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看苏州专稿 文/陈梦娇】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步入晚年,有人选择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有人选择出游千里,饱览名山大川;更有人选择“不去公园去学堂”,不断丰富自身。

苏州就有这么一群可爱的老年人,他们“壮心未与年俱老”,在校园里重拾年轻时的爱好与梦想,享受学习,优雅老去。

走进苏州市老年大学,山石回廊曲径通幽,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爷爷奶奶们穿梭在古色古香的教学走廊里,如同漫步在中国江南的山水画之中。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11586名学生、330个班级、124门课……每门课的名额,用“秒光”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这里,他们发现了晚年生活的“另一番光景”。

那为啥这么多老人争先恐后地要上老年大学呢?究竟有啥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他们?

不去公园去学堂,爷爷奶奶“上学”忙!

背包步入教室,换上艳丽的舞蹈服,退休后的黄阿姨在镜子前认真压腿,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这是她每周必备的“大学”生活。

黄阿姨所在的“大学”就是苏州市老年大学,建于1985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老年大学之一,在这里,“夕阳红”闪耀出别样光芒。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伴着优美的乐曲,黄阿姨舞动长裙、旋转跳跃,很难看出人已年过六旬。

“来到这个班级已经三年多,因为喜欢舞蹈,与舞伴们一同上课学习,不仅充实了生活,自己也变得更加开朗、自信。”黄阿姨说。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和已经上了三年学的黄阿姨不一样,年近七十的宋丽娟是苏州市老年大学今年新招收的300位学员之一。

“以前,她只爱跳跳广场舞,看看电视剧,现在可不一样了!”在宋丽娟女儿眼中,上了书画班的老母亲有了新的神采。

“上学”几个月下来,水草游鱼,红莲翠竹,宋丽娟已经画得有模有样。除了培养出新爱好,还熟悉了一群新伙伴,如今,她逢人便夸老年大学,这个学上得值。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以前从不知道学堂有啥好,来学校了才知道竟然这么好。”

像宋丽娟这样的,在老年大学属于“萌新”,还有很多有着十余年学习经验的“学长学姐”则把老年大学当成了“第二个家”。

退休之前曾是老师的张阿姨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焦虑期”。在退休后的五年里,她身份转型为“专职保姆”,每天除了带小孙子,就是摆弄花花草草,哪儿都不去了。

等孙子上了幼儿园,张阿姨才空闲下来“思考”一下人生。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后来,她报名参加了家门口的老年大学,还进了学校里的歌唱团,一学就是十年。课堂之外的她也没闲着,参加各类比赛、演出,日子过得非常忙碌。

这些年下来,张阿姨对老年大学有非常深的感情。“我们在这里不但可以结交新朋友,还能让我们的精神生活‘充满电’,这是其他地方所不能带给我们的。”

满足精神需求,“上学”成最佳方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汉代文学家刘向的这段话,成了如今老年人爱“上学”最好的佐证。

问及为何上老年大学,看苏州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老人们上学最终是满足了自己的精神需求。

01

求新知

观察老年大学里的学生,你会发现他们的学习热情似乎比年轻学生们还积极。一位学员笑着告诉看苏州记者:“不学习都没法和孙子交流。”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给晚点生活“充电、加油”是多数老年人选择老年大学最直接的原因。苏州市老年大学协会秘书长、市老年大学研究室主任朱学标坦言:“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并不想跟时代‘脱轨’,如果不通过学习,他们就会慢慢‘掉队’。”

02

圆旧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别看爷爷奶奶们如今生活过得“滋润”,把时间拨回他们作为青年的时候,大多数人忙于上山下乡,操心一家吃喝,兴趣爱好在他们心里,那怕是被压起来不敢碰的“梦”。

“我们开设的很多课程,有些还真需要基础功底。”朱学标介绍,“如乐器课、绘画课等等,很多老人都是曾经有过接触的。”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当年过半百,物质生活已然充盈,时代造成的文化生活匮乏,在老年大学又开出了“圆梦”的花朵。

03

找寄托

每年,老年大学报名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巨大悬殊是朱学标最直观的感受,他甚至觉得,对老年人来说,上学是在赶“潮流”。

“如今你走在校园里,偶尔还能看见几位迟迟未毕业的80多岁的‘老学长’,原因就是他们把这里(老年大学)当成了一种精神寄托。”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朱学标认为,对很多老年人来说,过去忙惯了,一下子闲下来,许多老人失去了社交圈子,更有甚者与子女分居两地,难免生活单调,心中失落。上了老年大学,一群有着相同爱好、共同语言的“老同学”在一起,相互陪伴,以学会友,重新建起朋友圈,心灵也就有了寄托之所。

04

寻价值

校园艺术节、书画摄影展、师生文化作品集、各类慰问演出……老年人不光上课,还参加各类活动,多姿多彩的课外生活展示了老年学员的精神风貌和老年教育的丰硕文化成果。

“老年人需要认可,需要证明自己在这个时代是有存在价值的。”苏州科技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宋春蕾告诉看苏州记者,“一旦老年人觉得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子女眼中没有存在感,他的内心会非常失落脆弱。”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细细分析老年人的这种心理,不难发现,兼具学习与社交功能的老年大学,无疑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绝佳选择

“在校园里,他们能对自己产生认同,觉得自己能够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以此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求学梦”不容忽视,多方需“上心”

如此看来,老年大学确能满足不少人的养老需求。老人争着要上学,这种愿望急需社会的正视。

根据《苏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苏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关注老年人口教育,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种社会力量,理顺管理体系,推进老年教育工程。其中指出,到明年,老年教育普及率将达到50%以上,全面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示范性学习型城市。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池子华表示,如今,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未来,每3个人中就有1位老人,通过老年教育,丰富“老有所养”的内容,提高“老有所为”的能力,增长“老有所乐”的情趣,老年教育实际上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抓手

年年名额都“秒光”,这群老人为啥这么爱“上学”?

那如何满足老年人的“上学”热?帮助老年人获得更多再教育的机会?这需要多方力量的“上心”。

缺教师,可以请专业人士兼职或是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上阵;缺场地,可以利用文化场馆、机关单位的空闲区域;缺资金,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倾斜、控制成本、加大投入……

而我们的老人们未来会什么样?或许正如苏州市老年大学校歌所唱那样,“琴棋书画剑,拳操诗文装;谈古说今,纵论兴亡,好一派风流倜傥!重现当年青春模样。”

如今,

苏州人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这让老年大学的“门票”越来越难得。

老年大学为何如此火爆?

一位难求的困局该如何突围?

请看下篇深·看报道

《深·看|老年大学“一座难求”,何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