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早上5點15分的南京東路,天空還沉浸在一片墨藍的寂靜中,只有遠處一抹魚白色在錯落的建築群中若隱若現。施解民一身紅色,站在南京東路地鐵站2號口的紅綠燈旁。

按理說,紅衣紅褲紅跑鞋的造型,在清晨的市區本應十分出挑,但此刻的南京東路,穿梭著各種衣著鮮豔的跑者,這樣的裝扮隨處可見。可當你湊近施解民時,就會發現他的與眾不同。與身邊嬉笑的年輕身影相比,施解民的頭髮早已是銀絲遍佈,耷拉著的眉眼下掛著大大的眼袋,額頭上的皺紋更是清晰可見。

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如果換上一身著裝,很難將他和馬拉松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這卻是施解民第7次上海馬拉松之旅。而這一天,距離他70歲的生日,還差2個月零14天。

在這個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賽場,施解民這個年齡的跑者不算多數,但也絕不是個例。他們沒有奇裝異服,但往往能引來路人的側目。歲月染白了他們的頭髮,卻沒有打消他們熱愛長跑的心。甚至因為他們的參與,見證了上海馬拉松點點滴滴細節的變化。

他們並非想證明自己比年輕人強,更多的是出於自身的喜愛,在退休之後投入到長跑之中。施解民的話似乎可以代表大多數的老年跑者的心聲:"對馬拉松的愛好,不會動搖。"

"哪年上馬不中籤了,就證明我年齡到了"

到達南京東路的施解民,其實是在等待同伴的到來。前一天,他所在的奔犇跑團預定是6點集合拍攝集體照,再前往各自的比賽地點準備比賽。但施解民卻打了一個"提前亮",比預定時間提早到了45分鐘。。

這個時間,對於家住19路公交車底站——唐山路通北路附近的施解民來說,實在是綽綽有餘。不僅是因為他家到集合地點只有11站約30分鐘的車程,更是因為他長久以來養成的跑步習慣。

"今天馬拉松跟我平時(習慣)沒區別的,平時我也是4點多就出門跑步了。"4點45分是19路公交首班車的發車時間,"我還等了公交15分鐘嘞。"從他的神情中看不到疲倦,說著他就開始將紅色外套脫下,露出裡面熒光綠的短T,開始做著熱身活動。

而這樣早起的習慣,施解民堅持了13年。2006年退休的他,覺得生活不能總待在家裡,思來想去他決定開始跑步。"一開始我是在跑步機上跑,後來覺得不過癮,就決定到外邊跑。"而他口中的"不過癮",是"跑壞了兩臺跑步機"後的感悟。

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一開始條件沒這麼好,我就在公園裡跑一跑。後來越跑越有興趣,每天不跑十公里不停的。有的時候會跑個半馬。直到現在,我每個月的跑量在200-300公里左右。"

這樣的熱愛,讓施解民在2013年選擇參加上海半程馬拉松。"當時有人勸我跑全程(馬拉松),我那個時候對全程還有些畏懼,就沒報名。"兩年的半程馬拉松經歷,讓施解民對自己心裡有了底,"15年我就去跑了全程,跑下來感覺還可以,就這麼一直跑下來了。"

本次比賽,原本預計4個半小時完賽的施解民,直到1個小時後才出現在了終點。跑到終點後的他,不自覺地搖了搖腦袋。問到原因,他手戳著左邊的臉頰略微咧嘴:"這裡面牙壞了,這一個多星期都在牙疼,只能喝粥,昨天才好了一點。"

"跑到25公里的時候覺得體力透支了,到30公里實在跑不動了。所以只能休息一下再跑,之後再休息一下。"雖然賽前一直強調自己不看重成績,但跑到終點後的施解民掛在嘴邊最多的,還是"這次比之前多花了1小時"。

即便身體欠佳,施解民卻從未想過放棄:"人生能有幾回馬拉松啊!半路上牙疼的時候就在想,這次我一定要拿下(比賽)。"最終,施解民的成績定格在5小時32分55秒。

年齡是施解民擺脫不開的話題。不光是他在起跑線前總被跑者們問到"您今年多大了",還有來自家庭的詢問:"我家裡人總會問我說要跑到幾歲?我的回答是,哪一年上馬抽籤我不中籤了,我就停下來,證明我年齡到了。"

問到今年底成績是否會動搖明年的信心,施解民斬釘截鐵地擺手說:"那不會的,對馬拉松的愛好,不會動搖。"

參加過千禧年的老年跑者,說了說上馬的變化

事實上,施解民只不過是參加本次上海馬拉松老年跑者中最普通的一員。和他同在奔犇跑團的華炳峰,則與上海馬拉松有著更深的牽絆。作為長跑愛好者,1958年出生的華炳峰與上海馬拉松之間的緣分要從2000年說起。

用他的話來說,與馬拉松的第一次相遇"實屬意外"。千禧年的上海馬拉松,彼時熱愛長跑的華炳峰並沒有報名參加。但和他相熟的一位長跑專業隊隊員因為身體原因,將這個名額轉讓給了華炳峰。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的華炳峰沒有太多經驗,"當時跑到最後腿抽筋,實在跑不動了。"

2000年第一次馬拉松耗時4小時40分鐘的華炳峰,在2019年的上海馬拉松,成績達到3小時33分鐘58秒,而這對他來說並不滿意。比完賽的他,更新了一條朋友圈:"天氣炎熱!留著遺憾毅力再跑!"

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比賽前,他對朋友們說目標是3小時38分以內,但完賽後他悄悄告訴澎湃新聞的記者:"其實我內心的目標是'330'(3小時30分鐘)以內,主要還是平時訓練強度不夠。"

當聊到上海馬拉松變化時,平時略顯沉默的華炳峰打開了話匣子。讓他印象最深的,是補給的充足。"我第一次參加馬拉松,當時只有水和飲料。現在各種各樣的都有,你沒想到的他都想到了。"

水、飲料、能量棒、鹽丸、水果,這些都成為了上海馬拉松的必備品。除此之外,從5公里開始每隔5公里就設置一個飲水飲料站,從7.5公里開始每隔5公里設立用水站,並且加大了每個站點的物資供應。這樣的補給,換做20年前的華炳峰,是不敢想的。

"我記得我第一次參加上馬的時候,20公里之後才供應飲料。而且飲料是很少的,跑得靠後的人飲料就沒有了。現在的東西,你任何人都能享受得到。"

此外,在22公里、29公里、33公里和37公里處加設了冰站,在17公里到41公里的後半段還加設了7個噴淋站。這樣的變化,華炳峰用了"脫胎換骨"來形容。

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更讓華炳峰感慨馬拉松變化之大的是,除了官方設置的補給站外,觀賽群眾開始在路邊自發地為跑者提供物資。"他們買好能量棒、巧克力,還有人特意把咖啡機擺出來。"華炳峰迴憶這屆馬拉松的暖心瞬間,"媽媽準備物資,爸爸喊加油,孩子遞東西給我們,這樣的三口之家很多的!"

在十多年前,上海馬拉松的主辦方在賽前還要到處貼"安民告示";而如今38000人的參賽名額,共有155370名跑者進行預報名登記,22.8%的中籤率足以說明上海馬拉松的火爆程度。

參加人數越來越多,活動規模越辦越大,但上海馬拉松卻也有自己的堅持。6年來,上海馬拉松一直維持100元的報名費,相比於其他地區確實相當親民。而時間再向前推,12、13年的報名費用更是隻有60元。

"我這一輩子,就是要跑到底。其他地方(馬拉松)我可以不去,上海我不能不去。"從千禧年開始,上海馬拉松見證著華炳峰成績的不斷進步;華炳峰也用一枚枚獎牌,留存下上海馬拉松的變與不變。

馬拉松不僅是年輕人的舞臺,更展示了他們的風采

華炳峰剛剛開始跑馬拉松時,選擇這個項目的人並不多。而隨著馬拉松近年來的"井噴式"發展,馬拉松逐漸成為年輕人的舞臺。

"那個時候跑馬拉松40、50歲的人佔80%,而現在這個比例反過來了,年輕人越來越多。"華炳峰向澎湃新聞記者講述20年間他看到的變化。但不變的是,60歲以上的老年跑者參加馬拉松,在外界看來都是讓人驚訝的。但在這群老年跑者的心裡,卻很少將年齡和身體掛鉤在一起。

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鮑平帶著帽子時和其他跑者並沒有太大區別。但細看會發現,帽子兩邊的鬢角已經全是白絲。66歲的他,跑完全程馬拉松之後腳步依然穩健。"今天跑了3小時30分鐘,成績是最差的一次。"語氣中間,可以聽出他對自己的表現並不滿意。

從2014年參加上海馬拉松開始,他個人的最好成績是3小時15分。這樣的成績已經達到精英跑者的水平,比起大多數年輕人不逞多讓。而在他看來,這只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我們都是業餘選手,我們不是賽場競技。我們是跑給自己看的,不需要跟年輕人比什麼。"

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像他這樣的老年跑者還有很多。來自北京的楊寶成,在68歲的年齡完成了34次正式馬拉松比賽。"我在路上有一個小孩喊我'帥哥加油',我當時心裡很美,很感謝他!"說完,楊寶成哈哈地笑了起來。

62歲的女跑者伍志瓊,此次跑出了4小時36分鐘的成績。她從2016年山東半程馬拉松的第一次嘗試,便開啟了自己的跑馬之旅。而在結束上海馬拉松之後,她緊接著還要參加12月1日的大阪馬拉松。用她的話來說:"我喜歡這項運動!"

年輕人扎堆的上海馬拉松,這裡還有一群老年跑者

成群結隊的跑者中,這樣一群老人的身影或許並不多見,但當他們跑過賽道時,人們報以的更多是羨慕和敬佩。正如開賽前站在起跑線做著熱身的施解民,前面一個年輕女孩不時地回頭,最終還是忍不住問了一句:"大爺,您今年多大?"得知年齡後,女孩豎起了大拇指。

他們不會成為馬拉松跑得最快的選手,競技性不是他們追求的目標。但馬拉松的卻成為了他們展現風采的舞臺。跑過自己第20年上海馬拉松的華炳峰,賽後笑著對澎湃新聞的記者喊了句口號:"生命不息,運動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