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很多年前购买了谢崇安老师的《商周艺术》,读过几次就放到一边。今天重新拿出阅读,有些感慨。

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这本书从写作到出版的过程大约有不少艰辛。按谢崇安老师自述,这是他抱病完成的著作。在那个年代,资料查找远没有现在这么便捷,谢崇安老师梳理资料的范围极广,恐怕大部分精力耗在图书馆里。1995年8月时,他把完成新著的事情告诉广西考古界的“大咖”蒋廷瑜先生,并在10月把书稿送到蒋先生手中,蒋先生当月为这本书写了序言。不过本书在巴蜀书社出版是1997年的事,离蒋先生作序已经有两年时间。

对商周文化的研究,比较令人头疼的就是材料太多。从商代建立到东周结束,足足有一千多年,占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一千多年里,青铜器出现了又衰落了,建筑、音乐、绘画、雕刻都逐渐成熟,越来越精细了。文明的火光从中心区域向边缘部位蔓延,结合当地已有的文化因子,又形成了新的特色……对任何一个处于形成期的古代文明而言,那种逐渐成形、逐渐丰富的过程,都让人赞叹不已。谢崇安老师的这部24万字著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涉及的商周时期文献资料和考古材料极广、极系统,光各种文物的线描图、照片就有两百多张,对当时已经发掘出的商周时期主要文化遗址都有关注,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谢崇安老师谈到,之所以称为《商周艺术》而非《夏商周艺术》,是因为夏文化还没有得到公认(夏商周断代工程师1996年启动的,当时谢崇安老师的这本书已经写完了)。在这本书里他的论述也比较扎实,言必有据,对于图腾、西来说等态度比较谨慎,避开了一些商周文化研究中常见的“雷点”。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对商周艺术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这本书的观点仍然没有太大问题,在一些细节上(比如兽面纹、报祭说等)还很有启发性,可见谢崇安老师当时写作时的周详,它是非常有价值的商周文化参考书。

这本书24万字的体量,只分为四章,分别为商周艺术与中国文明的起源,王朝艺术的发展,商周艺术的文化构造和商周艺术中的美学观。这四个主题都很有讨论的价值,但研究深度却不一样。大约由于谢崇安老师是历史专业出身,长期在考古、文博行业工作,因此他所侧重的明显是第一章和第二章,这是对商周艺术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工作,有关其文化内涵、美学思想的第三章、第四章,论述比较乏力,其价值显然不如第一、二章。在谈王朝艺术发展时,是按照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等门类艺术来谈,这样便于梳理材料,但对分析商周鼎革、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等文化转换问题不利。

在写作思路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先谈影响因素,再谈艺术创作。有这样的自然环境、有这样的生产方式,才会形成这样的社会组织结构和这样的文化氛围,才会有这样的美学观,才会制作出这样的青铜器、玉器,才会以这样的形态和纹饰来表现他们的思想。对于商周艺术,我始终坚持的态度是:虽然周代在礼制、建筑、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继承了商代的成果,但这是两个泾渭分明的时代,是非理性与理性的分野,这两个不同朝代的文化构造和美学观有相当大的差异,如果混而言之,那么,对商周时期所谓“艺术的社会功能”、“艺术的宗旨”的判断,就不见得准确了。

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妇好墓出土玉凤,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常常翻阅两本书,一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是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前者提出商代青铜器以“狞厉为美”,后者赞成这种解读,又提出它具有厚重、富丽、神秘之美。商代青铜器狞厉吗?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它当然显得狰狞。上千年来,这种青铜器纹饰都被称为“饕餮”,这是一种“食人未咽”的凶兽,青铜器上的所谓饕餮纹还被仔细的分辨出角、额、眼、鼻,看起来确实是个凶兽的模样,它不狰狞谁狰狞?

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但是,创造这些艺术的先民们是否觉得它狰狞?这依赖于对饕餮纹的解读。如果像黄厚明等学者所说,饕餮纹是商代时祖先神的象征,那么,商民族会觉得饕餮纹是狞厉的吗?恐怕还会觉得有些亲切呢。更何况,这些商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礼器,用于祭祀等非常隆重的场合,有通神之用。在等级分明的商周时期,在这种场合中出现的只有上层人物,如果说它是为了恐吓、压制平民阶层所用,那么它何必集中出现在青铜器上呢?平民哪里用得起青铜器,平时看还看不了几眼呢。

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从饕餮纹演化出的神人面,青州博物馆藏

更何况,如果把饕餮纹追溯到商代中期的杜岭方鼎,那么这种由简约线条构成的饕餮纹形象,恐怕还称不上多么狞厉,甚至有一些灵动柔和的感觉。这样由曲线构成的图案,严肃有之,狰狞不足,我想,它被设计出来的本意并非是用来震慑民众。

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杜岭方鼎

因此,所谓“狞厉为美”,最多只是青铜器饕餮纹(更应该叫做兽面纹)意义的一小方面。它是通神的符号,兽面上的一双大眼,意味着来自神灵的凝视。相对于渺小的人类而言,神灵的力量磅礴伟大,所以兽面纹看起来显得狰狞。我以为,狰狞并不是兽面纹所要表现的目的,只是它展现神灵之崇高的一个小小“副产品”。

商周的艺术,艺术的商周:“狞厉”能概括古代青铜器的内涵吗?

神的凝视

商代时候的艺术,还完全附属于原始信仰,根本没有独立出来。能够脱离这种文化氛围去谈青铜器吗,能够脱离内容去谈形式吗?如果不从文化氛围去分析,又怎么能合理看待兽面纹最终被窃曲纹、环带纹所取代呢?

如果说对于周代艺术,我们不但拥有大量考古材料,还能通过大量的史籍记录来追溯,对它的了解已经比较全面,那么,缺少文字记录的商代文化还有很多方面仍然迷雾重重。也许有人会说,商代留下十万片甲骨,这难道不能帮助我们认清商代?一则这些甲骨绝大部分出自殷墟,而殷墟只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二则甲骨文中所记录的只不过是卜辞,它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反映出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延续了五六百年的朝代,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它的前、中、后期究竟有过怎样的变迁,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一步一步探索,一点一点发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