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市——后河镇 历史变迁


“龙泉寨是只船,大船之上有灵泉。常饮葛仙灵池水,生就才子与大贤。”这首不知何人何年所写的民谣,多年流传于长葛市西北部的后河镇。这里是清末翰林院编修杨佩章的故乡,有“音乐鼻祖”葛天氏的千古传说,还有春秋时期郑国相国子产墓、后河徐庄遗址等文化遗迹29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河人靠采红石发家,为当地民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期《许昌往事》,记者来到后河镇,探访其历史变迁与商业发展的过往。

沿河成街,后河因此得名

长葛市——后河镇 历史变迁

如今的葛仙灵池

长葛市——后河镇 历史变迁

位于后河镇区中心的小洪河桥

7月12日,天气凉爽。记者驾车来到位于长葛市西北部的后河镇,镇区路面整洁,街道宽阔,商业街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华景象。

该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杨凯丽说:“外地人来我们后河,第一印象就是干净!”

“昨天,许昌市文化和广电旅游局的同志来我们镇进行公共文化体系考核验收。他们经过走访,给我们镇打了最高分。”长葛市后河镇中心小学原副校长袁全印说。今年63岁的袁全印生于后河,长于后河,对家乡的文化历史颇为了解,曾写有《话说翰林杨佩章》等书籍。如今,已经退休的袁全印被镇政府请到镇文化服务中心主持编写《后河镇志》。

后河镇东挨长葛市增福镇,南依坡胡镇,西接禹州市无梁镇,北边是新郑市观音寺镇。该镇交通便捷,自古为长葛的商贸重地。

“后河镇的得名与镇区西边的小洪河有关。”袁全印说,小洪河从东向西绕村而过,人在河北岸居住。当时,从长葛老县城经禹州无梁到登封有一条官道,并在后河建有驿站。朝廷各地官员来驿站休息时,就有人在此卖茶、开饭店,停留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在河北侧建房,一家挨着一家,久而久之,沿河的道路便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人们称之为后河街,当地也因此得名。后河街在清朝中期形成集市,辐射周边新郑、禹州、长葛三县(市)。

进入明末,为防匪患,村民又在此建寨,名龙泉寨。小洪河从寨西侧分别绕寨南与寨北而过,而寨中间是主河道。袁全印回忆,他小时候,河水很深,鱼虾也多,芦苇、野草等植物繁茂。

“如今,一些上年纪的人还会把后河称为河街,弄得年轻人一头雾水。”杨凯丽说。

后河清朝属崇孝、尚友两保辖区,民国时为尚友乡、孝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后河历经变革,在1985年撤乡改镇。如今,郑(州)平(平顶山)公路紧邻镇西,郑栾高速穿镇而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陉山脚下自西向东蜿蜒。

后河镇北的陉山上坐落着一座子产墓。陉山山顶上,子产庙的一侧立有子产墓碑一通,旁边还立有“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碑。

袁全印说,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与管仲齐名,为有名的政治家,是法家的创始人之一。子产从政20余年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内政外交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给国家带来了新气象,使处于晋、楚两大国之间的郑国获得安定。据说,人们耳熟能详的“道不拾遗”“宾至如归”都和子产有关。

子产的英明举措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子产卒于公元前522年。因长葛是子产的封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就用陉山上的红石筑了穹隆顶墓冢。

《史记》载:“子产为相三年,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治郑廿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少皆啼。”另据成书于元代的《贾区说林》记述:“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之。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玉以赙,金银珠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陉山。”

“子产去世时,老百姓为了纪念子产,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为其送葬,但子产的子女都不接受。百姓便将金银首饰投到河中,以这种方式祭奠子产,这条河也因为河中的珠宝散发出金色的光芒,从此得名金水河。”袁全印说,据传,郑州市的金水河就是其子弃金于河内而得名的。

据记载,历史上,子产墓高约五米,周长50米,墓前建祠庙,并立碑刻石,庙内有古柏。民国以前,每年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前来祭祀子产的人就非常多,大家到庙里举办各种纪念活动,歌颂他的功德。

建成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位于建安区艾庄回族乡的天宝宫,紧邻后河镇,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保持着较大的宫观规模,每天都吸引着不少人前来参观。

在长葛市后河镇,曾有“南有‘天宝’北有‘龙泉’”之说。后河镇的“龙泉”就在该镇中心小学院内。当日,袁全印带领记者来到后河镇中心小学。校内东侧一处被围起来的小院前,立有一块写有“葛仙灵池”字样的石碑。

小院中间有一口水井,直径有两米左右,深七八米,如今已经干枯。水井的四周有10多个或完整或残缺的石狮。

袁全印说,历史上,龙泉宫是长葛县最大的道教建筑,与天宝宫遥遥相望,为“长葛八景”之一。

葛仙灵池位于龙泉宫内,系明代所建。据1930年《长葛县志》载:“昔吴人葛玄从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世号葛仙翁。尝从吴主至溧阳。风作舟覆,玄独立水上,衣履不濡。曾游长葛,采药陉山。暑月入池中,数日不出,后白日冲举,所遗池水,亘古不竭,滚滚上翻,浪花璀璨。”

清嘉庆丁丑年间,葛仙灵池修建一新。清末,翰林院编修杨佩璋的伯父杨命九亲书“葛仙灵池”四个大字于池北石栏内。当时的葛仙灵池为正方形,水深3米余,呈深蓝色,池上有石栏两重、石栏杆16根。石栏杆上有石狮16个。石狮对称雕琢,雌雄分明,形态各异。石栏外壁雕有八仙过海、龙虎斗、卧牛飞马、梅花鹿、仙鹤等图案。池南壁有一石雕龙头,池水从龙口中流出,淙淙有声,水温常在18℃以上,冬暖夏凉。

袁全印说,“文革”期间,石栏杆上的一个石狮被砸毁,其他石狮被水泥覆盖。向南吐水的石雕龙头丢失,至今下落不明。2006年,几个石狮被盗,后被公安部门全力追回。

2009年6月,“葛仙灵池”被公布为许昌市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看到,在葛仙灵池外围,还有多根两米多高的石柱立于两侧,底部由水泥浇灌固定。“我在学校当副校长时,和老师一起把这些石柱立起来,摆出不规则的形状,有点儿像圆明园内遗存的文物。”袁全印说。

红石开采,留下难忘岁月

长葛市——后河镇 历史变迁

当年用于装卸红石的自流台

长葛市后河镇中心小学原副校长袁全印说,陉山主体素有“一山跨三地,鸡鸣听三县”之说。陉山的北峰、西峰属禹州市管辖,山体以北属新郑市,山体南、东两面均归长葛市后河镇。据有关资料记载,陉山红石的硬度和耐酸碱度均居亚洲首位,是建设铁路、水利工程和制作石磨的上等材料。

根据1930年的《长葛县志》载,1897年,这条铁路运石支线已经存在。它为修建京汉铁路提供了必需的运输条件。运石专线进入陉山后,沿东山向北绕至榆林村的冯家门,陉山车站位于东山北部,距冯家门一公里。

“当年,比利时与英国、荷兰争夺我国京汉铁路路权,最后路权归比利时所有。”袁全印说,京汉铁路为清廷使用比利时贷款修建,比利时是工程监造方。

京汉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南北大动脉,于1906年全线通车。显然,位于后河的这条运石铁路专线至少早于京汉铁路全线通车9年,距今已有122年的历史。

陉山红石为社会的发展、新中国的铁路建设、水利建设和抗洪救灾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记者看到,如今这条铁路线内杂草丛生,不时有小孩儿在已经废弃的铁轨上玩耍。

“陉山车站”四个字依然醒目,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标志清晰可见,一排低矮红瓦房前不远处就是交错的列车轨道,靠南的一侧轨道上还停放着两节废弃的车厢。

自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间断或不间断的开采,陉山东山开采过度,1965年,郑州铁路局采石场西迁至陉山的婆婆石到将军崖之间,运石专线也从冯家门向西延伸到现在的采石场。新的采石场资源丰厚,作业面宽,郑州铁路局批准购置了大型碎石机,建造起一座现代化的作业场地——自流台。

“为保证采石场自流台的建筑质量,郑州铁路局还从安阳林县请来建造红旗渠的建筑工人进行施工。”袁全印介绍,在陉山脚下,建筑工人继续发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从选材到配料都精益求精。施工过程中,红旗渠的建设者把每一块石料浸泡加工后用钢刷去除泥尘,再进行对接,整个过程一丝不苟。

严谨的施工态度铸就了质量过硬的自流台,虽历经数十年的战火洗礼和风雨侵蚀,它仍然完好如初。

“自流台把碎石机粉碎后的石块按规格从作业面直接倒入存料库内,火车在台下停稳后,工人拉开闸门,一斗斗红石块从七八米高的台阶上落下,隆隆作响,碰撞出火星,进入车厢。”袁全印说。

自流台的建造成功,结束了人力装石头的历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天中午和傍晚,爆破石头的声音震得地动山摇,打破了陉山的寂静,而山体的缩小速度也随之加快。

自流台一字排开,呈东西走向,长约百米,全部由红石砌成。自流台南侧是近两米高的宽阔平台,北侧是六七米高的装卸墙,下面是两条列车轨道。

伴随着火车的鸣笛声,一车车红石被运到祖国的四面八方,而红旗渠精神与后河文化融合孕育出的勇于拼搏、踏实淳朴、无私奉献的红石精神,已成为后河人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郑州铁路局采石场在陉山采石外,河南省第九监狱也搬到了后河镇。

“监狱建设期间,犯人居住在后河镇的小学里,平时由狱警严格看守。”袁全印回忆,这些犯人主要在山上采石或在农场种田。

“麦收时,监狱还组织犯人帮村民收割,但许多人连镰刀都不会拿。”袁全印笑着说。当时,为改善群众生活,后河人民公社抽调部分村庄的青年劳动力办起了“后河战备团”,由榆林村党支部书记赵国珍带队,组织大家上陉山开采红石或其他用于建筑的石料。在炸药的巨大爆破声与人们撬动石块、敲打石块的嘈杂声中,勤劳能干的后河人,靠双手积累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各村生产队把开采的石头卖给采石场,20世纪70年代,一个村民一天能挣几毛钱,足够买一个月的食盐。”如今的榆林村党支部书记赵永军说。

“当年,在后河的集市上,我们看到榆林村的人赶会时,篮子里装满了东西,让人非常羡慕。”袁全印回忆,这充分说明在靠山吃山的年代,资源就是优势。

“开采石头时,人们先用铁锹铲掉山上的杂土,小的石块用撬杠撬,大的石块就用雷管炸。”袁全印说,当时,采石场的爆破时间一般在11时以后,爆炸声一响,附近村庄的村民就知道该做午饭了。

后河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杨永涛回忆,1994年,他和几名同学去陉山玩,不知道爆破的时间,大家走到半山腰,突然听到有人吹口哨,大喊:“放炮了!”“当时我们都吓坏了,赶紧猫着腰躲到附近一个棚子下面,爆破声响起,石块纷纷落下,如下雨一般,若砸到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杨永涛说,“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陉山上还被挖出多个纵横交错的防空洞,有数公里远,最宽的地方能进去一辆卡车。”

记者在当年的采石场看到,一个个靠传动带传送石料的铁支架已锈迹斑斑,被放在远处。采石场外围围上了一圈锈迹斑斑的铁丝网,上面挂着“严禁开采”的警示牌。

2011年,政府对环境进行治理,陉山的采石场全部停工。

发展提速,美好生活更可期

长葛市——后河镇 历史变迁

河南美霖卫浴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生产的卫浴产品

整天奔波于乱石之中的采石匠在腰包鼓起来后,认识到了采石对山体的破坏、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于是,他们产生了“红石被开采完了,后人该怎么办”的思考。

此外,采石匠也感受到天天上山采石的辛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有眼光的后河人有了大力发展经济,造福百姓的愿望。接着,在后河人民公社党委的鼓励与支持下,成千上万的采石匠回到村里,用采石赚的钱开办化肥厂、陶瓷厂、卫生瓷厂、造纸厂等企业。不久,后河镇的工业产值、上缴利税和农民的收入便成倍增长。

数年后,颇有发展眼光的后河镇榆林村党支部书记赵国珍从西安高压电瓷厂请来专家和技术员,开始生产电瓷、高压控制柜等产品,利润非常可观。1994年12月14日,河南省葛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葛天集团)在后河镇注册成立,从此,后河镇的工业总产值跨入省、市、县三级镇办工业的先进行列。

“当时葛天集团拥有企业20多家、员工5000多人,企业产值达3亿元,还进入乡镇企业全国500强,成为上市公司。”长葛市后河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杨永涛说。然而,世事无常,2002年,红火多年的葛天集团宣布破产。

“作为镇集体企业的葛天集团虽然破产,但也培养了不少集管理、销售、技术于一体的企业家,奠定了后河工业发展的基础。”杨永涛说,如河南森源集团董事长楚金甫,其曾在葛天集团的长葛高压电器厂和长葛市开关厂当厂长;河南亚丰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春明,也是葛天集团走出来的销售员。这些有眼光、有魄力的企业家从葛天集团走出来后,在家乡干事创业,把企业做得红红火火。

长葛市的民营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领跑着“长葛速度”。2018年,长葛全市民营经济占比、民间投资占比、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均超过90%,成为中原大地民营经济发展的“长葛现象”。

当天,记者走入后河镇采访时,这里合理的工业结构与布局让记者印象深刻。

杨永涛说,截至2018年,后河镇电瓷电气企业有6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8家,电瓷电气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安排近3000人就业,产品涉及高压电瓷、高压控制柜、变压器、电力铁塔配件等门类,还涌现出四达电力、佳和高科两家新三板上市企业。

“我们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承担着国家创新型中小企业科研转化项目,其中他们生产研发的防盗螺母不仅出口美国、韩国等国家,还用在国内青藏线、石武高铁等多条线路上。”河南四达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四甫说。

另外,该镇现有规模以上卫浴企业10家,工业总产值达6.6亿元;有规模以下陶瓷浴柜及其相关企业456家。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有11000多人,年产值达23亿元。

而汽车零部件产业以许昌精工、河南世兴、天源祥达企业为龙头,有汽车配件、机械加工企业166家,有行业从业人员4800多人,年产值12亿元。

共有2000多家大小民营企业,在人口只有5万多的后河小镇上竞相发展。

在后河工业园区外围,记者看到还有多栋商住楼。

杨永涛解释说,他们镇民营企业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有6000多人,为有效缓解园区入驻企业职工住房难问题,前几年,该镇专门在工业园区建了9栋共312套公租房,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问题。

“我是南阳市镇平县人,在美霖卫浴上班。政府给我们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公租房,我们能安心地在后河安家了!”一位叫刘同生的外来务工者说。

后河镇的民营经济在长葛市的经济发展史上,一直续写着佳绩与辉煌。

“我们镇的民营经济在长葛市首屈一指,小城镇建设更是领先一步,群众的文明素质也得到了很好地提升。”长葛市后河镇党委书记朱华甫说,不仅如此,后河还有山、有水、有文化,是一个人文、自然并存的好地方。

该镇连续10年进行的“后河好人”评选活动,先后评选出近100名“后河好人”,弘扬了干事创业、孝老爱亲传统美德。后河镇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遍布村镇。镇区境内除了美丽的陉山、自流泉、葛仙灵池、杨佩章故居、陈太邱养鱼池、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墓外,还有淑君中学、杨景尧文教基金会、清钦纪念馆等。近年来,后河镇争取专项资金1600余万元,用于后河陉山风景区旅游开发、子产墓的保护、杨佩璋故居等文物的修缮,子产墓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佩璋故居被确定为河南省名人故居。

引南水北调水灌注山顶地质公园三个中心湖区,彻底解决了陉山无水源、耕地望天收的问题,也为陉山旅游景区的打造、陉山“微水系”的建设、周末休闲山地游打下了基础。

如今,后河镇已经完成南水北调干渠两侧100米、6.7公里长绿化带建设,形成了以福多多“特色采摘园”为代表的农业特色旅游观光带。长葛市第一条长8.2公里的山地自行车赛道落脚陉山。

历史上,一车车红石带着后河人民的美好愿望走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红旗渠精神却像自流台一样永驻后河。红旗渠精神与后河文化融合,孕育出勇于拼搏、踏实淳朴、无私奉献的红石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后河人,他们为河南“中原崛起”和许昌“智造之都”的建设正奋发有为、砥砺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