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孔乙己》:孔乙已什么时候"死"了?其实我们就是孔乙己

孔乙已是下层人民的象征,他的悲惨命运在无形之中代表了大部分的人,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的思想也全然被同化,俨然成为了封建思想的维护者。最后的

悲惨命运是注定了的,因为他始终故步自封,不懂得改变,最终自己也无法坚持下去了。

对于这本小说,大家争议最大的就是孔乙已的死,除了鲁迅在书中严厉批判的周围普遍存在的麻木的百姓之外,是否孔乙已自身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原因呢?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为了功名利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数不胜数,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有考取功名才是唯一的进入仕途的途径。参加考试的有很多人,能够考上的寥寥无几,为了考上一直读到白发苍苍的也大有人在,没有考中的人从此就跌落社会底层,再无出头之日。但是,像孔乙已这样成天被人嘲笑,把他当做一个“戏子”来调笑的,恐怕就不多了

重读《孔乙己》:孔乙已什么时候

一、封建社会思想对孔乙已是一种荼毒

科举制度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孔乙已都潦倒到这种地步了,还一直坚持穿着那身长衫。在这里,长衫作为一种文化思想符号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乙已的长衫就是他读书人的象征

孔乙已是个读书人,但是没有考取到功名,是个失败的读书人。在文中,他既不愿像短衣帮那样,也自认为不能像长衫客那样坐着一点一点地喝。所以他就独创了站着喝酒且穿长衫的形式,这是只属于孔乙已的特点。

再者说,孔乙已的长衫又破又旧,好像很长时间没有修补和清洗过了。鲁迅先生在这里的寓意是,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已经落后过时了,需要接纳新的事物,学习先进的文化了。而孔乙已不愿意脱下长衫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分割了。

重读《孔乙己》:孔乙已什么时候

除此之外,孔乙已内心迂腐且麻木不仁,给人家抄书,没过几天,竟然人和笔墨纸砚都消失了,承认“窃”而否认“偷”,最后被人打断了腿,以手代脚去喝酒,而能做到这样的人也就孔乙已这一个,这一系列的行为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所以孔乙已到底是遭受封建思想的荼毒更多呢?还是因为他自身的性格缺陷更多多呢?

孔乙已的这些行为彻底沦为看客们的笑柄,甚至连小伙计都把他当做寻开心的笑料,只要一看见孔乙已就把他之前的笑料翻出来说一遍,这些笑别人的人,自己未尝就没有类似的笑料,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思想麻木是一方面,没有接受到先进的思想也是一方面,他们的生活呆板无趣,孔乙已的出现给他们补充上了这个空缺。

孔乙已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笑柄,

别人嘲笑他也还口,甚至在触及他的私密信息时,还会大发脾气。可后来总是吃亏就不再反驳了,争辩几句,然后恳求别人不要继续说了。他对自身的放弃,慢慢的自己也看不起自己,一旦吃亏便也不管对错都不去理会了。

重读《孔乙己》:孔乙已什么时候

二、孔乙已的死跟他自身有没有关系?

孔乙已作为读书人没有如愿的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但他识文断字,并且写的一手好字,这样的人在封建社会中也是属于稀缺人物,如果他好好抄字,怎么也不会沦落到最后冻死饿死的凄惨地步。

孔乙已内心里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做自己的信条,他看不起苦力劳动者,即使穷困潦倒也不去用劳动挣钱。事实上,在众多普通百姓的眼里,读书人总是比旁人要高一级的,甚至千方百计的让自己的孩子读书。毕竟万一考中了,那就是鱼跃龙门,光宗耀祖。

陈独秀还曾经描写过赶赴南京进行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在附近出租房子的房东,就算是丢了东西不敢把这顶帽子扣在读书人身上,读书人在世人的眼里,可是“体面人”,简直成了护身符

孔乙已尽管没有继续学习 ,但是如果能老老实实的抄书过活,不至于沦落到那种地步,普通百姓们对这种肚子里有墨水,却好吃懒做,甚至小偷小摸的人自然没什么

好脸色,动不动就对他挖苦和嘲弄也就容易理解了。曾经有一个好机会放在孔乙已的面前,他没有珍惜,周围对读书人怀着敬畏心理的民众当然由羡而妒而恨了。

重读《孔乙己》:孔乙已什么时候

三、孔乙已充其量只不过是酒鬼罢了

相比起孔乙已“窃书”,他的嗜酒似乎更能满足人们对文人墨客的想象。中国历史上的诗人墨客数不胜数,以李白为代表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等。

似乎,喝酒的人才是有文化的人。即便如此,孔乙已的嗜酒却跟斯文扯不上关系,他越是想要保持自己的雅士风度,便越是出丑。满嘴的之乎者也,都穷到要饭了,还是不愿脱下长衫,把自己的姿态放低。

科举考试的落榜已经把他作为文人的信心打击消磨光了,他又怎么可能有放荡不羁的姿态呢?跟别说他做的偷窃之事了,那更是文人雅士都鄙弃的行为,孔乙已充其量也就是个酒鬼罢了。

孔乙已最后的描写特别深入人心,此时的他已经落魄到了极点,为了喝到酒手脚并用的走很远的路去买酒,而周围还是依旧,眼里除了钱看不见其他的掌柜,已经取笑孔乙已成为习惯了的麻木不仁的看客们。

重读《孔乙己》:孔乙已什么时候

总结:

除了封建思想的荼毒,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加速了他的死亡。也可以说生活是他自己作没的,数千年来人们对偷盗的态度以及对文人的态度截然相反,而这两者竟然同时出现在了孔乙已身上,让人感到无比的讽刺。

很多人在看到丁举人对孔乙已的毒打和周围百姓对孔乙已的嘲弄时,确实对孔乙已产生了同情的心理。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了,活在世上的只是一副行尸走肉了,孔乙已鲜活的灵魂和思想早在科举落榜之时就死了。

参考文献:

《孔乙已》

《孔乙已形象典型意义解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