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諸侯稱帝普遍勉強,是內部整合不到位還是對外戰略缺失?

在三國人物中,很多人迷戀劉備,認為劉備代表了平民出身在社會上打拼然後艱難崛起最後慘遭失敗的艱辛歷程。其實要說平民出身、艱難崛起、慘遭失敗,最有代表性的是呂布。不靠血統,不靠勢力,不靠姻親,這才是能力之外的資本為零。很多人把自己代入劉備其實是自身定位錯誤,現在社會上很多人都說自己的祖上是地主,攀龍附鳳心思很重,自卑心理表現突出,對劉備有親切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漢末諸侯稱帝普遍勉強,是內部整合不到位還是對外戰略缺失?

在袁術悲劇之後,漢末諸侯並沒有充分接受教訓,沒有真正認識到鞏固國力整頓和發展內部的重要性,在能力上依舊距離戰國諸侯甚遠。他們僅僅是膚淺地認識到不能倉促稱帝,這一認識極大拖延了漢末諸侯稱帝的步伐。其中包括久久沉迷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迷霧中不能自拔的曹操。

漢末諸侯稱帝普遍勉強,是內部整合不到位還是對外戰略缺失?

在呂布、袁術先後於公元199年敗亡之後,僅一年袁紹便以為時機成熟,南征曹操。官渡之戰打響,在雙方內部整合度都不高的情況下,一場決戰的勝負直接決定了日後勢力的發展。這種“一戰定國運”的事情在三國中一再發生,只能證明各方戰略能力都欠佳。官渡之戰,袁紹慘遭失敗,但依然在自己地盤上過了兩年才自己病死。曹操打算利用袁紹的部署不當和內部分裂而一舉拿下的戰略失敗,用了整整三年時間才打下了袁紹的主要繼承者袁譚,且又用了兩年時間才搞死袁尚等人。可見曹操對其內部也是欠缺整合,並非外界看起來的那樣像是一個緊握的拳頭。

漢末諸侯稱帝普遍勉強,是內部整合不到位還是對外戰略缺失?

作為三國最強存在的曹魏,直到後來曹丕稱帝,曹魏才利用南征孫吳的機會削弱了青徐臧霸勢力,一個比袁紹弱小的多的、且緊挨著曹魏的小勢力卻沒能在曹操時期收拾掉。雖然公元208年,曹操利用劉表新死的機會突襲荊州得手。但隨後曹操在沒有將荊州勢力完全內部整合並消化完全的情況下,倉促進攻江東,犯下了宋太宗滅北漢後倉促進攻燕京的錯誤。赤壁之戰慘遭失敗,荊州得而復失,不但沒有取得戰術勝利最大化,還差點將整個優勢地位徹底逆轉。

漢末諸侯稱帝普遍勉強,是內部整合不到位還是對外戰略缺失?

其實在重視內部整合方面,劉廙曾經專門建議曹操整合內政,避免如同袁紹一樣,一戰失敗便開始分裂,直至土崩瓦解。但曹操急於打天下的核心思想把劉廙給否決了。曹操已經是漢末諸侯中少有的雄傑了,都如此戰略佈局,那麼其他所謂主公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

孫權不能削除內部的割據性,從周瑜開始東吳諸將都擁有強大的私兵勢力,內部實際處於軍事分封狀態。劉備依賴少數心腹進行治理,整個王朝竟然單純只是一個軍事集團。一旦領兵在外的關羽敗亡失去了外部軍事支持,身為外戚的張飛被殺失去了內部軍事支持,劉禪便落得孤立無援,連身邊的禁衛軍都掌握不了,枯坐朝堂當了四十年木偶。劉備最後是考慮到整頓內政的重要性的,在他臨死前,他有意識的分散了軍事權力,企圖靠諸葛亮將內政單獨分列出來,讓將領們分別掌握單純的軍事,以便劉禪壯年以後掌握軍事權力進而收回內政權力。但是這一設想被諸葛亮迅速打破,內政勢力迅速接管了軍事權力。

漢末諸侯稱帝普遍勉強,是內部整合不到位還是對外戰略缺失?

說到底劉備雖認識到內部整合、發展內政的重要性,但沒認識到軍事應為政治服務而非政治為軍事服務的問題。戰亂年代軍事確實很重要,但軍事不是一切。深入思考三國曆史就會發現,漢末諸侯的整合能力其實非常有限,他們在戰役戰術上頻頻爆出亮點,使得三國曆史在中國歷史長河裡閃閃發光,但在戰略上卻都差強人意。三家的政治理想分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據守江東”和“三分天下有其一”,大一統居然成了可有可無、下一步再說的次要問題,如此格局,雄才偉略便無從談起了。

漢末諸侯稱帝普遍勉強,是內部整合不到位還是對外戰略缺失?

在這種漢末諸侯大多缺乏內部整合戰略的情況下,內部根本矛盾無法化解,再加上對外戰略的小格局,遑論化解外部根本矛盾。所以他們的稱帝都很勉強,幾乎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三家都不稱帝,依然是這三家在互毆,本質上沒啥區別。要知道秦始皇是在基本掃清所有諸侯的情況下才稱帝的,項羽掃清了都不敢稱,而從三國開了先例,後世的稱帝變成了兒戲,就連後來很多次規模極小的農民起義都隨便在一個山頭上先稱了帝再說。可以說,在能力上,漢末諸侯比戰國諸侯掉了不止一個檔次,相較於戰國時期動輒滅國的貴族子弟,漢末這種寄生在先輩關係網上生存的富家子弟,還是活得太幸福了。

三國最終都未能解決漢末社會危機,這種關起門來稱王稱霸的假象很快就被戳破了。後來基於三國基礎之上的西晉極短時間內就被異族入侵滅掉了,直到到北魏建立均田制,漢末社會危機才得以解除,實現了隋唐的對內統一和對外強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