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花鼓灯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安徽民间舞蹈中流传广、参与人数多、影响大、知名度高,是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是汉族舞蹈的典型代表之一。 “花鼓灯”是被誉为“东方芭蕾”的中国民间歌舞,是中华民族艺术中一朵艳丽的奇葩。位于蚌埠市怀远县西南,临近淮河的常坟镇则是花鼓灯艺术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怀远的花鼓灯、蚌埠的卫调花鼓和凤阳的双条花鼓,人称“淮上三花”,其中怀远花鼓灯流行广泛,几乎遍及城乡。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省级花鼓灯传承人常丽华就是这个镇的花鼓灯老艺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常坟花鼓灯作为淮河流域民间艺术的代表,参加了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常丽华以一支《新媳妇挑塘》舞蹈惊艳四座,尤其她饰演的小兰花,更是让人赏心悦目,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演出团体深知常丽华的名声,纷纷慕名而来,愿高薪聘请常丽华做艺术总监等职务,都被常丽华婉言谢绝。她立志家乡,免费培养传承少儿花鼓灯,并且动员儿子王军、媳妇马彩娣,放下国家剧团的“铁饭碗”,走进淮河大河湾偏僻乡村当起常坟镇文化站站长接过花鼓灯的接力棒协助她办起了少儿花鼓灯公益培训班。(图片提供马彩娣)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2011年,常丽华在一场车祸后身体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坐在轮椅上仍然坚持教孩子练习花鼓灯。2017年已年逾80岁的常丽华还经常辅导孩子学习。(王祥智 、高元新 摄)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常丽华儿子王军、媳妇马彩娣,在常坟镇综合文化站分别担任站长和副站长。夫妻二人坚守基层乡镇,潜心专研花鼓灯艺术与母亲一道传承花鼓灯。她们一边训练一边编排节目,参加全国、省、市演出比赛获得众多奖项,2013年编排的节目《大河湾的孩子》不仅荣获第七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比赛金奖 ,还走出国门,参加了第七届夏威夷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夺得金奖。2016年他们把留守儿童带上央视《叮咯咙咚呛》节目和《星光大道》,2017年配合央视开展了暑期留守儿童安全行动现场直播活动。近三十年来她们培养了大批花鼓灯艺术人才,输送到全国各地艺术院校和部队。很多农家孩子在她们的悉心培育下,踩着花鼓灯的鼓点找到了人生方向,成为花鼓灯艺术撒播出去的种子。(图片提供马彩娣)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八十至九十年代,练习花鼓灯没有场地,他们就在空地传习花鼓灯。(图片提供马彩娣)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2000年以后,镇里专门为文化站建立了新的花鼓灯传习基地。为了培养和传承好花鼓灯艺术,使孩子们有更好的训练场所 ,2017年安徽省文化部门拨款新建了怀远县常坟镇花鼓灯传习基地,完备的设施,宽敞明亮的场馆,使得孩子练习的更加认真刻苦。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王军老师在辅导孩子练功。下图:马彩娣老师在教授花鼓灯扇舞。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马彩娣,中国舞蹈家注册教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 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会员,蚌埠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安徽省最美基层文化人,安徽省劳动模范,蚌埠市十大新闻人物,蚌埠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生于天长县的马彩娣是当地扬剧团小有名气的旦角。1986年与出生于花鼓灯世家的王军因舞结缘,来到了怀远县常坟镇,从此与常坟花鼓灯结下了不解之缘,扬剧“一枝花”成为花鼓灯的传承人。为了尽快掌握花鼓灯技艺,马彩娣和婆婆常丽华天天在一起,交流想法,编排舞步,糅合了扬剧的花鼓灯艺术,粗犷中流动着细腻。她和丈夫王军一起,每天还给当地留守儿童传授花鼓灯技艺,二十多年以来矢志不渝,既传承了花鼓灯文化,又把爱心撒向身边的每一个留守儿童。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每逢节日和活动马彩娣夫妇都带领孩子们编排各种节目,走进乡村,走进城市为乡亲们演出。(王祥智 摄)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2016年她们把留守儿童带上央视《叮咯咙咚呛》和《星光大道》节目。马彩娣家庭荣获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称号,马彩娣在接受央视采访。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文化站和个人获得的部分荣誉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2013年《大河湾的孩子》在夏威夷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上演出,获得金奖。(图片提供马彩娣)

淮畔幽兰 艳丽的奇葩 怀远花鼓灯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马彩娣和孩子们正在积极排练花鼓灯歌舞《红梅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