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司馬遷,只因為這事,把衛青、霍去病整成私生子

自私的司馬遷,只因為這事,把衛青、霍去病整成私生子

阿元

提到古代中國的戰神,大家可能想到項羽、白起、李靖……

說起古代中國的民族英雄,你會想到岳飛、文天祥、戚繼光……

但不管戰神也好,民族英雄也罷,傳統說法中都忽略了一個偉大人物,衛青。

他是不敗的戰神。

公元前129年,匈奴興兵南下,漢武帝任命衛青為車騎將軍,迎擊匈奴。

當時,漢武帝共派了四路大軍,除了衛青是個戰場新丁之外,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都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老將。

四個將領兵力相同,都是一萬騎兵。

戰役結果是,四路大軍中,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只有衛青深入險境,直搗匈奴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大獲全勝

這是漢帝國建立以來,對匈奴的第一次勝利,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漢軍士氣,成為漢匈戰爭的轉折點。

從此,衛青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也開啟了漢匈戰爭的新篇章。從那一年至公元前119年,衛青參加和指揮了七次反擊匈奴的戰爭,戰無不勝。

衛青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漢帝國建立之後,一直處於匈奴軍事陰影之下。

曾經的秦帝國,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打的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但劉邦沒有保持這個記錄。

公元前201年,韓王信被迫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七晝夜。依靠討好單于的老婆,才保住了小命。

隨後的漢帝國依然靠女人來保證北方的安全。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漢室宗女嫁與單于,並贈送一定數量的財物以及開放關市准許雙方人民交易。然而匈奴仍不滿足,不時出兵侵擾邊界。據不完全統計,到衛青首次擊敗匈奴之前,匈奴對漢帝國的大規模入侵,就在十次以上。

對於漢帝國來說,那是一個至為屈辱的年代。

劉邦死後,冒頓單于覺得漢帝國送來的女人檔次不夠,就給漢帝國實際統治者,大漢太后呂雉寫信說:我們兩個寡居的君主都很不快樂,無以自娛,還不如我們以己所有,換己所無。

這是赤裸裸的調戲,更進一步,是對整個大漢王朝的輕蔑。

心高氣傲的呂雉快氣死了,但力不如人,打不過啊,連氣都不敢生,低三下四的寫了一封回信:

信中呂雉說到:單于沒有忘記我國,還寄來書信,我們誠惶誠恐,我年紀已大不再美貌,頭髮牙齒都已脫落,走路也不太穩,不值得單于為我屈尊,敝國沒有做錯什麼,還請單于寬恕。

意思是,我還是給你送小姑娘吧!不夠?再多給點錢。

在衛青擊敗匈奴之前,匈奴是漢帝國北方最大的災難。

是衛青和其後的霍去病,徹底打敗了匈奴,使其不得不向西北遷徙,十幾年內再無南下之力,西漢的北方百姓也終於可以安定生活。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亡我祁連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 使我嫁婦無顏色。

這是被打敗的匈奴,西逃時發出的悲嘆。

衛青的偉大還在於,他和霍去病的勝利,完全是在天時地利人和都沒有的,遠離家鄉、千里之外的戰場上取得的,而且是抵抗外敵入侵的勝利。

衛青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英雄,但又是最低調、最不出名的英雄。

不管是提到戰神,還是民族英雄,從專家教授到平頭百姓,都極少能想到衛青。

查了下網上評出的十大戰神,一生沒有勝過一場完整戰役的關羽、敗仗比勝利多的呂布,出現的頻率,遠遠大於一生不敗的衛青。

這是為啥呢?根子在於司馬遷。

司馬遷是個愛憎極為分明的人,也是驢到極點的人。

如果是司馬遷喜歡的人,保證在《史記》裡濃墨重彩,把你寫成一朵花。比如李廣、項羽,比如荊軻等刺客。

如果是是司馬遷憎惡的人,他能在《史記》裡可勁的埋汰你,把你整成臭狗屎。這樣的例子有漢武帝、秦始皇……還有衛青。

漢武帝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一,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拓西域,可以說中國版圖的主要開創者之一。但這樣一個人物,在司馬遷的筆下是什麼樣子呢?整個一個神棍。除了求仙拜神之外就是玩封禪啥的,好像漢武帝時代大規模地開疆拓土,抗擊匈奴啥的,都是下邊將士們的自發行為,和他這個當皇帝的一點關係也沒有。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史記武帝紀》。

千古一帝秦始皇,硬生生被司馬遷給多安了個爹,變成了呂不韋的兒子,變成了私生子。

關於秦始皇不可能是私生子,咱們單說。

而衛青享受的,是和秦始皇一樣的待遇,被私生子。

關於衛青的身世,司馬遷講了一個四下漏風的故事。

說衛青的老媽衛老太,是平陽侯曹壽的小老婆。曹壽的身體不好,小老婆又太多,衛老太忍不住寂寞,和一個叫鄭季的勾搭上了。一枝紅杏出牆去,平陽侯頭上有點綠。

鄭季的槍法不錯,衛老太懷上了孩子,就是衛青

按說侯爺的小老婆和人私通,肯定要騎木驢,起碼也要浸豬籠的,生出來的孩子怕也活不下來。

但平陽侯曹壽是個極善良的人,是個具有開放精神的人,是個高尚的人。對於小老婆追求愛情的行為,表示理解和原諒。不僅沒有打擊衛老太,也沒報復鄭季,還把衛青養大了。

更可怕的是,全世界都知道衛青是衛老太和鄭季的私生子。因為衛青可以幹活之後,衛老太為了讓他不缺乏父愛,把衛青送到鄭季家去了。

鄭季一家不待見衛青,把他當奴隸使用,衛老太又把他接回平陽侯府,擔任騎兵。

但平陽侯曹壽的高尚還在繼續,因為衛老太對愛情的追求永不停歇。

做為平陽侯曹壽的小老婆,衛老太一共生了七個孩子,沒有一個是平陽侯的,理由是這七個孩子全都不姓曹。

可能是衛老太也不知道孩子爹是誰,或者孩子爹都和鄭季一樣,不認這些私生子,這些孩子都隨母姓,姓衛。

偉大的平陽侯曹壽,還把這些來歷不明的孩子,全部養大。

這些孩子當中,就有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故事有啥感受,反正俺已經在十八級颱風中,徹底凌亂……

一個當代社會,婦女地位極大提高的現在都不可能發生的故事,居然在漢帝國發生了,司馬遷的膽子,就是這麼大。

原文如下:大將軍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青同母兄衛長子,而姊衛子夫自平陽公主家得幸天子,故冒姓為衛氏。字仲卿。長子更字長君。長君母號為衛媼。媼長女衛孺,次女少兒,次女衛子夫。後子夫男弟步、廣皆冒衛氏。

這麼一個狗屁不通的故事,班固在《漢書》裡,實在是不好意思抄,於是把衛老太的身份改成了平陽侯的奴隸。一個奴隸隨便亂搞,這總可以了吧。

那麼司馬遷為啥要噁心衛青,把他變成私生子呢?

因為李廣。

不知道是啥原因,可能司馬遷和李廣的孫子李陵關係好?又或者和李陵是親戚?按司馬遷自己說,他們沒有啥關係,但司馬遷為啥在《史記》中對李廣一系的人是玩了命的誇呢?

史學家的世界,俺永遠不懂。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李廣單獨列傳,寫的跟傳奇小說似的,直接把李廣吹成了才華橫溢、英明神武、神射無雙的悲劇英雄。

在司馬遷的基礎上,王勃一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讓李廣的事蹟,廣為流傳。

最過分的,是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裡面“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直接就是在篡改歷史。

事實上,深入險境,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的人,是衛青,那也是漢帝國對匈奴作戰以來第一次勝利。

但和龍城的勝利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的李廣,因為王昌齡瞎吹,變成了千古名將。

除了在《史記》中對敗軍之將李廣、李陵猛吹一個點之外,司馬遷對衛青的進行了全方位的貶低。

衛青成就比李廣大,官位比李廣高,沒用。

司馬遷就敢把李廣的列傳排在前邊,並單獨列傳,而把功勞、地位遠遠高於李廣的衛青、霍去病合併列傳,還放在了李廣後邊。你漢武帝不是重視他們嗎?我偏不放在眼裡!

這還不解氣,再往後挪,放到《匈奴列傳》後邊,意思是衛青、霍去病只配和蠻夷混在一塊堆兒。

對於衛青七次打敗匈奴的偉大勝利,用白開水一樣的語言,平鋪直敘,還把功勞縮了水。

司馬遷記述:令車騎將軍青出雲中以西至高闕。遂略河南地,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數十萬,走白羊、樓煩王。詔書:今車騎將軍青度西河至高闕,獲首虜二千三百級,車輜畜產畢收為滷,已封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谿舊塞,絕梓領,梁北河,討蒲泥,破符離,斬輕銳之卒,捕伏聽者三千七十一級,執訊獲醜,驅馬牛羊百有餘萬,全甲兵而還,益封青三千戶。

班固:青復出雲中,西至高闕,遂至於隴西,捕首虜數千,畜百餘萬,走白羊、樓煩王。遂取河南地為朔方郡。

根據司馬遷的敘述,衛青定河南地一戰俘獲牲畜為數十萬,而詔書中明明是百有餘萬,說明已經超過了百萬頭,但是司馬遷有意無意的選擇視而不見。班固則實事求是的寫出了百餘萬就是百餘萬,而不是什麼數十萬。

關於衛青的封戶數,史記和漢書嚴重對不上,仔細對比漢書可以發現司馬遷經常是選擇省寫和有意無意的改寫,如河南地一戰,衛青益封的三千八百戶到了司馬遷筆下就省成了三千戶,再比如圍右賢王一戰,衛青本人益封了八千七百戶,結果司馬遷寫成了六千戶。

司馬遷:天子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六千戶。

班固:上曰:“大將軍青躬率戎士,師大捷,獲匈奴王十有餘人,益封青八千七百戶。

更缺德的是,司馬遷在話裡話外,暗示李廣是衛青給害死的。

漢武帝派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大舉出徵匈奴,李廣因為沒有功勞,一直封不了侯,急三火四的找漢武帝,要跟著去。漢武帝也是為李廣好,覺得他老麼咔刺眼的,出點啥事咋辦?不同意。

李廣仗著自己是老將,在朝堂上撒潑打滾、哭雞鳥嚎地,非要去。漢武帝磨不過面子,只好任命李廣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

衛青偵查到單于呆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命令李廣為東路軍,進行包抄。

李廣不幹,因為東路有些繞遠,而且水草缺少的地方,大軍不能快速前進,怕沒仗可打,申請當前鋒。出兵之前,漢武帝就和衛青說了,李廣歲數大了,點還賊背,你別和他在一塊兒,所以堅決讓李廣去東路軍。

李廣又拿出撒潑打滾那一套,但衛青可不慣著他,把命令直接發給李廣。李廣氣壞了,也不和衛青打個招呼,就出發了。

李廣的大軍進入草原之後,壞事了,沒有嚮導,迷路了。

等衛青和匈奴單于幹起來了,發現包抄的李廣還沒有到,結果單于逃跑了。

衛青回軍的道上,碰到了李廣的右路軍,還在草原裡轉磨磨呢。

沒有取得希望中的勝利,衛青要和漢武帝彙報工作,就派人帶著酒肉去找李廣,順便問問,咋回事啊,你個老將,咋還迷路了呢?

李廣啥也不說。衛青急眼了,給臉不要臉啊!派長史審問李廣的部下。李廣說:“都是俺的毛病,我去和大將軍解釋。”

見了衛青,李廣爆發了:“我打小就和匈奴幹,打過大小七十多仗。結果這次和你出征,你非得讓我去繞遠,最後還迷道路了,這是要逼死我啊!”於是就拔刀自殺。

李廣之死中,司馬遷已經不是暗示,而是明說了,就是衛青殺得李廣。

為啥呢?

對李廣迷路的原因,司馬遷是這麼說的:李廣出發後,沒有嚮導!

請注意,不是忘找嚮導了,而是沒有嚮導。(軍亡導,亡應該通無。)

沒有嚮導,就是衛青的責任,你為啥不給派呢?

但沒有人拿李廣軍中沒有嚮導來說事。因為作為一路統帥,你連個嚮導都不帶,就敢進入陌生地域,還是遼闊沙漠大草原,你腦袋裡全是水嗎?

但司馬遷是文人,還是坐在家裡編小說的,腦回路相當的清奇,人家就這麼幹了。本來是影射衛青害了李廣,結果把李廣變成沒有常識的大傻瓜。

司馬遷往衛青身上潑髒水,也有潤物細無聲的。

這是司馬遷寫到衛青的時候,極少的細節描寫之一。

說衛青有一天到甘泉宮辦事,有個脖子上戴著鐵枷的犯人,一看到衛青就說:“你的面相太好了,天生貴人啊。將來不僅能當大官,還能馬上封侯!”

衛青笑一笑說:“我是被人奴役的人所生的孩子,能不挨他人打罵就心滿意足了,怎能想到封侯的事呢!

可能,司馬遷把這麼一個毫無意義的細節寫出來,隱含著兩個意思。

一個是諷刺衛青是靠裙帶關係,靠姐姐衛子夫飛黃騰達;再有就是,衛青是個奴隸生、奴隸養的,出身卑微的孩子,沒有啥文化,所有的成功都是靠運氣來的,沒啥真本事。

所以王維在《老將行》裡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意思是衛青的運氣太好了,所以成了一個不敗將軍。

司馬遷為啥如此的厭惡衛青呢?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出於喜愛李廣。因為李廣的死是因為衛青不讓李廣當前鋒,而是讓他包抄,還不給派嚮導,結果李廣再次迷路,並因此自殺。所以司馬遷認為,李廣的死和衛青有直接關係。而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射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也不是啥好東西。

於是司馬遷把古代中國最偉大的兩個軍事家,衛青和霍去病合併列傳,還把他們的傳記放到李廣,甚至是匈奴列傳的後邊,並把他們整成了私生子。

有人說了,你就扯吧。司馬遷的《史記》是給大家夥兒看的,他敢扒這麼大的瞎,扯撒這麼的大的謊?那還不被人罵死?

司馬遷是真的敢。

古代中國,當代的史書是屬於絕密檔案,別說普通人了,就是皇帝,理論上也看不著。

說唐太宗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心虛啊。自己是殺了親兄弟當上皇帝的,還殺了倆,這史書會咋寫呢?會不會留下罵名呢?於是就琢磨著,咋把這段整的好看一點呢?

皇帝不讓看史書啊,李世民就找房玄齡聊天,說咱們應該以史為鑑啊,你說我這皇帝都看不著你們寫的啥,咋照鏡子呢?

房玄齡把落下壞名聲,沒有上這個套:俺們寫的東東,都是如實記載的,你皇帝幹了啥壞事,都得記下來,你看了肯定要生氣,那史官還能活了嗎?

李世民乾脆直說了:我要看看國史,看看俺都犯了啥錯誤,以後好改啊。

這就是不要臉了,你幹過啥壞事,你自個兒不知道?

人不要臉則無敵。

皇帝都不要臉了,房玄齡不敢硬頂了,只好把武德、貞觀《實錄》各二十卷呈上御覽。

有人說了,各朝各代編寫的史書,最後不都得皇帝審定嗎?

沒錯,但那是上一朝代的史書。

皇帝不能看的,是關於他自己的記錄。

《史記》,恰恰是一本朝的史書。所以,別說是普通人了,皇帝都看不見,所以,撒啥謊都沒有問題。

這也是司馬遷敢把漢武帝整成神棍的真正原因,反正你看不見。

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司馬遷是因為和李廣關係好,才恨上的衛青,包括霍去病。

這就是造成司馬遷被處宮刑,割掉小雞雞的李陵事件。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

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自己的小舅子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擊匈奴,讓李陵負責押運糧草。應該說這是個不錯的活兒,有油水、輕巧不說,只要前方勝利,坐地分一份功勞。

但李陵和他的爺爺李廣一樣,是眼睛長在腦門子上那種人,覺得自己老厲害了,不甘心在多方押運糧草,那哪裡是我這種人乾的活呢?我要上前線,還要立大功。

李陵求見漢武帝,說:我的部下,那老厲害了,拳打南海蛟龍,腳踢北山猛虎。再加上我李陵英勇善戰,那滅匈奴還不跟玩兒似的?請讓我獨立帶一支軍隊,李廣利的大軍攻蘭幹山之北,我在南面來分散匈奴單于的兵力,請不要讓我貳師將軍的運輸大隊長。”武帝說:“你牛,我知道。但現在軍隊動用太多,人還有,馬沒了,咋整呢?”

攻擊匈奴,主要是在草原和沙漠地區作戰,沒有戰馬,部隊的機動性很差,想獲勝相當的困難。但人家李陵覺得自己能耐大,本領高,根本不在乎。說:“要啥馬啊?用騎兵打敗匈奴算啥本事。你給我五千步兵,我直搗單于王庭,把單于給你抓來。”

漢武帝覺得這人夠虎,也不好意思打擊他的積極性,再加上李廣的面子,同意了。但為了保證安全,命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接應李陵的部隊。

路博德大家可能不熟悉,但他是個真正的牛人,是征服南越的主要將領之一。現在的湖南、湖北大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都是路博德和楊僕一道打下來的,並把這些地區變成了漢帝國的領土。中國對於南海的統治,就是打路博德征服海南島及交恥開始的。

但後來路博德的兒子犯了大錯,愛孩子啊,用自己的功勞救兒子,被貶為強駑都尉,防禦匈奴。

路博德是打老了仗的人,一聽李陵的計劃,這不是白日做夢嗎?匈奴有二十多萬人馬,還都是騎兵。就算大部分都迎戰李廣利去了,剩下幾萬也不是你五千步兵能對付得了的啊?你敗了不要緊,我這接應你的不也得吃掛落(gualuo 擔責任)嗎?就和漢武帝說,現在匈奴很強大,李陵再加上我這點人根本不是對手。您看是不是等明年春天,多湊點人一起打啊?

漢武帝誤會了,以為是李陵害怕,不敢打了,讓路博德給他求情。給李陵下令說:前些你差點把天吹破了,啥啥五千人就能把單于給抓來,這咋還萎了呢?你忽悠我呢?想賣柺啊?不行!必須得打,馬上出兵!

但李陵虎了巴嘰的,不再乎,領著五千步兵,出發了。開始的時候挺順,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沒碰著匈奴騎兵。那也不能啥也不幹啊,那不沒有功勞了嗎?李陵就把沿途地形畫成地圖,讓人送給漢武帝。漢武帝挺高興,還把送信的小兵封了官。

接下來,李陵的好運氣沒了。和路博德分析的一樣,匈奴不能容忍漢軍接近他們的大本營,單于親率三萬大軍包圍了李陵。應該說李陵還是有兩把刷子的,指揮五千步兵且戰且走,沒有被消滅不說,還幹掉了幾千匈奴人。最後匈奴單于都不想打了,說這麼點步兵,打的這麼頑強,還一邊打一邊跑,是不是要引我們進包圍圈啊?準備撤退。

這時漢軍有個小兵,犯了點小錯,被上級給打了,就跑到匈奴這邊,對單于說,李陵沒有援軍,箭也快射完了,你輕輕一推,他們就趴下了。單于大喜,立刻派兵繼續進攻,李陵再也挺不住了,分散突圍。

最後,五千步兵中四千多人死於李陵的牛皮。李陵本人沒有選擇戰死,也沒有繼續往回逃,而是下馬投降。

這就是著名的李陵事件。

對李陵的投降,漢武帝很生氣,滿朝文武大臣也都在指責李陵。這時候司馬遷站出來了,說你們這樣做不對。

李陵就帶了五千來人,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老鼻子敵人了,功勞大大的有。

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就這樣。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因為李陵投降匈奴是為了以有用之身,將來好回報漢朝。(司馬遷: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司馬遷的話裡,不管是說李陵只帶五千人也好,還是說沒有援軍也罷,都是指責漢武帝不公平。

所以漢武帝相當的生氣。

因為這事真怪不著漢武帝。五千人是李陵自己要的,靠這點人能打敗匈奴的牛,也是他自己吹的。再說了,李陵跑那麼老遠,派援軍來得及嗎?

當然也沒有援軍。剩下的軍隊都被李廣利帶走大匈奴了,還打了敗仗,自己還需要援軍呢。

漢武帝一氣之下,把司馬遷割成了太監。

司馬遷真的傻。

漢武帝雖然生氣李陵投降了匈奴,但並沒有把想李陵咋樣,還派人去接應李陵,但沒有成功。直到一年多以後,有傳言說李陵幫匈奴練兵,漢武帝大怒之下,才殺了李陵的家人。

事實上李陵降了匈奴之後,對匈奴忠心耿耿,娶了公主,終身沒有歸漢。不要拿漢武帝殺了他的家人來說事。按儒家理念,忠孝忠孝,忠是排在前邊的,寧可不孝也要忠。李陵在匈奴做了大官,有機會跑回來報答漢朝時不跑,說明他就是個鐵桿的漢奸。

更何況李陵是在有可能逃回漢朝的情況下,主動投降的。

李陵是在距離漢邊塞僅100多里的地方,在有馬騎的情況下投降的。漢裡一百多里,大約是四十多公里,騎馬不過是一個小時的距離。不要說他跑不過匈奴的騎兵,他的部下除了和他一起投降的之外,還有四百多人逃了回來。要知道,這四百多人可是步兵。

關於李陵的投降,《漢書》中記載的原因是,吹了那麼大的牛,打了這麼慘的敗仗,沒臉見人了。實際是怕死,怕漢武帝把他給殺了。這麼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不是漢奸又是個啥呢?

雖然有人因此說他是中國第一個漢奸,但這個真不是。很多人認為,中國第一個漢奸是前邊提到過的,中行說(念Zhōngháng Yuè,我以前把他念成zhongxingshuo,三個字裡唸錯倆,可見多麼的沒文化。)中行說原本是宮裡的太監,西漢文帝時人,是真正的“漢奸的始祖”。漢文帝的時候,由於國內各路諸侯對帝位虎視眈眈,再加上國力尚未恢復,無力與強大的匈奴進行一場戰略決戰,只好繼續與匈奴和親,也就是靠送女人來換取和平。漢文帝選了個宮女,冒充公主去匈奴,並讓太監中行說作為陪同一起去。中行說不願意去啊,但漢文帝說不行,非你去不可。中行說生氣了,就對漢文帝說:“你一定要派我去是不是?那麼我到了匈奴,一定會讓匈奴來收拾你。”和皇帝這麼說話,是太監?感覺像太上皇。所以說漢文帝的脾氣真好,隨便換個人,中行說的小命肯定要玩玩兒。

漢文帝哪裡把一個太監的話當回事呢?堅決地把他派走了。中行說果然就歸降匈奴,並深受老上單于歡喜、寵信。中行說首先揭發了漢王朝以宮女冒充公主的事情,並告訴單于漢王朝一點也不可怕,你應該管他們要更多的好東西。從此之後,匈奴對和親來的女人也不滿意了,動不動就索要錢物金銀,不給就威脅秋熟後大發兵馬入漢境中踐踏。當然就算是你給了好東西,他仍然來搶你,還有人嫌好東西少嗎。

中行說是在武漢帝派衛青、霍去病深入漠北與匈奴決戰之前病死的。臨死之前,還不忘給獻計,把病死的牛羊都丟入水源當中,企圖使漢軍感染瘟疫。所幸漢軍事先覺察,做了防範,漠北之戰仍以漢軍的全勝而告終。但其後不久,漢軍傑出的年輕將領霍去病病逝,有人推測正是他在漠北喝了含有病毒的水而感染了疾病而死的。

但中行說真不是中國第一個漢奸。

古代中國第一個漢奸是誰?以後告訴你。

有了中行說這麼個壞例子在前頭,誰又敢保證李陵不會是第二個中行說呢?

這個司馬遷肯定保證不了。而且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的理由也並不充分,一條是說李陵是孝子,為人誠實可靠(司馬遷:陵事親孝,與士信);第二是他孤軍奮戰投降情有可原,而且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司馬遷: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

說李陵是孝子就會留有用之身以報漢室,應該是從儒家思想中得出的結論,也就是《論語》裡說的:“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意思是孝順的人一般不會和上級頂著幹,而不會和上級頂著乾的人而作亂造反的,一個也沒有。君子應該經營根本,根本立住了,大道就產生了。孝敬老人、照顧弟弟,這是仁的根本。

所以司馬遷說李陵是孝子,所以他不會和你漢武帝對著幹的,你應該原諒他。

但司馬遷可能忘了,投降匈奴本身就是和漢武帝對著幹,已經是不忠,甚至是犯上作亂了,因為他已經成為大漢王朝的敵人。

那麼孤軍奮戰,力不能敵是不是可以當作投降的理由。也不能!這樣的情況多了,李陵的爺爺李廣也遇到過。

當時李廣從雁門出擊匈奴,結果被活捉了。匈奴單于知道李廣能耐大,就要把李廣送去見他。匈奴騎兵怕李廣跑了,運輸途中把他放在兩匹馬的中間的網上。李廣開始裝死,等匈奴騎兵都不注他了,突然發難,跳上匈奴騎兵的馬,跑了。

李廣是單于點名要的人,他跑了押送的匈奴騎兵必須死,於是就開始追。李廣是天下第一箭,一一射殺追兵,迴歸祖國。

再說了,誰投降的時候會不找個藉口呢?誰會有好日子過的時候投降呢?如果有了藉口就能投降,這仗還有法打了嗎?將士們還會拼死去爭取勝利嗎?按司馬遷這種說法,抗日戰爭期間打著曲線救國名義投降的的漢奸,不都成好人了嗎?這個理由站不住。

雖然司馬遷為自己辯護說,他不是因為和李陵關係好,才為李陵求情的。

這可能是真的。他和李廣關係好。

就因為司馬遷和李廣關係好,所以偉大的衛青、霍去病,成了私生子。

自私的司馬遷,只因為這事,把衛青、霍去病整成私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