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裁员大潮: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2019的裁员潮中,一群35+的职场中年人在瑟瑟发抖。

十年前的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结束,这群中年人还是菜鸟,刚刚步入职场,那时候肯定没几个人会想到,十年后的一天,自己会像当初电视里抱着纸箱落寞离开的职员一样。

其实,故事的结局早已在这十年中写好,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大堤也不是一天溃败的。

1

“现世安稳”的局你破对了吗?

互联网是今年裁员的主力军,一个朋友是大厂员工,大厂的工作流程完善,她在同一个岗位上好几年做着几乎差不多的事情,把持长长流程上的一环,没有功也没出过什么错,“现世安稳”也让她没有急切改变的愿望。

然而,就在年前就接到公司要架构调整的消息,薪资不低、贡献不大的员工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拿了N+1的她,走到外面的世界一看,能给的起相同工资的企业对综合能力都要求极高,在精细分工环境下呆惯的她,难以hold得住一整个盘子。降薪的话又十分难受,不仅内心受打击,房贷的压力又变大了。

很多年轻人在该拼搏的年纪被“现世安稳”蒙住了双眼。

2019裁员大潮: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年轻时没有负担,游走在世俗规则之外,觉得生活格外容易,觉得时间尚多,逛逛悠悠到了中年,面对生活中集中爆发的问题,方寸大乱。

房子首付凑不齐,车牌太贵舍不得拍,996工作,害怕父母生病,更怕自己生病,担心裁员名单上出现自己的名字……

如果旁边再有个飞黄腾达的发小扎个心,这日子说有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在人生规划上,“现世安稳”绝不合适。

当社会这辆列车飞速向前的时候,没跟上平均速度都是倒退,就别提什么安稳不动了,不前进就是后退,被甩下车时,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于是,很多小伙伴意识到“现实安稳”是个局,为了走出这个迷局,在知识付费经济的鼓励下,踏上“自我精进”的道路,以此来对抗不确定性。

在鸡血的加持下,囤了一堆网络课程,办了一张健身卡,制定了一年50本书的计划,准备自虐一场,为了成功,狂踩油门,死磕到底……

刚开始的几天,觉得自己的生活的确充实多了,看着阅读时长的增加,跑步公里数的延长,新鲜概念的吸收,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感到愉悦而充实。

对比起“现世安稳”,这种奋起直追式自虐,的确是一种进步,一个更优解,是一个人开始走出舒适区,变得更好的迹象。

然而,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没过几天后,发现凌晨四点钟最迷人的还是自己的被窝,就任由那些课程,那些鸡血,那些学习材料跟随热情挥发了。时间过去了,没什么拿的出手,不仅精力被消耗,心里也有极强的挫败感。

这种自虐,其实是“间歇式自虐”。

原因无外乎是,如今大家都有知识焦虑,生怕停滞一下就落后了,感叹别人多才多艺,羡慕别人妙笔生花,眼馋别人副业赚钱,觉得别人都在努力,我是不是也该干点什么。

被外界一刺激,就开启抽风式自虐。

2

间歇式自虐 VS 持续性自律

美国理学专家Angela Lee Duckworth和她的团队研究了一个课题:在具有挑战性的情况下,谁才是成功者,为什么他们会成功。

调研的场景包括:西点军校哪些学生能耐得住训练,哪些会被淘汰;全美拼字比赛中,哪些孩子会晋级到决赛;在恶劣的环境下,哪些老师可以留任,最快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在公司里,哪些销售人员可以保住饭碗,赚最多的钱。

一种性格特征凸显出来:毅力。

毅力就是一个人对长期目标的坚持,是持久的恒劲,不是一天,一星期或一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直到理想成真。

汪涵,给观众的观感一直是谈吐得体,临场反应极佳,有人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你主持功力那么深,临场反应那么好,真羡慕你的天赋”。

他淡定地回应:“很多人以为我是凭空变成这样的,其实我私下很努力。

从二十年前开始,他的日常就没有了KTV,酒吧这些娱乐。就天天躲在家里不断地看书,而且经常从夜里9点看到早上7点。

将好词好句不断在内心咀嚼,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以求表达地更自然。

这样持续自虐的业余生活,才换来了他现在临场典故信手拈来,教科书式救场数次上演的表现。这些救场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但无一不受到全网追捧,盖章认证他作为台柱子的实力,在人才济济的湖南台站稳塔尖。这些,是他二十年来如一日的持续自律所换来的。

当上帝的橄榄枝伸出时,之前做了长久刻苦积累的人才能将机会抓牢。年轻时的持续自律,虽然苦,却藏着未来收获时的甜。

2019裁员大潮: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身边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姑娘因为是个胖妞,对自己很没自信,暗恋没结果,毕业时找工作也处处碰壁,每天跟着她晃悠的除了忧愁就是身上的肥肉。沮丧到极点的她决定甩掉令人难堪的脂肪,和那个自己都讨厌的自己,于是她决定去健身房运动,雷打不动至少每天一个小时,暴雨天淌着水也去,三个月过去了,她简直脱胎换骨,后来她把经历和打卡PO到Keep上,引起了Keep的注意,于是和她签约,把她塑造成Keep的初代女神,直到今天已有几十万的粉丝,去年还成立了自己的运动服装品牌。

“健身虽然痛苦,但不健身的丑更痛苦。”

读书和健身都是需要跟自己的惯性对抗,延迟满足感,耐心积累的事情。但这两件需要持续自律的事,也是普通人最便宜的逆袭方式。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成功的愿景,却没有围绕一个目标持续性地输入和输出。

间歇式自虐的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而已。

这种自虐就像兴奋剂,产生短暂满足的幻觉,药劲过后还是骨感的现实。

普通人是间歇性自虐,高手是持续性自律。

3

持续性自律的正确打开方式

当你内心对“持续自律”这件事情下了订单之后,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断舍离”你的目标清单,拒绝多任务模式。

在一段时间内,找到你最想要吃掉的“青蛙”,然后死死咬住它,为这个目标设立一个里程碑,没有到达之前不轻易切换赛道。

比如,目标清单里有减重5斤,提升写作技能,插花等,但每天只有两小时空闲时间,那就先优先安排好健身计划,加大运动强度,在减重5斤之前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目标上,一旦5斤达成,那么再把注意力转向提升写作,优先安排写作课程和任务……完成一个目标再开始一个新目标。

在目标之间频繁切换或犹豫纠结,实际是对意志和精力的消耗,消耗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回到“间歇式自虐”的老路上了。

其次,从微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任务开始。

即是将任务进行大幅度缩减,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变成“每天做1个”,把“每天写1000字”变成“每天写50字”,大脑几乎不会抗拒这么简单的任务,可是一旦开始,通常不会是只做1个俯卧撑或写50字,惯性会让你自动去完成一些额外的任务。“不可能失败的任务”也不会让你体验到挫败和沮丧。“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而习惯来自于坚持。”

再来,你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找到跟你有相同目标的社群,伙伴们互相比赛,互相监督,好胜心和归属感等本能让同侪效应发挥强大的力量。还可以压上金钱参加打卡,损失厌恶效应会使你为了赢回赌注而分外努力。

将持续性自律,变成一种习惯。

2019裁员大潮: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上陡坡: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你必须用双腿的最大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渐渐变得轻松,但是你必须一直蹬到山顶,否则就会倒退回原地,让之前所有的进步付诸东流。

从经济学角度看,付诸东流的努力属于沉默成本,是一种已经发生却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果你的人生不断地累积沉默成本,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持续自律其实是一种反人性行为,而世间大多美好的东西都是反人性的,像健美的身材,卓越的技能,优雅的谈吐,无一不需要延迟当下的满足感,摈弃放过自己的念头,决心不做一条“咸鱼”换来的。

成年人的世界,从来没有容易二字。

如果带着“自我放过”和“但求轻松”来过活,不在精神和身体上365天持续自虐,那么只好等着被生活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