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軍神”蔡鍔34歲因病逝世,其後人現狀如何

“護國軍神”蔡鍔34歲因病逝世,其後人現狀如何

辛亥革命投行伍,力助北伐擂戰鼓。日本留學伏龍之,南昌起義壯曲譜。我們跨過歷史的車輪,走進那段千瘡百孔的歷史,看到這片土地山河破碎,國力孱弱。但是在無邊的黑暗中,仍然有很多仁人志士努力奮鬥,誓要劃破黑暗,讓光明顯露出來。

蔡鍔將軍是民國時期傑出的軍事領袖,他在雲南領兵參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統治。在袁世凱背叛協議稱帝時,他帶領護國軍起義維護共和國整體。蔡鍔將軍的一生堅持革命事業,極大的促進了中國歷史的進步。他原名艮寅,或者也可以叫做蔡松坡,出生在1882年湖南省的一個貧窮的裁縫家庭。六歲時蔡鍔進入私塾啟蒙讀書,13歲時就考中了秀才。

兩年後進入長沙時務學堂學習,曾師從梁啟超和譚嗣同。蔡鍔在學堂的時光中,受到了先進西方思想的薰陶,對國家大事也有了

自己的見解。當時身為學堂總教習的梁啟超非常欣賞蔡鍔,兩個人之間建立起了非常深刻的師生情誼。蔡鍔從時務學堂順利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學,在1899年時又奔赴日本留學。

“護國軍神”蔡鍔34歲因病逝世,其後人現狀如何

從日本學成歸國的蔡鍔將軍積極投身於各種起義活動中,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多年,他卻展示出了極為出色的軍事天賦,被譽為“護國軍神”。然而,天妒英才,在1916年11月8日上午。蔡鍔將軍因病在日本去世,年僅34歲。蔡鍔將軍英年早逝,所有人聽到這個消息都極為的痛心。蔡鍔一生一共育有6個孩子,失去父親庇護的孩子們過著怎樣的生活呢?蔡鍔的後人現狀如何呢?

蔡鍔一共經歷過兩段婚姻,他的原配夫人是劉新英,和蔡鍔結婚後改名為劉俠貞。劉新英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中,蔡鍔在私塾讀書就是在劉新英父親哥哥的資助下才完成的。蔡鍔的讀書啟蒙是在地主劉輝閣家中的私塾,當時的劉輝閣非常看好蔡鍔,所以對他多加照顧,免了他的學費和食宿費用

,還送給蔡鍔很多書,更是將自己弟弟的女兒許配給了他。劉新英和蔡鍔在蔡鍔留學前夕成婚,兩個人在婚後一共育有三個女兒,分別叫做蔡菊蓮,(又稱蔡鑄蓮)、蔡福蓮、四小女。不過後兩個孩子都因為種種原因而早夭,過早的離開了父親母親。

“護國軍神”蔡鍔34歲因病逝世,其後人現狀如何

蔡福蓮出生於1908年,在八歲那年早夭。四小女生在1914年,在未滿週歲之時也不幸夭折了。只有生在1906年的蔡鑄蓮健康地活了下來,

她很受父親的喜愛。蔡鑄蓮成年後和石陶鈞之子石潮白成婚,婚後兩人一共生育了二子二女,兩個兒子分別叫做石柏林、石焱三,兩個女兒的名字分別是石玉立和石江遠。石潮白早年就讀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後來曾經在國民政府的外交部工作。早年間蔡鑄蓮也曾跟隨丈夫常駐於日本、德國。蔡鑄蓮和石潮白在1957年帶領全家前往美國定居,加入了美國國籍。蔡鑄蓮在1985年去世,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其後人現在低調地在美國生活,對於他們現在的生活很少有人知曉。

蔡鍔的第二個伴侶是經歷過西式教育的潘惠英,她和蔡鍔都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兩個人在精神上和心靈上都極為的契合。兩個人一共生育了一女二子三個孩子。女兒蔡淑蓮生在1912年,曾經在浙江大學農學院讀書,後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她和丈夫周家熾是大學同學,

兩個人婚後一共有兩個女兒。蔡淑蓮在2001年逝世,其兩個女兒據瞭解都在如今北京大學工作。

“護國軍神”蔡鍔34歲因病逝世,其後人現狀如何

長子蔡端生生於1914年曾經在北平輔仁大學史學系讀書。他曾先後在國民政府外交部情報司和國民政府駐南非總領事館工作。在全國解放之後,蔡端生

《光明日報》工作,後來輾轉到了全國政協文史辦公室做編輯。蔡端生的妻子是在機械工業部儀表局工作的劉淑芸,兩個人一共生育了五個女兒蔡安慈、蔡愉慈、蔡慰慈、蔡愛慈、蔡順慈。蔡端生1997年逝世,永遠的離開了父親用生命守護的土地。目前蔡端生的長女在日本生活定居,二女兒生活在包頭。四女兒蔡愛慈2010年逝世,三女兒和五女兒都在北京從事教育工作。

蔡鍔最小的孩子蔡永寧生於1916年在1968年的特殊時期內逝世。他同哥哥一樣曾在北平輔仁大學讀書,畢業後就業於滇西銀行南京分行。蔡永寧在解放戰爭後曾經在東北人民大學擔任講師,後來在1956年進入北京體育學院研究部工作。蔡永寧的妻子叫做談素,是他在體育學院的同事,兩個人在結婚後一共生下二子二女,兩個女兒叫做蔡慈和蔡群,兩個男孩子分別叫做蔡協和蔡祺

。四個孩子中只有蔡協目前一直活躍在大眾視線內,他一直致力於弘揚祖父蔡鍔偉大無私的戰鬥精神,積極參加有關蔡鍔的紀念活動。而其他兄弟姐妹的資料則無人知曉。

“護國軍神”蔡鍔34歲因病逝世,其後人現狀如何

蔡鍔將軍為理想輾轉奔波、抗爭一生,卻從不爭權奪利,從不為自己做一點積蓄之謀,他多次與友人談及功成身退的願望,不過是再回到雪峰山下

“過一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日子”。蔡鍔將軍去世後,北洋政府為其舉行了國葬,蔡鍔歸葬嶽麓山,成為了民國史上的“國葬第一人”。長沙萬人隊伍送葬,送別這位為普通人爭取獨立人格的軍人。蔡鍔將軍的一生都奮鬥在這個他熱愛的土地上,為國家奉獻了自己的全部。

他的後人也大都選擇了從事教育事業,用另一種方式承繼將軍遺志,詮釋著蔡鍔將軍的奉獻精神。“救國”是將軍的理想,故把本名“艮寅”改為“鍔”,立志做“共和利劍”“流血救民”。“護國”被將軍視為己任。這威名遠播的護國大戰,換來了百姓的長久安寧。“永寧”是將軍對兒子的愛,也是將軍對邊城的愛,更是將軍的崇高理想。其寧唯永,萬古長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