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之後再無「BAT」?

先提出兩個問題:獨角獸公司是真正的獨角獸嗎? 目前的共享模式是共享經濟嗎?

BAT各自通過互聯網的發展,解決了人與信息的問題,人與商品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問題。目前他們統治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至少十年之久,為什麼現在很難形成對他們突破的公司。

BAT之後再無“BAT”?

最近的美團、滴滴、頭條、京東等發展起來了,但個人認為有些公司形成的是偽壟斷(美團可以進入滴滴的行業、滴滴可以進入美團的行業、就連地圖公司也可以搞打車,給人看起來的感覺,就是隻要你有足夠的資本,你也可以做。)。美團解決外賣、滴滴解決出行、京東同樣也是解決商品,但它們單單只是在平臺商業模式進行了一些改進,或者是把商業模式應用到某個行業中,當那個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也會形成這種公司的存在,這些都是可以複製的,缺乏顛覆性的創新。

BAT之後再無“BAT”?

一方面,讓人看到的是互聯網公司融資能力的強大(今天10億美元,明天20億美元),其實形成了資本的泛濫,但另一方面,在高科技核心能力上我們投入那麼少,資本缺失。拿所謂的“共享”單車來說,融資能力超強,一輛單車,能有多少的研發,大部分的錢拿去搞所謂的戰略,先佔領市場,目前的資本運作跟炒股沒什麼兩樣。真正沒有夢想的不是騰訊,而是大眾。

BAT之後再無“BAT”?

最有突破的出現,個人認為在物聯網(IoT),這個解決的是人與物的關係,第一:這個領域是對互聯網範圍的突破,而不是僅僅侷限在互聯網;第二:雖然這個領域討論了好幾年,而沒有出現壟斷性的公司,在於它與互聯網不同的是,需要有實體場景與應用,需要解決物聯網的通信與芯片等問題,這個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

BAT之後再無“BAT”?

最後談下,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大部分的人都認為SANY、格力、華為等這些企業是實體經濟的企業,這些企業才是國家的希望,而認為BAT這類型的企業是玩虛擬經濟的,無關緊要。我們先拋開這些概念(一切的概念都是讓我們更加好的理解現象),人類的活動在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促進生產率提高的方式與方法,這些才能加速經濟的增長,提高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