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清朝之後為何原明朝軍隊變得猛了?

明末的軍隊當真是不能打仗,對外幹不過清軍,對內開始還能佔上風後來就連農民軍都打不過了,曾經在頭條上看到有人認為衛所制度崩潰是明末軍隊乏力的原因,今天何以知世就以這個觀點為引來講講我自己的看法。

衛所制度的崩潰是明末軍隊不行的原因嗎?

朱元璋建立的衛所制度讓明朝養兵百萬卻不費百姓一粒米,這點確實是真的,在成祖時兵員大概是兩百八十萬,而朱棣也是多次征討蒙古,能養的其這麼多兵不花什麼錢而且又很能打仗這確實是不容易。

投降清朝之後為何原明朝軍隊變得猛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對外政策從積極變為了消極防禦大明逐漸走向衰落,而軍戶的田地也多被豪強所佔,常年無戰事也荒廢了武功變成了農民。但是把明末軍隊不能打仗的問題完全歸結於衛所制度的崩壞就有失偏頗了,戚繼光募浙江兵多猛,張居正任內閣首輔的時候戚繼光是薊鎮總兵,李成梁是遼東總兵蒙古女真哪有敢捋大明虎鬚的,各個都很老實的俯首稱臣,即使是萬曆三大徵也都是以明廷勝利而告終的,所以後來改為募兵之後一樣是能夠打仗的。

其實根源還是在糧食和人口危機

明末的財政真的很困難,基本上發不起軍餉。在沒有計劃生育的太平年代基本符合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提出的馬爾薩斯規律:“人口的增長必定高於糧食供應”。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能靠戰爭來解決人口和土地兼併的問題。明朝的財政確實有些困難,宣大總兵盧象升在給朝廷的一篇報告中說到他在宣大的情況:”每次點兵的時候很多人只穿著單薄的衣服,有的人沒有褲子,有的人沒有鞋子,我見了這種情況不禁潸然淚下“。而這個時候其實是冬天,宣大如此其他地方也都差不多,陝西巡撫胡廷宴說:”現在的兵員都開始沿街乞討“。像讓這樣的軍隊打勝仗對他們來說確實都有些苛刻了。

投降清朝之後為何原明朝軍隊變得猛了?

我們從一個小故事再看看當年的戚繼光的軍隊為何能夠打仗。戚繼光是張居正的學生,有一天深夜來訪張居正不解為何戚繼光突然跑過來。戚繼光拿出來一件棉衣扯開棉衣裡頭竟是雜草和敗絮,這是正是冬天將士們穿這樣的衣服肯定要挨凍,而負責這件事情的官員正是太后的父親李偉,張居正找到李太后說明了情況最後把這件事情解決了。這麼一對比大家就能看出來了,盧象升打仗不見得不如戚繼光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

那麼明朝的錢去哪了就很值得深究了,為什麼冬天了將士們穿的都還是單衣服

一方面是因為拖欠餉銀很嚴重,從萬曆三十八年到天啟七年共欠各鎮年例九百六十八萬五千兩,這時候國家的困難但還不至於穿不起褲子,崇禎之後農民起義越來越浩大,清軍也是多次入關洗劫明朝的財政就越來越困難了,欠錢也越來越多,兵員每年能夠領到三個月的餉銀就不錯了,所以明末的時候很多軍隊發生集體譁變的現象。而崇禎是多次加餉,遼餉剿餉和練餉成為三餉,隨後三餉高達1670餘萬兩遠高於萬曆時期,而暗餉更是多,農民苦不堪言,這也導致了農民起義的壯大。

梁廷棟任兵部尚書的時候說過這麼一段話:說每年官員上下打點送禮要四五千兩銀子全國大概就要幾百萬兩,派下去的巡撫總督基本上地方要孝敬幾萬兩大概也要幾百萬兩銀子。梁廷棟也沒調查過只能說是估算,不過還是很說明問題。這些錢不可能來自於他們的俸祿只可能是層層搜刮來的,連崇禎也說官員通過加派暗中搞銀子他是知道的,不過崇禎知道也沒用。

投降清朝之後為何原明朝軍隊變得猛了?

軍隊領到的銀子已經是層層剋扣過的能有定額的一半已經不錯了,上面沒有關係的可能錢就一分沒有了,比如毛文龍就屬於這種,幸好能夠打獵捕魚。毛文龍死後皮島就更慘了,將士們只能乘船逃亡萊登也就是現在的山東地區,活下來的人都餓的只剩皮骨而且活下來的基本上沒有女人和孩子因為他們已經被吃掉了,後來叛變的孔有德就是原來東江鎮的,所以他的叛變並不奇怪他對這個明王朝不僅沒有忠心估計剩下的只有恨意。

所以我覺得明末軍隊不能打仗一點也不奇怪,大順一路攻向北京的時候明軍投降也不奇怪。在清軍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原來的明軍出了大力,原先不能打仗的明軍也不怕大順軍了,打起仗來都帶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