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德昌縣傈僳族高腔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傈僳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傈僳族非常喜愛唱歌對調,有“鹽,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說。其傳統舞蹈多為集體舞,有模仿動物的,也有表現生產生活的,民歌則樸素感人,曲調豐富。一般傈僳人出門、上山、走路,觸景生情,即可信口而唱,這種無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間、地頭或是山上、路上隨時可以聽見。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傳統。德昌縣的金沙和南山這兩個傈僳族鄉地處僻山之中,是傈僳族歌手們充分施展才能放聲歌唱高腔民歌的地方,入山可常常聽見山上高亢的歌聲數日不絕。

  德昌傈僳族高腔民歌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形式,其曲調高亢悠長、唱腔優美、節拍極為自由,韻味濃厚,頗具感染力。廣泛流傳於四川南部傈僳族所在地區,尤其以德昌金沙鄉和南山鄉一帶的花傈僳族中最為流行。傈僳族中的花傈僳是一個感情豐富的民族,婦女能歌善舞,有著悠久歌唱傳統,德昌傈僳族高腔是傈僳族婦女最喜愛的歌唱形式。其少女以上年紀的婦女均喜唱歌,無拘無束,開口即歌,出口成詩,一唱百和,大凡生產勞作、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各種儀式均離不了唱歌。以歌唱作為自娛自樂、自我教育和社會交際的重要手段,善於用詩歌和音樂表情達意。因此,傈僳族民間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民間歌謠。高腔即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種。

  德昌傈僳族高腔的特點是高音尖腔假聲悠唱,一段一樂句,同一曲調稍加變化反覆演唱,起腔多作五至八度式大跨,突然跳升至高音,然後以假聲歌唱,臨末以本嗓音拖腔,然後以四至五度甚或七至八度兀作下跌,戛然而止,結束全句。其音韻和諧,節奏自由,或熱烈奔放,響遏行雲,或低沉纏綿,幽怨哀傷,如泣如訴,不絕如縷。

  內容上,這些歌謠有感而發,信手拈來,最直接地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心聲,表現了他們的喜怒哀樂,田間勞作的歡欣,居家日子的恬美,喜慶祥和的祝願,傷感悲痛的回憶,美滿愛情的憧憬和幸福生活的嚮往等等。涉及傈僳族人民生產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廣泛,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過去傈僳族世居山地,大山是傈僳族的家,山地道路崎嶇,交通不便,這隔山隔水的環境卻煉就了傈僳族婦女婉轉悠揚的歌喉,唱出一曲曲高亢嗦亮令人心醉的歌謠!高腔,不僅是傈僳族民歌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也是祖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朵鮮豔的奇葩;長期居住在涼山德昌金沙鄉和南山鄉一帶的花傈僳婦女,在生產勞動、生活、愛情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山歌演唱風格——傈僳族高腔民歌。

  傈僳族高腔民歌享有傈僳族“川劇”的美譽,有字清、腔純、音高、大小腔互襯、剛柔相映等明顯特徵。它一般由一人演唱,與傈僳族葫蘆笙以復調的形式出現在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現場,歌、葫蘆笙、舞蹈為交織體的聲音加上視覺上的肢體動作形成了傈僳族獨特的藝術形式。

  傈僳族高腔民歌也可一人自娛自樂在幾人或一個人的小環境中演唱,唱詞取材於傈僳族民間傳說或即興賦辭。隨著唱詞的涵義和演唱者的心境變化,高腔拾級而上,順流而下,發音領域和諧而酣暢,使聽眾從唱腔藝術中得到或健康向上、積極樂觀,或憂鬱、傷感的美的享受,進入時而悲壯淋漓;時而纏綿含蓄;時而爽脆流利的美妙境界。難怪乎,山外的客人常說:傈僳族高腔民歌具有餘音繞樑或三月不知肉味之韻。

  

四川德昌縣傈僳族高腔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