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二孩,老大不依,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二胎政策放開後,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想再要一個孩子,然而,家裡“大寶”不樂意或不允許父母生二孩的情況時常發生。孩子為什麼不接受即將到來的弟弟或妹妹?作為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應注意什麼,如何處理與孩子的分歧?我們不妨從心理學角度進行一番剖析。

生二孩,老大不依,該怎麼和孩子溝通?

孩子威逼父母,是源於內心強烈的不安全感

因母親懷上“二胎”,家裡的老大就使出渾身解數阻撓的事件媒體時有報道。生活中,懷“二胎”的母親遭遇家裡現有的獨生子女相逼的情況也不少見。為什麼孩子會想方設法阻止母親再生個小孩,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孩子感到不安全 客體關係理論認為,在母嬰早期互動中,母親的缺位、忽視、缺乏耐心等,會讓嬰兒體驗到拒絕,感到不安全,這種體驗在一些孩子的內心特別強烈,並潛伏下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類似的事件可以激活這種體驗。家庭養育中的不安全性因素,如孩子被疏遠與忽視、基本物質需要未得到滿足、不斷變換養育者、父母性情暴戾等,均容易激活早期的不安全體驗,強化內心的脆弱與敏感。對於敏感者的孩子而言,母親生二胎頗具威脅性,可激活早年的不安全感,使他們擔心失去父母之愛而極力抗爭。

社會心理發展滯後 家長心理邊界不清,將內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無原則地遷就、寵愛孩子,容易使孩子形成不願與人分享、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特徵。與此同時,家長還因為害怕孩子受欺侮,害怕孩子發生意外,就不讓孩子出去與小朋友玩耍,不讓孩子單獨行動等,也會致使孩子交往範圍狹窄,沒有同齡朋友,與人相處存在畏懼感。在這樣的養育方式下,孩子的社會心理發展受限,喜歡黏著父母,太過依戀父母,不願與人分享父母之愛。

孩子感到受傷害 有的父母重男輕女,有意或無意中流露出想生男孩的念頭,忽視女兒的感受,傷了女兒的自尊,從而激起女兒的攻擊本能。青春期的孩子身心發展不平衡,自我意識較強,容易產生叛逆、反抗情緒。

防患於未然,需從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做起

對於不少考慮備孕二胎的年輕父母,在做決定時,別忽視家裡“老大”的感受,要儘量多與孩子溝通。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為此,建議父母在平時的教養中做好以下幾點:

內化“好母親”,培養孩子的安全感 在母嬰早期互動中,母親對嬰兒的聲音、眼神要有敏感性,並及時作出回應(提供溫暖和安全),使孩子感受到“好母親”的存在。父母最好親自哺育孩子。如果,母親不得不離開孩子一段時間,可利用“過渡客體”(充當母親替代物的特殊玩具和玩物,如布娃娃、玩具熊、布片等)對抗孩子心理上的被拋棄感,使“母親作為外在客體”到“母親作為內部存在”過渡順利,實現最初的分離。這種內化的“好母親”,會使孩子自體堅固、強大,感到安全。當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也有利於孩子安全感的穩固。

鼓勵孩子交往,促進其社會自我意識的發展 父母在孩子的嬰兒期就要建立其安全型依戀,引導孩子對外界進行積極反應;幼兒期後要鼓勵孩子游戲,多與同齡夥伴交往,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在交往中,兒童將學習放棄“自我中心”,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關心理解他人的心理需要,學習寬容與忍讓,其自我意識也在與同伴的一次次誤會、爭吵、和好、共享中得到發展。交往還可提高兒童的自我調控能力,學會與人分享(無論情感還是物質的),培養獨立與擔當精神。

培養孩子積極成熟的應對方式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面臨壓力情景時存在成熟與不成熟兩種不同的應對方式。成熟者,面對應激事件或環境時,常以問題解決為導向,想方設法積極面對;不成熟者,以情緒為導向,常以“退縮”、“要挾”、“軀體化”等方式消極應對。在教養中,養育者應具有培養孩子成熟應對方式的意識。有些父母,在遇到衝突、困難或挫折時,往往採用退縮、賭氣等不成熟的應對方式。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就可能使用父母那樣的應對方式。或者,孩子在無意中使用不成熟的應對方式時,父母很快就範,從而使得這種方式得到強化。所以,父母自身在面臨壓力情景時要冷靜,不要意氣用事;當孩子遇事賭氣耍性子時,不要妥協,使孩子意識到“要挾”於事無補,並及時教育孩子勇於面對現實,積極解決問題。

另外,父母應無條件愛護、尊重孩子。若想生育二孩,應做好前期工作,留給孩子一段心理適應期。生育時間最好選在頭胎孩子學齡期之前。若孩子剛進入青春期,父母在對待生二孩問題上需格外慎重,因為這時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在精神生活上既想擺脫父母的羈絆,又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保護,內心格外脆弱、易受到傷害。故父母在告知時要講究方式方法,要讓孩子覺得,即便是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對他(她)的愛仍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