都是正反隔日交替針灸治療了,這樣有利有弊,好處在於每日可以診治更多患者,弊端在於降低了針灸治療的“速效性”,這並不是個人所能控制的。就常見病來說,如果是前後配穴治療,操作正確,三次左右一般都會出現效果(中風後遺症之類的除外),當然,這都是個人見解,也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針灸“前後配穴”的三種方法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