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畫圖曾識零陵郡 今日方知畫不如

城郭恰臨瀟水上 山川猶是柳侯餘

驛亭幽絕堪垂釣 岩石虛明可讀書

欲買愚溪三畝地 手拈茅棟竟移居

歐陽修 《詠零陵》

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柳宗元貶謫永州司馬,他的《永州八記》使原本荒僻的瀟湘山水聞名天下,從此以後,歷代文人吟詠零陵、永州的詩文汗牛充棟,而流傳最廣、最為膾炙人口的莫過於歐陽修的《詠零陵》。

然而,歐陽修究竟是否親自到過永州零陵,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歐陽修的叔叔曾經出任永州地方官,他為此還寫過一首《奉送叔父都官知永州》。此外,在真宗年間,永州太守王羽曾經拜託歐陽修寫過一篇《永州萬石亭》的五言詩排律。如此看來,歐陽修與永州的淵源很深,因此,才能寫出《詠零陵》這樣的名篇佳作。

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零陵源流

零陵原本是一座古城,作為地名可追溯到舜帝時代。《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帝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帝陵至今都完好保存在九嶷山麓,已經成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脈象徵。

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設長沙郡,零陵為縣。此後歷朝歷代,或單獨為郡縣,或與周邊統合,一直到80年代併入永州縣,90年代又成為新設永州市的一個城區。

如此算來,零陵地方雖小,至少有五千年的傳承歷史,這在泱泱中華也十分罕見。

零陵也是一座文化古城,最著名的當數兩位唐人,出生於零陵的狂草和尚懷素,還有貶官至此的唐代文豪柳宗元,他們的作品和成就已經成為永州的文化基因,就像千古奔流的瀟湘水一樣滋養著這一方水土。

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靜謐清秀的瀟水

瀟水

說到永州的文化,不得不先說說瀟水。

瀟水是湘江的上游幹流,古名深水,又名營水,東晉以後改名瀟水。《水經注·湘水》雲:瀟者,水清深也。千百年來正是這一條千迴百轉、清幽碧透的瀟水,給永州帶來無限的詩情畫意。

瀟水發源於湖南藍山縣紫良瑤族鄉,是個很詩意的地方,幹流大約350多公里,都在零陵境內。在零陵以南有一段江灣,繞到城西,然後轉向北,在萍島注入湘江,形成瀟湘合流。因此,真正的瀟湘是指永州以上的幹流,永州以下稱為湘江。

瀟湘合流之後,水勢增大,江面開闊,水色也變得有些渾濁,因此,在永州的主城區,可以眺望雄闊的湘江,而在零陵則可以靜觀清婉的瀟水。

同一水系,兩種景觀,兩種性格,給人無窮回味。

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愚溪

在零陵城西瀟水左岸,有一條曲折的小溪匯入,這就是柳宗元筆下著名的愚溪。

愚溪兩岸草木茂密,樹冠在空中交匯,為小溪撐起穹廬,姿態萬千。 愚溪之名出自柳宗元的名篇《愚溪詩序》,雖然是一個聽上去很樸拙的名字,卻賦予了這條本來無名的小溪千年不褪的文藝色彩。

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永貞革新失敗,同屬革新派的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半路上再貶為永州司馬,從此開始了他羈旅半生的永州生涯。

政治失意的挫折,從中央到地方的落差,從繁華的長安,到偏遠的瀟水之曲,柳宗元的心情只能用他自己的一句詩來概括 —— 獨釣寒江雪。

來到柳州這個當時尚屬荒蠻的地方,柳宗元無意間看到一條流經郊野的小溪,於是觸景生情,給它取名為愚溪,還分別命名了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 愚島,這就著名的永州八愚。柳宗元還寫了一首《八愚詩》,可惜已經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而那篇《愚溪詩序》則流傳至今,成為千古名篇。

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或曰: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予以愚觸罪,謫瀟水上。愛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絕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猶齗齗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為愚溪。

愚溪之上,買小丘,為愚丘。自愚丘東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買居之,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為愚溝。遂負土累石,塞其隘,為愚池。愚池之東,為愚堂。其南,為愚亭。池之中,為愚島。嘉木異石錯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鹹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樂也。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蓋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淺狹,蛟龍不屑,不能興雲雨,無以利世,而適類於予,然則雖辱而愚之,可也。

甯武子“邦無道則愚”,智而為愚者也;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違於理,悖於事,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則天下莫能爭是溪,予得專而名焉。

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鑑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予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於是作《八愚詩》,紀於溪石上。

柳子以愚自嘲,雖然有去國懷鄉、仕途失意的無奈,卻也蘊含著隨遇而安的超然。君子雖窮極困頓,仍然能在山水之間怡然自樂,不僅讓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溪聞名於世,還留下了許多記述永州風物的華章。

若沒有柳宗元,永州可能僅僅是一個地名,正是由於有了柳宗元,才開啟了永州的文脈,使其成為一座文化名城。

一個人,一座城,交相輝映,密不可分,永州就是柳宗元永不磨滅的紀念碑。

柳子廟

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柳子廟坐落於愚溪北岸,與瀟水相鄰,那裡正是柳宗元筆下《柳州八記》所描繪的地方。

柳子廟始建於北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那是北宋政治清明、文壇鼎盛的年代,歐陽修為一代文壇盟主,蘇家父子風華正茂,王安石還沒有出來亂政,仁宗皇帝對讀書人恩寵備至。

現在看到的柳子廟重修於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基本保留著南方的古風,灰磚青瓦,高牆簡樸,飛簷聳蹺,裝飾繁複。

柳子廟是三進的規模,面對愚溪,背靠青山。廟門很像一座高大的院牆,正中下方開一洞小門,大約僅能容三四人並排。門上一方豎寫青石匾額,黑底白字,四周裝飾著嶺南風格的傳統磚雕花紋。

正對大門有一座小橋,橫跨愚溪,橋面用石板鋪就,橋下流水潺潺,水聲激越。

從正門進入,有一座雙簷八柱戲臺,頂部裝飾著八仙人物造像,懸掛著行書匾額——山水綠,出自於柳宗元的那首著名《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 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雲相逐

中殿門上懸掛著“八愚千古”,殿中的匾額大書“都是文章”,兩側的楹聯概括了他一生的行蹤和事業:

政紀荔子碑 兩地湖山留勝蹟

文傳柳州集 千秋風範壯愚溪

才與福難兼 賈傅以來文學潮儋同萬里

地因人始重 河東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再往後殿,安放著今人創作的柳宗元雕像像。白色大理石細緻地表現出一位清癯的古人,臉上表情凝重,充滿孤獨感。雕像兩廂鐫刻著著名的《永州八記》。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深刻體察到邊遠地區百姓的疾苦,他在《捕蛇者說》中振聾發聵地感嘆——苛政猛於虎。就是這一句感嘆,把一個表面上光鮮的大唐王朝剝得乾乾淨淨,也讓歷代多了一面鏡鑑。

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荔子碑的由來

柳子廟內歷代碑碣甚多,其中《荔子碑》、《捕蛇歌》、《尋愚溪謁柳子廟》等堪稱珍品,多為行草書,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鑲嵌在正中的三絕碑——韓愈撰文,蘇東坡行書,頌揚柳宗元的德政。

唐宋三位文壇宗師齊聚一方碑刻,天下無雙,被後人稱為“

三絕碑”,同時,由於碑文首句是"荔子丹兮焦黃",故又名荔子碑或荔枝碑。

實際上,與柳宗元相關的三絕碑有兩方,最早的一方是柳州柳子廟的三絕碑,而永州三絕碑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承襲了柳州的三絕碑。

韓愈與柳宗元相交深厚,柳宗元去世之後,韓愈為他寫了三篇文章:《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誌銘》,還有《柳州羅池廟碑》——荔枝碑的文字就出自其中。

柳宗元在永州做了十年司馬,又被調任更偏遠的柳州刺史,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病逝於柳州任上。

柳宗元在柳州實行寬仁之政,救贖了大量賣身為奴的百姓,深受人民擁戴。在他去世之後三年,柳州百姓為他建廟紀念,尊奉他為羅池神。

次年春,韓愈在京師聽聞此事,就作了《柳州羅池廟碑》,頌揚柳宗元的事蹟。時任中書舍人的沈傳師是一位頗有名望的書家,他欣然命筆書寫全文,在柳州柳子廟刻石立碑,因此,柳州羅池廟碑也是一件書法史上的傑作,因此,也被稱為三絕碑。

沈傳師是唐朝一位書法名家,吳縣人,德宗貞元末年舉進士,歷太子校書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湖南觀察使,後來一直做到吏部侍郎。朱長文《續書斷》把他的作品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並列為妙品,後世許多著名的書家,如宋代米芾,就十分推崇他的書法。歐陽修的《集古錄》中也有關於羅池廟碑的記載,可惜原碑早已佚失,僅有清代何紹基所藏宋代拓本存世。

柳州羅池廟碑

羅池廟者,故刺史柳侯廟也。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三年,民各自矜奮,曰:“茲土雖遠京師,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則我非人。”於是老少相教語,莫違侯令。凡有所為,於其鄉閭,及於其家,皆曰:“吾侯聞之,得無不可於意否?”莫不忖度而後從事。凡令之期,民勸趨之,無或後先,必以其時。於是民業有經,公無負租,流逋四歸,樂生興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園潔修,豬牛鴨雞,肥大蕃息。子嚴父詔,婦順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條法,出相弟長,入相慈孝。

先時,民貧以男女相質,久不得贖,盡沒為隸。我侯之至,按國之故,以傭除本,悉奪歸之。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柳民既皆悅喜。嘗與其部將魏忠、謝寧、歐陽翼飲酒驛亭,謂曰:"吾棄於時,而寄於此,與若等好也。明年吾將死,死而為神。後三年,為廟祀我。"及期而死。

三年孟秋辛卯,侯降於州之後堂,歐陽翼等見而拜之。其夕,夢翼而告曰:“館我於羅池。”其月景辰,廟成,大祭,過客李儀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廟門即死。明年春,魏忠、歐陽翼使謝寧來京師,請書其事於石。

餘謂柳侯生能澤其民,死能驚動福禍之,以食其土,可謂靈也已。作迎享送神詩遺柳民,俾歌以祀焉,而並刻之。

柳侯,河東人,諱宗元,字子厚。賢而有文章,嘗位於朝,光顯矣,已而擯不用。其辭曰:

荔子丹兮蕉黃,雜餚蔬兮進侯堂。侯之船兮兩旗,度中流兮風泊之,待侯不來兮不知我悲。侯乘駒兮入廟,慰我民兮不嚬以笑。鵝之山兮柳之水,桂樹團團兮白石齒齒。侯朝出遊兮暮來歸,春與猨吟兮秋鶴與飛。北方之人兮為侯是非,千秋萬歲兮侯無我違。福我兮壽我,驅厲鬼兮山之左。下無苦溼兮高無乾秔充羨兮蛇蛟結蟠。我民報事兮無怠其始,自今兮欽於世世。

蘇東坡書寫的《荔子碑》節選了《羅池廟碑》最後一節的歌辭部分,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重修柳州柳子廟的時候才刻石立碑,因此,

立於柳州柳子廟的三絕碑可以稱為原版,而永州柳子廟的三絕碑是創新版。

由於歷史的變遷,宋朝原刻三絕碑早已湮滅,一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才有人重新摹刻。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永州司理劉可勤出於對柳宗元的敬仰,又十分喜愛東坡的書法,就命人摹刻柳州的三絕碑,立於永州柳子祠中。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柳子廟經歷兵火,變成一片廢墟,三絕碑也蕩然無存。時任湖南分守道黃中通、永州知府魏紹芳捐俸重修廟宇,並且按照原碑拓本重新刻石,使三絕碑重獲新生。

光陰荏苒,到了清同治年間,經過兩百年風雨溶蝕,三絕碑已經面目不清。

時任永州知府廷桂是一位文化人,號萬石山人,他在任上尋訪柳宗元后裔,刊印《柳文惠公全集》,並且讓人重刻三絕碑。為避免新碑再受風雨剝蝕,廷桂創意將碑文分刻為四塊,鑲嵌柳子廟後院的西牆邊。廷桂親自作跋,刻於荔子碑正文之後,敘述三絕碑的源流,這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荔子碑。

柳子廟,瀟湘水,三絕碑,說不盡的永州文脈

柳州小石潭

一座將近四千年默默無聞的偏遠小城,自從來了柳宗元,從此躍然興起,,牽動了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韓愈為之作文,東坡為之命筆,歐陽修為之吟詩,文風蔚然而盛,譜寫了一篇千古流傳的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