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幸偉: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 強力推動廣東鄉村全面振興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近日,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省扶貧辦主任顧幸偉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我們黨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省農業農村部門將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各項工作結合起來,領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署,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緊緊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決完成好廣東農業農村各項工作任務。

顧幸偉: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 強力推動廣東鄉村全面振興

抓好鄉村振興硬任務 落實落地落具體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兩年多來,廣東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和脫貧攻堅、城鄉融合發展取得歷史性變化。”顧幸偉表示,黨的十九大後,廣東按照“抓重點、補短板、強基礎”的工作思路強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三農”工作呈現前所未有的良好發展態勢。

顧幸偉: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 強力推動廣東鄉村全面振興

以鄉村產業振興為例,廣東重點以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為主要抓手,大力發展特色優質高效綠色現代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去年以來,廣東已啟動建設11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含珠三角自籌資金建設),基本實現主要農業縣“一縣區一園區”全覆蓋,帶動地方和企業投入資金73.4億元,帶動農民就業123萬人。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粵菜師傅”工程、“南粵家政”工程、“南粵工匠”……一系列的探索,積極引導各類人才“上山下鄉”,推動廣東各種人才要素由城市向農村流動,培育了一大批技能精湛的“南粵工匠”。

顧幸偉: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 強力推動廣東鄉村全面振興

▲“粵菜師傅”工程培訓班的學員們正在實訓室進行培訓

與此同時,廣東

  • 著力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
  • 著力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推動鄉村生態振興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
  • 著力實施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推動鄉村組織振興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效。

“經過各級各部門共同努力,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良好,可以自信地說‘3年取得重大進展’階段性目標能順利完成。”顧幸偉稱。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廣東農林牧漁業生產穩中有升,完成增加值3023.50億元,同比增長4.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88元,同比增長8.7%,全省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

9.3%,鄉村消費潛力得到持續釋放。農業農村領域在全省經濟穩定發展大局中的壓艙石作用進一步顯現。

顧幸偉表示,接下來全省農業農村部門將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戰略機遇,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的目標要求,持續推動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補齊補強短板弱項,加快研究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強力抓好鄉村振興硬任務落實落地落具體。

脫貧攻堅將聚焦 重點難點關鍵點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廣東的脫貧攻堅進展如何?未來將從哪些方面發力,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方面,廣東又有哪些探索?

顧幸偉: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 強力推動廣東鄉村全面振興

▲新農村建設讓蕉嶺鄉村變得更加美麗迷人 鍾敬丹/攝

顧幸偉介紹,廣東的脫貧攻堅工作是“一場戰役、兩個戰場”,我省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嚴格落實“省負總責、部門聯動、市縣聯動”的管理體制,圍繞“扶持誰”“誰來扶”“怎麼扶”“如何退”4個問題,動員全省全社會力量,盡銳出戰,全力推進省內脫貧攻堅和東西部扶貧協作“兩個戰場”。

數據顯示,預計至今年底

  • 累計160萬相對貧困人口達到脫貧標準,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0560元
  • 相對貧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22元90%以上相對貧困村達到出列標準。

此外,自2016年以來,廣東共向4省區撥付財政援助資金

105.8億元,社會幫扶資金74.7億元,派出黨政幹部793人次,專業技術人才8345人次,實施扶貧項目3218個……“可以說,廣東的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決定性進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也有力助推被幫扶地區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顧幸偉說。

然而,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一年時間。要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目前看來,廣東還是要啃下更多的“硬骨頭”。

如當前,廣東還有部分相對貧困人口未脫貧,部分已脫貧人口穩定性不強,部分地區基礎設施短板依然明顯,這就是廣東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如何啃?顧幸偉表示,

  • 要把重點對準老區蘇區尚未脫貧的相對貧困人口,落實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精神,加快老區蘇區發展;
  • 將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低保兜底保障範圍,將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產業帶動、轉移就業、資產收益扶貧、公益崗位安置等形式,幫助其穩定脫貧;
  • 針對未脫貧的分散相對貧困人口,採取“一人一戶”開展幹部結對幫扶,實行包戶銷號。

也就是說,未來廣東脫貧攻堅的發力點將是聚焦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咬定目標、一鼓作氣、攻堅克難,高質量全面完成我省脫貧攻堅任務。

與此同時,在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方面,廣東也有了自己的初步規劃,即通過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返貧監測預警機制,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深化扶貧改革探索來推動相對貧困得到長效解決。

通過示範創建 形成鄉村治理典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事實上,近年來,在廣東各地湧現出一批社會治理的樣本,綜合治理成效顯著。如佛山市禪城區,全區的農村集體經濟穩步發展,2018年資產總額近300億元,集體收入超45億元。與此同時,城市化程度高、土地價值高、利益錯綜複雜,給鄉村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顧幸偉: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 強力推動廣東鄉村全面振興

▲禪城區張槎蓮塘村

為破解困境,禪城區以“數字鄉村”為抓手,運用信息化技術,建設農村集體經濟數字雲圖和村務共治一門通,藉助科技支撐探索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助推鄉村有效治理。

省農業農村廳將有哪些舉措來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顧幸偉表示,將進一步優化治理體系,創新發展鄉村治理模式,構建村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創建,充分發揮鎮村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我們要把鄉村治理工作擺在更重要的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顧幸偉透露,廣東將把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工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作為每年市縣鄉鎮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推動層層落實責任。

顧幸偉: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絕對領導 強力推動廣東鄉村全面振興

▲禪城區紫南村

“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這兩項活動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的要求,用好試點示範創建這個重要抓手。”顧幸偉表示,結合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範和首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兩項任務,廣東計劃組織開展全省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各地級市每年創建1個示範鎮,每個縣至少創建2個示範村,示範縣、鎮、村不重複,一年接著一年幹,把試點示範創建納入鄉村振興考核範疇,通過示範創建,探索各具特色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形成一批又一批的鄉村治理典型案例。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廳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顧幸偉表示,全廳將把學習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同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密結合,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緊密結合,鍛造堅強有力的機關基層黨組織,落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全面壓實機關黨建責任,深刻領會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增強黨員幹部的制度自信,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廣東的執行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