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閻錫山故居:簡陋寒酸,山西窯洞風格,死後墓碑朝向山西老家


【閻錫山臺北故居】1949年12月8日,當時頭銜是國民黨“行政院長”閻錫山率領一部分侍衛,從成都乘飛機逃往臺灣,至死沒有再回到大陸。閻錫山剛到臺灣時,頗有“臥薪嚐膽”的意味。然而,很快他就離開了政治舞臺,過著閉門著書的生活。

【閻錫山故居入口】1950年3月6日,閻錫山很識趣地辭去了“行政院長”一職。似乎到這時,閻錫山才明白了什麼。離開前,大家召開了一個小型茶話會,為閻錫山辭行。最後離開時,閻錫山對大家說:“無珠寶而爭珠寶,不是不爭,是無所爭;有珠寶而不爭,是自己心上無珠寶,才足為奇。人不汙辱你,不和人爭,不是不爭,是無爭;人汙辱你,你不和人爭,才是不爭。”

【山西窯洞風格的故居】在臺北麗水街居住半年後,閻錫山帶著幾名貼身侍衛搬到了臺北市郊的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菁山原本時日本佔領臺灣期間,沒有建成的農場,位置非常偏僻,而且交通不便,距離最近的公路要步行30分鐘,才能到達公路。附近沒有村落,也沒有電燈、電話、自來水等配套生活設施。


【閻錫山故居入口處的石階梯】侍衛都勸說閻錫山換個地位,閻錫山卻堅持在這裡生活。於是,大家一起搭建茅屋、開闢菜園。後來,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茅屋改建為磚石結構。閻錫山將這裡命名為“種能洞”,而且按照山西老家窯洞風格修建。

【故居一角】當時侍衛勸說閻錫山不要修建,因為臺北氣候並不適合修建窯洞風格房屋,但閻錫山堅持要修建窯洞風格的房屋。閻錫山有著自己的辦法,“用洋灰就防止了潮溼;開前後窗戶就能使空氣流通;至於防地震,窯洞與樓房性質一樣,是看建築上的設施如何,我遂動念建築一所窯洞。臺灣房屋,中國式、西洋式、日本式均有,特取三式所長融合為一,為臺灣同胞作試驗。”

【故居里閻錫山靈堂】將居住地方命名為“種能洞”,閻錫山是這樣的解釋的,“此窯洞命名為種能洞,因我向以種能觀察宇宙,為配合我的宇宙觀而名之。”閻錫山在菁山度過自己的最後十年,直到1960年5月23日去世。閻錫山去世時,親人都不在身邊,他是死在了侍衛懷抱中。


【房頂上的“中”字】閻錫山推崇“中”,這是他認可的一種世界觀。閻錫山認為,“發於仁,歸於中。發心是仁,但仁心要合於中道,不可偏斜。心中有仁愛,不要有什麼偏向不要脫離。”晚年的閻錫山死後看透了一切,把一切心思都放在著書立說上面。

【閻錫山故居為磚石結構】1960年5月23日在臺北閻錫山去世,終年78歲。閻錫山去世前早已留下遺囑,共七點:“一、喪事宜儉不宜奢;二、來賓送來的輓聯可收,但不得收挽幛;三、靈前供無花之花木;四、死後早日出殯不作久停;五、不要過於悲痛放聲大哭;六、墓碑上刻日記第100段和第128段;七、七日之內每天早晚各讀他的《補心靈》一遍。”

【守墓人張日明老人】張日明老人曾是閻錫山的侍衛,閻錫山去世後,其他侍衛都下山另謀生路,張日明自願留下給閻錫山守墓,至今已經有58年時間。之所以這樣做,張日明老人說:“當年閻錫山對自己很好,自己這也是為了報恩。即便自己去世後,也會讓兒子繼續來掃墓。”


【閻錫山墓地】 閻錫山墓地距離故居很近,墓碑朝向大陸山西老家。閻錫山的墳冢呈圓形,周邊出沿,頂部微隆呈穹拱狀,直徑3米,邊高1.3米左右,頂部中心處高約2米,墓牆墓頂均由墨綠瓷磚貼面,墳冢上用水泥塑有“世界大同”四字。墳冢前的墓碑上刻“閻伯川先生之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