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華為等紛紛入局醫健產業,AI能否成為守護健康的衛士?

近年來,眾多互聯網科技企業紛紛入局醫療健康產業,尤其是單價高、毛利率高的醫療器械市場,更是成為了必爭之地。近日,華為旗下全資子公司哈勃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深思考人工智能機器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經營業務就發生變更,公司經營範圍新增健康管理、健康諮詢(需經審批的診療活動除外)、銷售醫療器械I、II類等設備,開始在智慧醫療健康這一應用場景不斷規模化擴展落地。

BAT、華為等紛紛入局醫健產業,AI能否成為守護健康的衛士?

當企業入局智能醫健

的確,近年來AI技術正與醫療健康領域不斷深入融合,中外科技、醫藥、資本巨頭相繼佈局智能醫療產業,大量專注智能醫療健康細分領域的初創公司也蓄勢待發。在國外,谷歌發力糖尿病、神經性疾病診療和醫療器械的研究,並在近日收購穿戴設備巨頭Fitbit,以增強公司在健康追蹤領域的競爭能力,邁出了重構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要一步;蘋果通過Apple Watch系列為用戶生成心電圖,檢測心率不齊、低心率等問題,並增加新的健康功能;微軟、亞馬遜、Facebook等公司也正通過設立醫療健康部門、開發醫療健康應用、收購醫療健康初創企業等方式,押注智能醫療健康行業。

在國內,智能醫療健康的發展亦是如火如荼。百度在2013年上線拇指醫生,為網友們提供醫療健康方面的諮詢,並開始聯手相關企業以AI賦能醫療創新,推動全醫療流程智慧化。在近日,百度還與浪潮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基於人工智能等構建健康醫療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加快人工智能+健康醫療應用和服務落地,賦能健康醫療產業鏈。

阿里則開啟了DoubleH戰略(Health and Happiness),主要以阿里健康平臺開展醫藥電商及新零售、互聯網醫療、消費醫療、智慧醫療等領域的服務,隨後在2017年推出ET醫療大腦。2018年,阿里健康與阿里雲共建阿里醫療大腦2.0,加強在圖像識別、生理信號識別、知識圖譜構建等能力的建設。

騰訊也在2017年宣佈成立醫療資訊中心,正式上線旗下首款互聯網醫學科普產品企鵝醫典(後更名“騰訊醫典”)。在近日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騰訊還展出了“騰訊覓影”眼底疾病篩查AI系統和帕金森病運動功能智能評估系統等醫學新技術。

深思考的最終投資方華為也推出華為雲,為用戶提供端到端的AI使能平臺,覆蓋醫療影像、基因組、製藥等領域,華為雲AI醫療團隊投入重兵解決醫療領域的重大技術難題。此外,依圖等深耕醫療場景的人工智能企業,新氧、糖護士等單一類型的醫健APP,高校與有關機構的研究等也讓智能醫療健康的發展更為蓬勃。

智能醫健不只有機遇,更有挑戰

眾多企業的入局、我國智能醫療健康的興起與市場和技術的發展、政策的利好不無關係。2016年國務院公佈《關於促進和規範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需要規範和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融合共享、開放應用;2018年《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發佈,鼓勵有關機構藉助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鼓勵利用可穿戴設備獲取生命體徵數據,開展基於人工智能技術、醫療健康智能設備的移動醫療示範。

BAT、華為等紛紛入局醫健產業,AI能否成為守護健康的衛士?

在此背景下,針對市場對於智能醫健不斷增長的需求,眾多企業開始將較為成熟的AI技術與醫健不斷融合,利用AI進行基於圖像的診斷、基因組分析、發現生物標誌物、預測臨床結果和患者監測等醫療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不斷提升醫療健康技術水平,智能醫健前景也是一片大好。有預測顯示,到2025年,人工智能應用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其中醫療人工智能行業將佔市場規模的五分之一。

但行業的發展面臨的也不只是機遇,還有亟待解決的挑戰。一方面,智能醫療健康還需要進一步發展成熟,確保技術能夠完全保障健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隨著AI等臨床應用部署不可避免的增加,如何做好隱私、監管需求與大數據獲取使用中之間的平衡,減少可能出現的社會、經濟法律問題也成為了關注的焦點,如日前谷歌收集百萬人健康數據的“夜鶯計劃”就引起了一片譁然,再次將技術應用與隱私的界限擺到臺前。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AI研究人員、醫療從業者等方面需要共同努力,推動滿足關鍵臨床需求的技術與應用的成熟;與此同時,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也要做好科技與隱私等問題的平衡,讓技術為人類切實地帶來好處。可以說,只要有關方面腳踏實地的去做,真正的智能醫療健康就不會遙遠。

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