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雖然我接觸過各種情況的孩子,但大寶的狀態還是讓我倒吸了一口涼氣。據他父母的描述,

孩子完全處於失控狀態,看上去簡直無可救藥。

這是大寶媽媽的描述:

大寶每天都玩到很晚還不寫作業。我急呀,急得咬牙切齒,用食指指著他怒吼,威脅他再不寫就不許吃飯、不許睡覺。大寶就好像沒聽見一樣繼續玩。我在一邊咆哮升級,忍不住動手抽他一通,嘴裡發洩著我的不滿:“叫你不聽話,叫你不寫作業!”

剛開始,大寶撇撇嘴哭兩聲就繼續玩,後來他鍛鍊成了我的對手,我抽他一下,他還我兩下。我們常常是鬥爭了一晚上,結果大寶就是不動,困了躺在地上就睡。我拿著針對著他,他一閤眼就扎一下。

那時候,大寶剛上學,我就已經被搞得筋疲力盡了。老師也三天兩頭找我,說他和同學打架、上課睡覺、上課離開座位、不寫作業……一大堆的問題襲來,我都要崩潰了。最讓我心驚膽戰的是,老師找我說:“大寶上課不聽講,瞪著老師,眼神很可怕,帶孩子去看看吧。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在諮詢開始的時候,我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停止打孩子,作業的問題慢慢解決。大寶的父母極力控制自己,不再打罵孩子,但對於這種失控的局面依然無計可施。這是大寶的爸爸當初寫的一段日誌,描述孩子做作業的過程:

今天是正月十五,本打算晚上去孩子奶奶家吃晚飯的。我六點回到家,地上到處都是書、筆、本子、尺子、橡皮……孩子鬧了一下午,一個字都沒寫。聽他媽媽說,她一直和他僵持著不理他,他也不寫。媽媽盯著他不讓他玩,他就扔東西……

一不留神,他又跑到床上去了。反反覆覆,我真是身心疲憊了。等到他媽媽從奶奶家回來了,他還是隻字未寫,此時已經晚上八點了。我和他媽媽輪番上陣,他一直鬧到十二點才寫完作業。總共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耗了一天,補寒假作業的時間被他耗沒了,原本打算帶他出去玩的時間也被他耗沒了。

爸爸寫得詳細而稍顯煩瑣,看了這個過程,我既能理解這對父母的疲憊和無奈,也能理解孩子的無助和痛苦。

媽媽曾經用手機錄了一些視頻片段給我看,其中一個片段是大寶不寫作業,媽媽的話也聽不進去,自顧自地在床上打滾兒。媽媽的話多了,他索性把整個被子蒙在頭上,躲在他自己製造的黑暗中,嘴裡哼哼哈哈地在床上轉圈兒……

父母和孩子天天這樣相處,對雙方來說都是災難。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媽媽的負面情緒,來自哪兒?

諮詢正式開始後,在不打孩子的前提下,我和孩子的父母共同尋找新的策略。對這個家庭來說,改變並不容易: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的情況確實比較嚴重;另一方面是因為父母已經習慣了打罵的方式。當然,孩子的表現主要是由父母不當的教育方法造成的。

這個家庭給我的感覺是,媽媽的內心儲存著很多憤怒和敵意,而這些負面情緒來自她的童年。這位媽媽說,她的家庭成員都屬於簡單、粗暴型的,爸爸非常嚴厲,她做錯了事就捱打,也不敢反抗。

她內向、膽小,做事總是小心翼翼,因無法化解心中的鬱悶而常常生悶氣。她在學校也很孤僻,很少說話,總是受欺負。家人、親戚都不喜歡她,她遇到困難時也不知道該向誰求助。而她有一個聰明、漂亮的妹妹,大家總是拿姐妹倆做比較,否定她,誇獎妹妹。

也正因為這樣的童年遭遇,她沒有形成健康的化解情緒的方式,她的情緒反映到軀體方面,就是一直被莫名的疼痛所困擾,吃了很多年中藥。

客觀地說,這位媽媽如此粗暴地對待自己的孩子的確不對。瞭解了她的童年故事,對於她所經歷的無助和痛苦,我感到憐惜,畢竟她也曾經是一個孩子。值得慶幸的是,這位媽媽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且痛下決心改變自己。

媽媽在情緒方面遇到的困難超乎我的預料。有幾次遇到一些比較小的事情,我建議她嚴肅地和孩子說一下即可,不必過度處理。最後,她“嚴肅”地和孩子溝通的後果,竟然是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按照常理來判斷,無論如何都不應該發生激烈的衝突,怎麼會這樣呢?開始我以為是我的判斷出錯了,反覆推敲這個過程,可想來想去都很費解。

我反覆問媽媽是怎樣和孩子說的。媽媽說,就是“嚴肅”的態度。這個細節困擾了我一段時間。有一次,這位媽媽又需要“嚴肅”地和孩子談一件事情,我建議她用手機錄下這個片段。看了視頻後,我恍然大悟,

原來這位媽媽一直以為自己是“嚴肅”地和孩子談話,事實上,她是在“生氣”地訓斥孩子。

一個成年人分不清“嚴肅”和“生氣”似乎不可理解。聯繫她的成長經歷則很容易解釋:在她看來,像父親那樣暴怒的時刻才算是“生氣”;相比之下,平時話語中帶出來的奚落和訓斥都已經是家常便飯,是她眼中的“嚴肅”。

原來,我們之間存在這樣一個情緒換算的公式:我們眼裡的“暴怒”,在她看來是“生氣”;我們眼裡的“生氣”,在她看來只是“嚴肅”而已。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換種方式解壓,“人就變樣了”

於是,我不得不想方設法地教她學會真正運用“嚴肅”的態度,光用語言描述顯然不夠,我們最終回到了那段視頻,一句話一句話地揣摩。慢慢地,她能找到真正“嚴肅”的感覺了。這個過程對我倆來說都是挑戰。

在後來的諮詢中,我儘量通過具體的細節,讓她學會識別自己的情緒,也學會解讀孩子的情 緒。

這也產生了一項新的任務,我們把表情、眼神、音調作為一個專題來訓練。過程中,這位媽媽錄製了大量的視頻片段。我發現,她輔導孩子的時候,語調非常尖厲,而且語氣很生硬,她總是一臉冰霜,像個監工一樣。

作為旁觀者,我聽了都覺得很不舒服。

這樣的表情、語氣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媽媽在旁邊輔導孩子的本意是幫助孩子,而她的負面情緒反倒干擾了孩子。有一次,我們通過對視頻的分析,完整地把她干擾孩子的過程呈現了出來。她說,要不是這樣分析,她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細微情緒會對孩子有這樣大的影響。

後來,我乾脆給她佈置了一個“作業”:每天花點時間,對著鏡子練習笑。我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她面對孩子的時候表情能有點“溫度”就可以。這個作業顯得很“可笑”,還好,這位媽媽一直堅持做了很長時間,她甚至特意在辦公桌上放了一面小鏡子。

同時,我教她怎樣更細緻地肯定孩子——加上表情、語氣的變化。漸漸地,孩子和她的互動不再劍拔弩張,這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媽媽說:“我改變了表情,大寶的性情不那麼急躁了;我改變了語氣,大寶學會了和同學互動。

後來,她給了我一個意想不到的反饋:有一次回老家,老家的一個長輩竟然說她“變樣了,好看了”。她說從小長輩們就說她長得醜,一副“乾巴樣”,現在居然說她好看了,她自己也感到非常意外。

我想,所謂的“好看”,是因為她的表情明媚起來了。其實,這位媽媽一點兒都不醜,以前別人說她醜,是因為她把內心深處的憤怒和敵意都寫在了臉上。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這位媽媽的堅持精神讓我非常感動。因為她的童年缺少溫暖和關愛,所以對於很多微妙的體驗,她特別不容易找到感覺。

比如,讓她學會對孩子示弱,不要太強勢,孩子便會有所不同。遺憾的是,她小時候,長輩從來不曾對她示弱過,現在她也從來不曾對孩子示弱過。因此,她總是很難理解“示弱”的意義,也無法想象自己弱下來孩子會怎樣。但她願意一直去嘗試,做得不妥當的地方就反覆討論,不斷改進。

終於有一天,她體會到了示弱的價值:“我生病的時候,就對他說:‘大寶,媽媽渾身沒勁兒,頭也疼,顧不了你的學習了,你自己寫作業吧。我還沒吃藥呢,能幫我倒杯水嗎?’就見大寶縱身一跳:‘媽媽,您等著啊!’一會兒就端來滿滿一碗熱氣騰騰的水,還說‘倒水的時候都燙到我了,不過沒事,吹吹就好了’,我聽了那叫一個熱淚盈眶呀,這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我體會到了!”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拿捏教育的尺度:

溫和對人,堅定對事

前面提到的諮詢,在過程中,我會不斷指出大寶媽媽的錯誤,並尋找改進的策略,同時也非常心疼她。她也曾經是個孩子,在嚴酷的家庭環境中艱難地長大。她的痛苦對於一路撒嬌耍賴、備受疼愛的孩子來說,是很難體會的。

因此,我非常能理解她的困難,也非常認可她的態度。雖然晚了一點兒,但只要肯學,願意改變,就不算晚。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在平時的諮詢中,我每天所做的都是與前來諮詢的父母討論看上去很瑣碎的教育細節。通過這些細節,教會他們用積極的視角看待孩子,學會判斷孩子的動機和感受,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同時學會處理突發事件。大寶媽媽在諮詢的前期,她家裡幾乎天天都有突發事件,甚至一天和家人爭吵好幾次。

對於她而言,如何冷靜地處理這些衝突非常關鍵。這個過程不但改變了媽媽的教育方法,也在不斷修正她的思考方式。

後來,這位媽媽也很感慨。她說,現在她明白了,很多溝通方式本來都應該是在童年的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學會的,但因為她當時的處境很孤獨,沒人教她,也沒人幫助她。同時,她對周圍的人都很敵視,也不會主動學習,這是她童年落下的最重要的人生課程。

因此,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她不但不懂教育,也不懂得一個孩子基本的感受和需求。她複製了父母的方法,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儘管那樣的方法曾經造成了她半生的痛苦。

最開始,家長認為我的方法過於溫和,他們一致認為這樣嚴重的問題,必須用一些“霹靂”手段。為此,孩子的父親還特意和我談了一次。其實,這個問題之所以嚴重,就是因為他們以前過度地依賴“霹靂”手段。

當然,最開始家長停止了打孩子,有一小段時間,孩子的表現反倒變本加厲。作為家長,的確是在咬牙切齒地忍耐著。我心裡清楚得很,這是“鬆綁”之後的必然反應,也是諮詢的必經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教媽媽學會尋找大寶細微的優點和進步,學會溫言暖語地和孩子溝通。

經過不懈的努力,慢慢把孩子的狀態給“暖”過來了,孩子也不那麼愛鬧騰了。雖然大寶寫作業的速度還是不快,但他會堅持寫,不會再為半小時的作業折騰一整天了。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這位媽媽的困境,不僅反映在親子教育中,也反映在她的全部生活中。她與很多家庭成員的關係都很緊張,與同事的關係也不夠融洽。偶爾,我也會扮演“婦聯主任”的角色,和她聊聊家長裡短。

比如,她總覺得別人都瞧不起她、笑話她。親戚、朋友看到大寶的表現,會對孩子說:“好好學,別整天讓你媽操心。”“成天挨老師批,你得知道爭氣、要強。”“我家孩子可不這樣,到家就寫作業,老師從來沒找過家長。”……

這些話讓媽媽感到非常鬱悶,也對親戚、朋友很不滿,覺得他們很狂妄,說這些話是為了嘲諷自己。因此,她見到這些人都躲著走,生怕他們問起孩子的事情。

針對這種情況,討論的時候,我一連串地追問: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不排除個別人有尖酸刻薄的心理,但這些人的話,有沒有善意的成分?遇到困難時,你是否會向他們求助?雖然他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沒有照顧你的感受,但大寶的現狀確實如此,我們是接納還是逃避?既然他們能把孩子教育得不錯,我們能否向他們討教一些教育的經驗?親戚說這些話的時候,怎樣回應能既接受了對方的好意,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通過這樣的討論,媽媽漸漸認識到,其實多數的親人都是善意的,是自己把敵意投射到了親人身上,結果連人家的好意也一起回絕了。這樣,她就陷入了孤立的境地,遇到困難時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幫助。這位媽媽進一步認識到,大寶也複製了她的思維模式,一旦遇到批評就會充滿敵意地對抗,全盤否定對方,對自己有益的話也聽不進去。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在諮詢中,我們也非常注意細節的打磨。

比如,有一天孩子出現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改變,晚上七點半就完成了作業。對於一般的孩子來說這不算什麼,但對於大寶來說則是破天荒的表現,我們高興得不得了。

我忽然冒出一個主意來:“我們給孩子發一個‘證書’,說他破了家裡的吉尼斯紀錄,怎麼樣?”媽媽也贊同這個想法,她先打了個草稿:

“某年某月某日,某同學晚上七點半完成作業,破了家裡的吉尼斯紀錄。”我覺得這個說法過於平淡,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喜悅心情,就改成了如下內容:“某年某月某日,我懷著平靜的心情走進家門,卻聽到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同學晚上七點半就做完作業啦!啊,這是真的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和爸爸都心花怒放、手舞足蹈、眉開眼笑。這是大寶最最快的一次,破了咱們家的吉尼斯紀錄啦!”

第二天,媽媽告訴我,孩子的反應是“欣喜若狂”,親自把證書貼到了牆上。後來,媽媽又告訴我,接下來的幾天,大寶總是念叨吉尼斯紀錄,他說:“媽媽,真沒想到我能得這個獎!”而且,大寶睡覺前都要看幾眼呢。我們絞盡腦汁,就是為了讓孩子體驗到這令人陶醉的感覺。

做諮詢的過程,往往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遇到什麼問題就得解決什麼問題。有沒有效果,第二天就見分曉。這個過程需要直面困境,有時候還會很瑣碎、很疲憊,但是我非常喜歡,就是因為我們能得到這樣的驚喜,能看到孩子的改變。這份喜悅支撐著我不斷去探索。

當然,也會出現矯枉過正的情況。最開始媽媽的任務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再打罵孩子,學會識別孩子的情緒、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通過長時間的努力,媽媽基本做到了,但是關於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以及如何劃清二者的界限,媽媽則陷入了困惑之中。

有時候不知不覺間走入放縱的誤區,媽媽甚至覺得孩子有點“欺負”她。

比如,大寶做作業的時候一直和她閒聊,媽媽只能耐心地聽著。如果媽媽阻止,他就生氣。媽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狀態,於是有一段時間媽媽就由著孩子說,結果是大寶常常完不成作業。

關於如何拿捏教育的尺度,我們結合類似的例子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最後總結出一個原則:溫和對人,堅定對事

。對於邊做作業邊聊天的情況,要堅定地阻止孩子,將做作業和閒聊分開。同時,完全可以用溫和的態度來處理這件事情,不需要批評、責備。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後來,媽媽告訴我:“我發現,當我先放低姿態,柔聲細語地說,再加上溫和的面部表情時,大寶很容易接受。平時,他經常眉飛色舞地給我講學校發生的故事,如果是正寫著作業大寶就開始和我閒聊,我會什麼也不說,就看著他,用頭示意一下作業,他會突然說‘我寫完了再和您講’。”

媽媽的行為,很準確地詮釋了“溫和對人,堅定對事”的原則。同時,大寶也會主動為媽媽劃定行為的尺度。他和媽媽約法三章:

第一,不能嚷;

第二,不能用手指人;

第三,不能隨意打斷他。

這個約定讓我們感到很欣慰,因為大寶漸漸學會了用積極的方法與媽媽溝 通。

“我的孩子無可救藥”:你眼中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有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