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文化:因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

沧州文化:因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

从地名解读沧州文化,深入发掘沧州的文化内涵,见证历史的活化石

地名,是人类赋予特定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它首先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其次,地名在语言学中属于专有名词,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地名中,我们可以了解当地的自然特征、风土人情、历史演变。对于地名进行语言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发掘沧州的文化内涵。

沧州,是河北省一地级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沧有“暗绿色”之意,形容水的颜色,州指有城墙防御的城市。沧州在气候上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因此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又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如石油、盐田、海产品等。同时,作为一座运河古郡、历史名城,沧州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境内不乏名胜古迹。沧州的祖先在这广袤的土地辛勤劳作、繁衍生息,使得沧州成为历史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我们可以通过地名,了解沧州的文化。

沧州文化:因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

一、沧州地名中的自然地理文化

沧州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众多、土地肥沃,适合发展农业;临近渤海,资源丰富、海运便捷。可以说,是河流和海洋哺育了沧州人民。长期的农业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沧州这一方水土人民的性格。

1. 河流与地名

沧州位于华北平原东部的黑龙港流域,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位于华北平原的滨海平原部分,地势平坦而多洼淀。境内河流众多,纵横东西、连通南北,主要行洪河道有南运河、捷地减河、子牙河、漳卫新河等;排水河有宣慧河、小白河等;较大的洼淀有白洋淀、南大港等。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河流对于人类繁衍的意义非凡,人类原始的聚落大多沿河流分布。象征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就经沧州至天津入海。“古文献《山海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记载的黄河,都是流经沧州入海的。可以说,黄河文化是沧州文化的底色。”沧州中部是黄河、漳河等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其地形利于人类的生存。冲击形成的平原具有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接近水源的优势,适合发展农业、渔业,环境相对安全,也便于村落的形成。在农耕文明下,沧州人民勤劳淳朴、踏实能干,形成了一种黄河影响下的独特的性格。比如沧州市运河区和吴桥县都有“黄河路”,都显现出了黄河对于沧州的影响。

除了黄河,京杭大运河还影响着沧州的地名文化。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里程最长的城市。比如沧州市区的“运河区”。古老的运河记录了人类两千多年的文明史,是大运河哺育了沧州。沧州境内的大运河段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自然景观,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成为了见证历史的“活化石”,为大运河申遗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许多地名的形成受河流的影响。一些带有“水”、“河”、“泊”等字的地名明显的受河流影响。比如,河间县、交河县、泊头镇。河间之名起源于战国,因它在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间,故称“河间”。滹沱河、高河两水交流形成“交河”等等。由此可见,是河流哺育了沧州人民。

同样,受洼淀影响的地名还有七里淀、白洋淀、长洋淀等。

沧州文化:因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

2. 山与地名

沧州境内地势平坦,少有山脉,但地名的形成也受山的影响。比如,盐山县“盐山县一名始见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县为盐山县,借县东南80里近海处——盐山(即金山东省无棣县大山),以其地产盐故名。”

沧州文化:因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

3. 海洋与地名

海兴县东临渤海,是由原来的河北省副省长高树勋同志命名的此县,表现此地人民“靠海而兴、兴旺发达”的意思。渤海是中国唯一的内海,对周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渤海沿岸的许多河流从陆上带来的有机物,利于虾蟹、鱼类的生长,使得这里形成天然渔场。渤海的海洋资源丰富不仅体现在鱼类资源,还体现在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海盐资源上。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得这里港口众多,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通道。

二、沧州地名中的人文历史文化

沧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一座历史文化浓厚的城市。这里人才辈出,有战国军师孙膑、唐代诗人高适、元代诗人马致远、文宗纪晓岚、清代洋务派官员张之洞、民国代总统冯国璋、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皆生于此。

1.神话传说与地名

沧州有这样一首民谣:“一文一武,一国宝,一人祖。”其中,“人祖”指的是盘古。在沧州市青县城南有名曰“大盘古”和“小盘古”的村子,相传大禹治水时在这里发现了盘古墓并命人看管,两个村名由此而来。盘古开天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在任何时期,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的渊源,不该忘记无数先辈前仆后继地建设伟大祖国。

盘古作为开天辟地的创世神,对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有着启示意义。华夏子孙要辛勤劳动、自强不息才能开创新的天地。盘古村的命名体现了沧州人民尊重祖先、团结和睦的美好品质。我们应该注重对神话传说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并保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组成部分。

2.移民历史与地名

沧州作为一个中国东部的城市,却有着人口不少的回族。回族是沧州境内的第二大民族,这与历史上的战争、移民、逃荒避难、经商等等都有分不开的关系。比如,沧州境内有孟村回族自治县、沧县的杜林回族乡、大褚村回族乡,献县的本斋回族乡等等回族聚居的地方。

元朝时期,沧州地区商业发达、水运便利,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的到来,其中就不乏穆斯林客商;明朝靖难之役,沧州地区人民遭到屠杀,后经燕王政策,回族多由周边省市奉旨而来。史籍中有许多记录,可以看到回族迁入沧州的踪迹。“沧州回族大量迁入,主要在明初。据《明史·太祖纪》载,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六月,徙山后(今宣化东南延至辽阳一带地方称山后)民三万五千户于内地,又徙沙漠遗民三万二千户屯田北平。’”

明初由于元末战乱的侵袭,统治者下政策实行大规模的移民。“令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是当时移民的规划。山东、河北、河南一带多是人员稀少的地带。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朱元璋下令移民。通过移民,是那些地广人稀的土地得到更重,缓解了人多地方的压力。虽然移民过程漫长、复杂,中间不少冲突和矛盾,但是这恰恰促进了不同地域血脉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

移民地名多使用移民者的姓氏,这样使得后代牢记祖宗,不忘历史,有的地名中有“拨”反映了移民是分批进行的,比如“叶三拨”。宋代浙江绍兴的大批移民来某地宿营,为了纪念途中诀别的伤感,将村名改为“行别营”。冯氏家族先后多次从山西迁来,将村名定为“冯三番”,表现了移民的艰辛。明朝山东王姓迁居而来,来投奔同姓而得名的“找王”。这也反映出中国古代受宗法制度的影响。人们的宗族观念很强,往往由一个姓氏的人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

3. 文化典籍与地名

“毛苌遗风贯长虹,荒冢依依伴春风。人才济济多名士,历代妇孺颂毛公。”这是流传在河间三十里铺附近的一首民谣,提起这首民谣,就不得不提在沧州河间县城关镇的西诗经村。西诗经村文化底蕴丰厚,是西汉献王刘德的博士毛苌讲学的地方,因毛苌在此口授诗经而得名。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当时的博士毛亨以每天语《诗》为事,遇到此禁令他携带家眷一路逃到一个叫武垣的地方隐居下来,也就是如今的河间县,这也是为什么毛亨被认为是河间人。直到后来汉惠帝撤销“挟书律”,毛亨才得以公开传授《诗经》,并以《毛诗故训传》的形式,后来授诗于侄子毛苌。

当时的河间国国王刘德是一个礼贤下士的明君,他欣赏毛苌对于讲颂诗经方面的才华,封他为博士,并修建君子馆是他在此讲学。相传,当时的求学之人很多,甚至踏破门槛。毛苌命后人将诗经代代相传,才使我们了解到古人的智慧。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又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深刻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面貌。它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成为儒家经典。汉代传《诗经》的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被称为齐、鲁、韩三家诗,这三家诗都为今文诗学,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古文诗学,因而最接近原版,研究价值巨大。后人为了纪念毛苌,特别修建了毛公祠、毛公书院、毛公墓等。

4. 宗教信仰与地名

一些以宗教建筑物命名的地名反映了外来宗教的影响。比如带有“寺”“庙”一类字的:大佛寺西胡同、望海寺、卧佛堂、河北留善寺、策城庙等等,反映出佛教对沧州地名的影响。外来宗教的传入,显示出沧州文化的兼容并包,也反映出人们趋吉避凶、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

5. 历史名人与地名

地名能够反映一些历史人物的光荣事迹,他们或战功累累、或品质优良、或造福百姓。相传东汉有一名杜林的将军在某村作战牺牲,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将这个村称作“杜林”;因为坐落在荆轲墓附近得名的“荆轲”;为纪念组建抗日回民支队的马本斋同志而由辛庄改为的“本斋”;金代名医刘完素,字首真,悬壶济世、远离官场、服务人民、著作众多,被称作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后人将村子命名为刘守真村。后来该村人口变多,分成三个,中间一个称“中刘守”。

将历史人物融入在地名中,有利于警示和激励后人。这些地名如同丰碑,时刻提醒着人们,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鼓舞我们像前人一样扛起肩上的责任,做一个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

7.商业发展与地名

地名中反映了古代的商业活动。明代因为商贾云集而取名的“商家林”,由于商业发达改名为“商林”,如今还享有盛名;由于老百姓习惯于在早上来此摆摊做买卖,于是起名“晓市街”;梁姓人家拿出十八亩地设立集市而得名的“梁集”。

8.军事活动与地名

沧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金时期,这里就修建了许多军事工程抵御金人入侵。历史上的沧州为贫瘠偏远地区,气候阴冷,是军犯充军发配的地方。《水浒传》中三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是被发配到此地,随着历史的发展,沧州作为内陆地区的军事防御功能与此前不同了,而地名中记录的历史却被流传下来。一些带有“屯”、“营”的地名多代表着驻军,比如因移兵屯垦官员姓“鞠”而得名的“鞠官屯”,类似的地名还有“乌马营、千里屯”等。这些地名都反映出历史上的驻军活动。

三、沧州地名的变化特点

“地名既是人们约定俗成或友团体、机构等部门所定名的产物,也是便于人口交往和活动的地域标志。地名是一种人为的产物和现象,也随着人口及其活动的变迁而变迁。”地名就如同化石一般见证了人类的活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但是其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应该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地名既随着历史变化又有着相对稳定性。

地名的改变一般体现了人们追求典雅、简便的心态。比如寇氏聚集的“寇村”由于“寇”有匪徒的含义,于是将村名改为“扣村”。又比如,“狗卧庄”改为“苟各庄”,“踅窝”改为“薛沃”。地名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发生误传,也对地名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比如“大宿寺”本来村民为纪念大佛塑像驻留村庄而命名,后来寺庙毁坏无存,村名在口耳相传中,因沧州方言,“宿”和“徐”同音,“寺”和“市”不分,所以在流传中遂改为“大徐市”,并沿用至今。

虽然地名的外在形式可能由于流传或文化习俗而改变,但其中的文化内涵确实永恒的。地名反映了沧州人民在漫长历史演进中的活动,为我们研究沧州文化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历史,以更好的姿态面对今后的发展。

地名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最古老、最活跃的部分,是当地自然环境变迁、人类历史演进等信息最直接的体现,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印记,也是人们记住乡愁、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这更加启示我们了解并保护家乡的优秀文化。从地名,我们可以看出沧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当保护沧州的地名文化,将地名中蕴含的文化代代相传。相关部门也应该增强对地名保护的意识,加强调研,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好沧州的地名文化。

沧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似渤海湾的一颗明珠,正在熠熠闪光。作为沧州人,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应该了解沧州地名文化、保护沧州地名文化,让渤海湾的这颗明珠更加辉煌。

沧州文化:因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