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东南部,有这样一个乡镇,它曾是入川进陕的必经之道,如今是陕南地区著名的茶叶之乡,这就是法镇。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法镇原名法慈院,因镇内有古庙“法慈院”而得名,寺庙历史以无从可考,根据考证很可能是明末为躲避战乱而修的一个小寺庙。

根据《南郑县志》记载,清朝末年,即有法慈院的称呼,属于南区,称为法慈院下坝、法慈院中坝、法慈院上坝。

民国24年(1935年),为南区所辖,是为湘法联保处。民国33年(1944),设立湘法乡,属于第三区,驻地湘水寺,东至城固、南至四川、西至牟秦、北至和平,主要村庄包括法慈院、大小盘坝,大神山等。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解放后,设立南海区法慈院乡, 1958年,改称法慈院人民公社,归南海区工委管辖,1963年,复设南海区,法慈院公社辖红岩、沙坝、马家岭、双河、梓潼、法镇、后河、八宝、中梁、许家垭10个大队,法慈院公社后更名为法镇公社。1984年,设法镇乡,辖红岩、沙坝、马家岭、双河、梓潼、法镇、后河、八宝、许家垭、中梁10村。

1996年6月兴隆乡、桂花乡并入,法镇设镇。

此后法镇全镇行政区域几乎无大的变动,法镇人民政府驻地为法镇村新街,镇域面积为179.92,辖1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约1.8万人。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法镇地处南郑区东部,东与城固县二里镇相邻,南与碑坝镇相邻,西与小南海、牟家坝镇相邻,北邻湘水镇,是一个典型的丘陵镇。集镇距南郑县城(现为南郑区)40千米,距离汉中市区34公里,每天有班车来往于汉中汽车站与法镇之间。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法镇 的地势两边高中间低,海拔平均750至1300米,主要河流法镇河(旧称大沙河)流经全境,沿河岸有少量河谷坝子,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由于河流经过,所以法镇的农业较发达,水稻和油菜占据了河流沿岸的大部分地区,每年的油菜花节,法镇是一处很值得一去的观花点。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法镇在明清时代是一个非常崇尚教育的地方,根据《汉南续修郡志》的记载:南郑府学东、县署西、东关、西关、南关各有社学一所。太守陈玑所建。在兴办社学同时,还有村镇群众集资兴办的义学,学生可免费入学。清朝至民国初年本县各地都有设立。兴隆街、台盘寺、圣水寺、法慈院、徐家庵、协税、红庙塘、喜神坝等集镇、寺庙、家祠,都办有义学堂。民国初期和中期陆续改为高等小学或保国民学校。民国31年(1942年),任宁(羌)略(阳)勉 (县)杂税局局长的王滋生倡建法慈院梓潼中心小学,由此可见,近代以来,法镇的教育氛围一直极其浓厚。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提起法镇,人们就会想起来一位伟大的戏剧家廖左明,廖左明1902年出生于南郑县法慈院马家岭村,1920年,时年18岁的他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即原汉南书院,现在的汉中中学)。1922年,廖左明参加联中、农职等校师生纪念“五、四运动”三周年游行示威,领头冲进汉中道署,要求道尹面见学生。道尹托辞拒绝,廖左明等据理力争。道尹王炳坤被迫答应了学生的要求,汉中城乡学生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学潮延续了两三个月。

上海“五卅”惨案后,左明认为民众最急需的是救治心灵的药方。1925年秋,转入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专攻戏剧,以参与编演时装剧闻名一时。在校期间,左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29年,左明、郑君里和周起应(周扬)、吴作人、赵铭彝、陈白尘等17人创立“摩登社”,组织和领导上海各大中小学校的剧团和戏剧运动。摩登社又联络上海戏剧界,成立上海戏剧界联合会。1930年,该会发展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左明是左翼剧联的主要成员之一。

1933年,左明创作了独幕剧《大义灭亲》,号召中国青年奔向抗日前线。1934年,左明和曹雪松编导了无声电影《王先生的秘密》、《王先生过年》。1935年,左明编剧,吴文超导演,推出有声电影《难姐难妹》、《年年明月夜》。1937年,左明编导了有声电影《母亲》、《王先生奇侠传》、《王先生生财有道》,《王先生……》等剧,为我国系列剧之始。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左明还写了《王八蛋才逃》、《军火船》、《神枪手》等抗日话剧、歌舞剧。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1939年秋,左明只身回汉中为鲁艺选招学生,途中被特务尾随,《汉中日报》也登了左明回汉中的消息。不得已,左明遂隐蔽于灵泉中心国民学校任教,并继续戏剧创作和演出。左明于教学之余,创作了话剧《中国进行曲》,整理、修改、出版了《左明剧作之二》、剧本《神枪手》。假期,带领师生抗日救亡宣传队,到牟家坝、法慈院、上元观等地演出,鼓励山区青年学好抗日本领。

1940年秋,左明告别妻子黄亦新、女儿木兰,只身沿米仓道至嘉陵江,乘船去重庆。当时,左翼戏剧家汇集重庆。左明决心与老朋友们在抗战文艺方面再展宏图,不幸肺结核已进入第三期。文艺界的领导和朋友田汉、安娥等尽力帮助,中共领导人周恩来也十分关切他的病情,资助他返回汉中,在牟家坝家中治疗。但左明心系戏剧,仍扶病创作五幕八场话剧《爱国一片心》,最后一场尚未写完,便溘然长逝了。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在南郑的很多乡镇都有各自的戏剧表演,例如奇特热闹的协税社火、高亢激昂的汉调桄桄、古老朴素的汉山樵歌,法镇也不例外,在这里,流传着传唱两百多年、京剧和秦腔的鼻祖——汉调二黄。

汉调二黄,又名“二黄”,属于皮黄腔剧种,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是陕南地区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南郑县法镇已流传了两百多年。素有“文静优雅听二黄、紧凑直爽听桄桄”之称。汉调二黄音乐古朴优雅、风格平和婉转。念白、唱腔机具地方特色。上世纪80年代以前,汉调二黄是当地的主流文化艺术,法镇成立有剧团,深受老百姓喜爱,老少皆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法镇的汉调二黄处于濒临绝迹的境况。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近代以来的法镇是教育、革命的杰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法镇的发展也较为迅速,逐渐成为南郑著名的茶叶之乡,由于天然的地理环境,茶叶(全镇拥有茶场近20个)和中药材产业(天麻、杜仲、白果、玄参、乌药、黄姜等)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茶叶面积、茶叶产量和中药材面积居全县之首。另外,近年法镇也开始利用丰富的草场资源,积极发展"秦川"、"西阂塔尔"役肉牛新品种,以及南江黄羊与当地白山羊杂交技术,草食畜牧业正逐步成为法镇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中国乡镇:因小寺庙得名,闻名遐迩的茶叶之乡—汉中市南郑区法镇

希望法镇的将来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