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病床上将这首七律赠给好友,毫无斧凿痕迹,最后7字惊艳了

现代人的七律还能不能看?这是个让人有些尴尬的问题。要写好一首七律,需要有极强的文字功底,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代开始盛行。盛唐时王维、李白、高适、杜甫等人都开始写七律,但除了诗圣外,前面三位多有失粘、出律之处。解释了这些,大家也就能想象一个现代人要想写好一首工整的七律是有多难了。

鲁迅在病床上将这首七律赠给好友,毫无斧凿痕迹,最后7字惊艳了

这么难的事情,有一个人做得很好,他就是鲁迅。他的《题三义塔》、《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等作品,都是极工整的七律,这一点是当时其它文人望尘莫及的。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鲁迅先生的另一首七律名篇,诗名《亥年残秋偶作》。

这首诗写于1935年,当年先生的好友许寿裳给了他一张纸,要他送自己一首诗,不管是白话诗还是古诗都行。鲁迅先生便信手拈来写了56个字,并随便取了这个诗名,然后就将纸搁置在了一边。第二年先生病倒了,许寿裳在探望先生时提起这首诗,先生找了半天才找到这张纸,最后在病床上将这首七律相赠。这首偶作的小诗通篇毫无斧凿痕迹,最后7个字更是相当惊艳,让人很难想到这是现代人写的七律。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鲁迅在病床上将这首七律赠给好友,毫无斧凿痕迹,最后7字惊艳了

《亥年残秋偶作》

作者.鲁迅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诗的首联一语双关,既是写眼前的风景,也是暗指当时局势。如今寒肃之秋,诗人虽有意给好友写点温暖的字句,却终究无法违心下笔。“秋肃”和“春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临天下”和“上笔端”更是意境深沉,这短短14个字不但交代了写诗的时令,也为全诗定下了沉郁的基调。

鲁迅在病床上将这首七律赠给好友,毫无斧凿痕迹,最后7字惊艳了

次联是抒发自己在这种压抑时局下的心境。置身于这样的尘世令先生百感交集,而令他感到更痛心的是大批官员的逃离。“金风萧瑟走千官”是极巧妙地讽刺,化用的是唐代大诗人岑参在《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中的名句“玉阶仙仗拥千官”。当时岑参写这首诗是为了描写百官早朝时的盛况,鲁迅在这里用来形容那些懦弱之辈的逃跑行为,讽刺得可谓相当有水平。

鲁迅在病床上将这首七律赠给好友,毫无斧凿痕迹,最后7字惊艳了

最妙的是最后两联,在这4句中诗人完成了从悲情到寒心,再到充满希望的诗意转折。“老归大泽菰蒲尽”是指自己衰年拖着病体还要江湖漂泊的悲情,“梦坠空云齿发寒”是指自己梦中欲乘云归去却因云空坠落而发寒,在当时的情况下,多病的诗人产生这样的悲凉之感是很正常的。但他却并不消沉,最后在一片死寂中他起身仰望星空,北斗星已横斜,这预示着天就要亮了。

鲁迅在病床上将这首七律赠给好友,毫无斧凿痕迹,最后7字惊艳了

Silhouette Grass Against Sky During Sunset

有人将这首诗比作现代版“离骚”,因为先生既有着杜甫式的沉郁,内心却又充满着希望。先生曾说真的勇士就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人,这首诗写的不正是这种情怀吗?而抛开这些情怀,从诗本身来看,全诗八句四联无一句出律,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情绪的波动、景物的渲染都是到位的,更难得的是通篇无斧凿之迹,全似信手拈来,不得不说先生的古文造诣确实是现代文人中首屈一指的。这首诗大家喜欢吗?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