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天寶十四年(755年)12月,決定大唐命運,也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安史之亂爆發。由於事發突然、變起倉促,面對來勢洶洶、勢如破竹的叛軍,朝堂之上的大唐君臣們方寸大亂、手足無措。唐玄宗更是帶著楊貴妃,拋下國都長安,慌慌張張逃往四川。


皇帝尚且如此,北方各地府縣的官員們又能好到哪裡去呢?有的投降了叛軍,有的逃之夭夭,有的在逡巡觀望,大唐江山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隨時都有崩潰坍塌的危險。


正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在這危急的時刻,一批英雄豪傑挺身而出,挺起了大唐的脊樑,挺住了大唐的江山。


在這些人當中,張巡遠不如郭子儀那麼功勳卓著,也不如顏真卿那麼聲名顯赫,而且還因為吃人事件在歷史上頗受人詬病,但其忠、義、智、勇卻絲毫不比任何人遜色,其事蹟也更令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01


張巡,生於公元708年,進士出身,安史之亂爆發時為真源縣令。其時,叛軍聲勢浩大,許多州縣望風歸降。張巡的上級譙郡太守楊萬石就投降了安祿山,並逼迫張巡也投降叛軍。


張巡豈肯從賊,率領吏民在真源的玄元皇帝廟前哭拜,發誓起兵討賊,開啟了近兩年的守城討賊之旅。


張巡守城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守雍丘,將近一年的時間;第二階段守睢陽,守了十個月。


先來看守雍丘。

根據當時的形勢,張巡率精兵數千到達雍丘(今河南杞縣),與賈賁合力守城。不久,賈賁戰死,張巡統領了他的部眾,繼續堅守。

756年3月,原雍丘縣令令狐潮與賊將李懷山、楊朝宗、謝元同率領四萬餘眾殺至雍丘城下。


這時,雍丘守軍只有數千人,望著城下氣勢洶洶的叛軍,眾人臉上皆有驚懼之色。張巡鼓舞大家道:“賊兵雖然精銳,但有輕視我等之心。我等出其不意攻擊他們,必能將他們打敗。賊軍的囂張氣焰被打滅掉,雍丘城可以守住。”


張巡不僅會說,更是會做。他瞅準時機,身先士卒,率領部下殺入敵陣,很快將叛軍打退。首戰告捷,守城軍民信心大增,不再懼怕叛軍。


次日,叛軍大舉進攻,用一百多門炮轟城,城牆損壞非常嚴重。張巡臨危不亂,命令在城上立起木柵來抵抗,叛軍像螞蟻一樣爬到木柵上,瘋狂地攀登攻城。


情況萬分危急,張巡又命人拿來一束束野蒿,往裡面灌入油脂,點燃之後拋向叛軍。叛軍被熊熊大火燒得焦頭爛額,紛紛撤退,攻城失敗。


此後,張巡審時度勢,時而乘敵鬆懈之時進攻,時而晚上縋城劫營,在六十多日內,與叛軍大大小小交戰三百多次,叛軍終於支撐不住,敗退而逃。張巡乘勝追擊,俘虜胡兵兩千人,軍聲大振。


第一次雍丘保衛戰,張巡智勇兼備,初步展現了他出色的軍事才華。


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很快,令狐潮重整軍馬第二次次圍攻雍丘。有了上一次的教訓,令狐潮改變策略,企圖勸降張巡等人。


令狐潮與張巡曾同為朝廷縣令,往日頗有交情,在城下勸道:“唐室大勢已去,公還在堅守危城,到底為誰呢?”


張巡迴道:“足下平生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言行,忠義何在?”


令狐潮羞慚而退。


過了一段時間,令狐潮把長安陷落,唐玄宗逃往蜀地的消息告知城內眾人,試圖再次勸降張巡。


這次勸降起到了作用,城內有六名大將分析形勢,勸說張巡投降。張巡表面上答應了他們。


明日,張巡在堂上設天子畫像,率眾將士參拜,以忠信大義激勵眾人。眾人聞言無不落淚。隨後,張巡命人將準備投降的六將捆綁起來,斬首示眾。


從此,眾將士守城報國之心更加堅固。


招降不成,令狐潮只好起兵攻城,怎奈屢屢失敗。


城中的箭射沒了,張巡便命人用野蒿紮成千餘個草人,給草人穿上黑衣,在夜晚時把草人縋城而下。令狐潮的士兵看到後,以為城內之兵要出城偷襲劫營,爭著用箭射向草人。


如此反覆多次,令狐潮的士兵才知道那是草人,便不再射箭。而此時城內已得到數十萬枝箭。


一天夜晚,張巡派五百死士縋城而下。賊兵以為還是草人,不作防備。這五百死士乘敵不備,攻入令狐潮的大營。令狐潮的軍隊大亂,狼狽逃竄,跑出了十餘里。


令狐潮知道真相後,又羞又惱,帶兵返回攻打雍丘,張巡部隊士氣旺盛,再次大敗叛軍,擒獲賊將十四人。令狐潮知道不能取勝,連夜撤兵。


此後,令狐潮又帶兵幾次攻打雍丘,都被張巡打敗。叛軍人數多在幾萬人,而張巡的兵力只有幾千人,每次交戰都能取勝。


張巡守城並不是只龜縮在城內不出來,而是善於捕捉戰機,經常出其不意地出城進攻叛軍,取得大勝。


756年末,雍丘周圍的形勢更加危急,賊將楊朝宗帥馬步兩萬要攻取寧陵城,斷掉張巡的後路。


張巡帥軍從雍丘趕到寧陵,準備在此堅守。在這裡,張巡遇到了睢陽太守許遠。兩人第一次合作便有了輝煌的開端,大破楊朝宗的賊軍,斬首萬餘級,賊軍連夜逃走。


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02

757年1月,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安慶緒弒父自立為帝,派尹子奇為汴州刺史、河南節度使,為他經略中原。


尹子奇帶兵十三萬殺奔睢陽而來,睢陽太守許遠急忙向張巡求救。

睢陽(在今河南商丘)是江淮地區的門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睢陽一旦失守,叛軍將長驅直入江淮地區,大唐賦稅重地江南也將受到塗炭,後果不堪設想。

張巡知道睢陽的戰略位置更加重要,便從寧陵帶兵進入睢陽,與許遠合併一處,開始了艱苦守睢陽之旅。這時,張巡有兵三千,許遠有兵三千八百人,合計兵力才六千八百人。


叛軍到達後便開始大舉攻城,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張巡督促勉勵將士,晝夜苦戰,最多時一天進行二十多次戰鬥。激戰十六天,張巡帥眾擒賊將六十餘人,殲敵兩萬有餘,己方士氣異常高漲。


許遠深深被張巡的勇略折服,說道:“遠是文弱書生,不擅長打仗,公智勇兼濟,可擔當大事。遠為公做好後勤保障,公為遠指揮作戰。”


之後,許遠將軍事指揮權交給張巡,他則負責調派軍糧,修理戰具,居中策應。


由於兩人各司其職,分工明確,各自做著擅長的事情,起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守城部隊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尹子奇進攻連連受挫,只好退兵而去。


3月,尹子奇第二次領大軍圍攻睢陽,發誓不拿下睢陽,絕不退兵。面對嚴峻的形勢,張巡先是照例用言語激勵將士,把士氣調動起來,而後烹羊宰牛,與將士豪飲,為出戰壯行,最後親自率領將士們出戰。


剛開始,叛軍看到城內出來的兵力不多,便有了輕慢之心,嘲笑他們不自量力。哪知,一交手叛軍們便後悔了。張巡手執大旗衝在前面,身後將士們個個瞪著血紅的眼睛,一上來就是不要命的架勢,拼死搏鬥。


叛軍抵抗不住,紛紛後撤。


這一仗打下來,斬殺賊將三十餘人,士卒三千餘人,賊軍潰退幾十裡。


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次日,尹子奇整理軍隊,又圍了上來。張巡帶兵出戰,屢次打敗叛軍。然而,由於張巡這方兵力太少,每次只能打成擊潰戰,打不成殲滅戰。叛軍依仗著兵力上的絕對優勢,依舊圍攻不停。


張巡依舊發揮著他出奇制勝的才智。夜晚,他在城中擂鼓整兵,好像要出城作戰一樣。城外叛軍聽到聲響之後,嚴陣以待,一直到天明也不見有兵出城。此時,城中鬧騰半宿的士兵已在呼呼大睡。


叛軍派人從飛樓上觀察城裡的虛實,見裡面非常安靜,於是也解甲休息。


張巡見叛軍已放鬆警惕,與將軍南霽雲、郎將雷萬春等十餘將各率領五十騎直衝敵營。叛軍猝不及防,營中大亂。


張巡率兵直殺到尹子奇的大營之中,思謀著擒賊先擒王,射殺尹子奇。可惜他們不認識尹子奇,混亂之中也很難尋找。


急切之間,張巡心生一計,命人削木蒿為箭,射向叛軍。中箭的叛軍見是木蒿,心中大喜,拿著木蒿去交給尹子奇,稟報張巡的箭已經射完。


如此一來,張巡立刻發現尹子奇,急忙命南霽雲射箭。南霽雲毫不手軟,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尹子奇應聲墜馬。張巡帶人衝向尹子奇,幾乎將其生擒活捉。


周圍的叛軍拼命趕來搭救主帥,仗著人多的優勢,終於把尹子奇救了回去。


經此一戰,尹子奇收兵撤退。第二次圍攻睢陽又以失敗告終。


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03


7月,尹子奇又徵兵數萬,第三次圍攻睢陽,誓要報一箭之仇。


這一次,張巡等人面臨最大的敵人已不是城外的幾萬叛軍,而是城內缺糧。


本來睢陽城內並不缺糧,怎料虢王李巨瞎指揮,硬是將城內一半糧食調給了其他郡縣。


不但如此,由於外面的救兵遲遲不能到達,士兵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補充,能打仗的士兵也越來越少。


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張巡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帶兵出城殺敵,只好修理戰具,在城上堅守。


尹子奇見張巡無力出城進攻,便放心攻城。他用了多種方法攻城,都被張巡一一破解掉。


各種辦法用盡之後,尹子奇不再攻城,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溝,再立上木柵欄,意圖將張巡等人活活困死。


經過這一段時間交戰,城中糧食已盡,士卒僅剩六百人,只能以茶紙、樹皮為食。


此時,離睢陽較近的譙郡、彭城、臨淮等郡縣統帥都畏敵如虎,擁兵不救。


眼看城內形勢一天比一天危急,張巡只好派南霽雲率領三十名騎兵突圍求援。


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南霽雲等人一出城,叛軍黑壓壓一片圍了上來。南霽雲朝敵陣直衝過去,左右開弓,箭無虛發,接連射殺數人。


叛軍沒想到南霽雲如此勇猛,往後退卻。南霽雲振奮精神,率領三十人奮勇拼殺,等殺出重圍時,只傷亡了兩人。


南霽雲趕到臨淮,見到統帥賀蘭進明,請求發兵救援睢陽。賀蘭進明並無發兵之意,只擺下宴席款待南霽雲。


南霽雲雖多日未曾好好進食,但面對滿桌美味佳餚卻難以下嚥,流淚道:“霽雲來時,睢陽城內已斷糧一月有餘,危在旦夕!且睢陽與臨淮如皮毛相依,睢陽有失,臨淮焉能獨存?”


座中諸人大受感動,臉上皆露不忍之色,可賀蘭進明依舊不為所動。


南霽雲見賀蘭進明始終沒有派救兵的意思,便咬斷一根手指丟給賀蘭進明,道:“霽雲既然不能完成張將軍交辦的大事,那就留下一指證明我來過這裡,回去好向張將軍交待。”


座中諸人見到這種情況,紛紛留下眼淚。


賀蘭進明愛惜南霽雲勇猛無敵,想讓他留下效力,許以高官厚祿。南霽雲嚴辭拒絕,出城而去。


南霽雲到寧陵求救,城中眾人感懷張巡的忠義,湊集三千人去救援睢陽。南霽雲率領三千人殺回睢陽,等突破重圍殺回城內時,援兵只剩下一千人。


叛軍見南霽雲只帶回這麼點援兵,信心大增,圍城更加緊迫。


有人提議放棄睢陽,往東突圍。張巡和許遠商議後認為,睢陽是江淮地區的保障,若棄之而去,叛軍將長驅直入,江淮不保;況且,眾人已經飢弱不堪,即便突圍出去,走到半路也會被叛軍追上劫殺,不如堅守待援。


進入十月份,睢陽最危急的時刻到來。


城內茶紙吃盡,開始殺馬為食;馬殺沒了,開始羅雀掘鼠;雀鼠吃盡,再無東西可以果腹。


城內守軍等待著兩種結局,一種是活活餓死,一種是被叛軍攻上來殺死,沒有人想著去投降。


如果此時睢陽城被叛軍攻破,張巡英勇戰死,他將在歷史上成為完美無缺的大英雄。


然而……


歷史沒有如果!


在這艱難的時刻,為了讓將士們還有力氣守住睢陽城,為了不讓江淮的百姓受到塗炭,張巡迫不得已,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將自己的愛妾貢獻出來,讓眾人分而食之。


將士們震驚了,在戰場上面對敵人時他們可以殺人不眨眼,而現在面對這種情況只是熱淚盈眶。張巡則忍住悲痛,強行命令眾人服從。


接著,許遠殺掉自己的奴僕,讓將士們充飢。


接著,城中婦女……


接著,……


再接著,叛軍攻上了睢陽城,準確地說,應該是登上了睢陽城頭,因為,城上的守軍只剩四百人,都已經奄奄一息,根本無力再抵抗他們的進攻。


尹子奇見張巡成了自己的俘虜非常高興,親自勸說張巡投降,張巡寧死不降。


尹子奇還想留下張巡的性命,其手下懼怕張巡的威名,紛紛勸他殺掉張巡。


終於,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等人一起英勇就義。臨刑前,張巡坦然自若,神色如常。


國破山河在!鐵血英雄張巡,大唐亂世之脊樑


04


到了這裡,相信大家的心情都比較複雜,各種滋味湧上心頭。


有人會認為,張巡應該出城與叛軍死戰到底,不該做出喪失人倫之事;或者出城投降,保全一城百姓的性命;或者……


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可以找出千萬條理由來批判張巡。


但如果我們站在張巡的角度,現實地去分析一下,死守睢陽有他的理由:


一、睢陽城的百姓跟著張巡抵抗叛軍達數月之久,殺傷賊兵十幾萬,且射瞎叛軍主帥尹子奇的左眼,他們已對全城軍民恨之入骨。如果放棄睢陽突圍,以叛軍之兇殘,全城百姓恐怕很難逃過被屠城的命運,所以一定要堅守。


二、睢陽周圍有自己的友軍,完全可以趕來救援,堅守待援也是有理由的。可恨的是,他遇到了一群豬一樣的隊友。賀蘭進明等人才是睢陽城吃人悲劇的幕後元兇。


三、睢陽戰略位置重要,堅決不能丟失。一旦失守,叛軍將長驅直入江淮地區,國家賦稅之源面臨被切斷的危險,將會有更多的老百姓受到塗炭。


事實上,張巡死守睢陽有沒有意義呢?答案是:有!


就在睢陽陷落的前一個月,朝廷的軍隊成功收復長安,勝利的天平已向大唐傾斜。這其中,江淮、江南地區源源不斷的稅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唐肅宗新委派的河南節度使張鎬率軍隊加緊救援睢陽,只可惜,睢陽陷落三天後,援軍才到達。為此,張鎬杖殺了逗留不進的譙郡太守閭丘曉。


張巡生命中最輝煌的時刻就是最後這兩年,在他守雍丘,再到守睢陽抗擊叛軍的這兩年時間裡,唐王朝從最初的驚慌失措、潰不成軍中緩過氣來,開始組織起軍隊反擊,天下大勢重新又回到大唐王朝這一邊。


在這兩年裡,張巡忠心報國,盡心竭力,為國家守土抗敵,當得一個“忠”字;與將士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幫助許遠守睢陽至死不渝,當得一個“義”字;臨敵應變,計謀百出,出奇無窮,當得一個“智”字;身先士卒,不畏刀箭,殺敵無數,當得一個“勇”字。


以張巡的智慧,若為個人的生死、名節謀劃,可以想出很多種方法保全自己,比如:在睢陽剛斷糧的時候,放棄睢陽,率領眾將士突圍出去;讓許遠守睢陽,自己與南霽雲突圍出去,搬到援兵再回來救睢陽。


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因為他明白,無論自己想那種方法保全自己,都要以放棄睢陽為代價。而睢陽對於整個大唐來說至關重要,他不能放棄。


他心中想的,是整個國家的安危禍福,而不是個人的生死榮辱。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後人林則徐用自己的詩句,很好地詮釋了張巡的這種精神。


正是這種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在國家民族的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不計較個人得失,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乃至一切。


他們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樑!


不可否認,張巡是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但是,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才是真實的。


一個普通人終其一生,也很難獲得所有人的認可,何況一個成就大事的英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