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好精準脫貧“金鑰匙”

記者 牟凡 通訊員 胡建亮

恩施州素有“世界硒都”“華中藥庫”等美譽。截至2018年底,全州特色農業產業基地達到675萬畝,農民人均2.1畝,涉及貧困人口20.58萬人,特色產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68.3%。

恩施州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產業化轉型階段,還存在著生產規模小、龍頭企業少、產業鏈條短、加工能力弱、組織化程度低、產品附加值不高、銷售渠道不暢等問題。近年來,杭州市攜手恩施州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培育區域農特產品競爭力,走出一條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為全州精準脫貧配好“金鑰匙”。

區域化佈局,打造“一縣一品”

為充分挖掘全州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有特色、有價值、有影響力的拳頭產品,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建設,今年杭州市投入財政幫扶資金近2.4億元,實施132個產業幫扶項目,推進“一縣一品”和“一鄉一業”工程。

在恩施市打造了恩施玉露、富硒土豆和養生功能茶3個萬畝產業園,帶動1.7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在利川市投入300餘萬元,建立“蕭山·利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大黃產業園”,發展大黃約7萬畝。在宣恩投入5000萬元,建設貢水白柚、箬葉、花椒等產業基地及配套冷鏈物流設施,建成宣恩黑茶產業園、貢茶文化產業園。在來鳳縣大河鎮建設並投入使用8個香菇基地,投放菌棒126萬棒,產業覆蓋27個村,建成11個凍庫,帶動1000多戶農民增收。在鶴峰吸引7家浙企落地,投入資金888萬元,援建茶葉生產車間7個、有機肥加工車間1個,推動鶴峰打造“全域有機茶縣”。

專業化生產,示範引領帶動

恩施市龍鳳鎮龍馬村,曾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龍馬一條河,兩邊是陡坡,吃糧靠供應,用錢無著落,年輕人往外走,老傢伙守窮窩。”家中有病人要照顧,3畝茶葉沒有人採摘的貧困戶唐清玉笑稱:“現在是人在家中坐,錢從茶園來,現在沒有人願意離開這個窩了。”

浙江新洲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湖北金果茶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注資5000萬元,成立恩施州龍馬新果實業有限公司,在恩施市建立龍馬現代茶產業示範園,採用“公司+村集體經營性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生產加工抹茶,推動全州茶葉產業化革命。今年9月,產業園6條抹茶生產線全部投產,公司全流轉基地770畝,新建日本茶樹新品種基地130畝,訂單基地1059畝,帶動當地茶農491戶,畝均增收1500元以上。

浙企(杭企)紛紛入駐恩施,攜手當地企業開展標準化產業示範園區建設,通過專業化生產,帶動產業升級。恩施花枝山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從浙江引進1條國內領先的新技術、高標準清潔化生產線。杭州市投入對口幫扶資金600萬元,幫助巴東建設集抹茶茶園基地、標準化抹茶生產廠於一體的現代化抹茶示範產業園區;投入項目資金220萬元全部用於配置茶葉加工機械設備,支持返鄉能人新建微小茶葉企業4家,提檔升級培育微小茶葉企業7家,推動巴東從“全國重點產茶縣”向“中國茶業百強縣”騰飛。

目前,全州共建成17個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覆蓋茶葉、中藥材、高山蔬菜、馬鈴薯、畜禽、農旅融合發展等產業領域。引入浙商企業48家,落地投資超12億元。通過產業園區的示範引領、先進生產技術應用、精深加工產品開發,培育壯大了一批“農”頭企業,提升了市場佔有率和競爭力、品牌影響力。

品牌化營銷,打造拳頭產品

通過浙企(杭企)全過程品質管控和品牌包裝,提高了全州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形成了以區域特色農產品公共品牌為統領,帶動企業自主創建系列品牌的格局,打造了一批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農產品。

浙江企業投資的七里優選供應鏈管理(宣恩)有限公司成立,將恩施“馬爾科”等優質土豆,打造成“慢土豆”品牌,通過盒馬鮮生、山姆、永輝等平臺在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銷售,近期每天出貨量在5噸以上,最高銷售價格達到每公斤35.8元。藉助杭州市茶葉產業大市場、大平臺,杭州與恩施茶企簽訂《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茶產業協會與宣恩伍家臺貢茶產業協會戰略合作協議》,宣恩伍家臺昌臣茶業公司等企業先後與浙茶集團、大能集團、杉杉茶葉公司等大型茶企合作,銷售總額達1082萬元,有效助推“西湖龍井”與“伍家臺貢茶”實現“雙貢合璧”,助力宣恩茶葉產業向高質高效、高端品牌邁進。依託國際茶業博覽會、電商博覽會、農業博覽會、新春聯展等,搭建恩施特色農產品展示銷售平臺,打造了“恩施硒茶”“恩施硒土豆”“利川紅”“恩施玉露”“唐崖”等公共品牌。

杭州市以“硒品入杭”工程為抓手,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營銷渠道。社交電商領頭羊雲集、明康匯、貝貝網、峰瀾信息等電商平臺紛紛入駐恩施。線下推進“硒品五進”(恩施農特產品進商超、進市場、進食堂、進社區、進新零售),建成“1+8+X”線下實體銷售網絡,杭州市物業管理協會發動2000個社區開展消費扶貧攻堅戰,以銷售端撬動農業生產端,杭州向恩施打開了“訂單農業”的大門。今年以來,通過杭州平臺幫助恩施銷售農特產品超過4億元。

融合化發展,拉長產業鏈條

一產是根本,二產增利潤,三產擴效益。杭州市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打造多業態、多功能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加大休閒農業、生態農業、富硒農業、循環農業等新興特色產業發展力度,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

在恩施市盛家壩鄉楓香河村,杭州市投入290萬元財政資金,浙企新湖中寶集團投入300萬元益貧基金,共同打造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形成處處是產業、處處是景觀的益貧項目綜合體。目前,此地已建成職業農民培訓學校、電商培訓中心、農村文化大禮堂等三位一體的綜合幫扶中心,修建了美麗鄉村公路,已種植藤茶、青錢柳等功能茶925畝,改建民宿100張床位,戶均增收5000元。

“藤茶、青錢柳、絞股藍屬於大健康產業中的功能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湖北百歲源電子商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喜說,種植富硒藤茶每畝收入可達6000元,種植絞股藍每畝收入12000元,收益是玉米等傳統作物的6到12倍,是真正的扶貧“金葉子”。在恩施市屯堡鄉鴉丘坪村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產業園,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扶貧模式,由公司免費提供種苗和技術支持,進行保價回收,累計銷售富硒產品超過2000萬元,鏈接貧困戶1900餘戶,用工150餘人,培訓2200人次。

專業化服務,提升科技水平

人才和科技是推動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杭州市通過提供專業化農技服務,建立農業技術推廣和培訓體系,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全州農業科技含量。

2017年12月,杭州中茶所在鶴峰掛牌成立全國首個科技成果轉換中心,聘請楊亞軍、傅尚文等10名專家為鶴峰茶產業鏈建設專家顧問。浙茶集團茶葉研究院在鶴峰成立有機富硒茶研究分院,堅持“全域有機”發展之路,積極推廣農業、物理、生物措施防治茶園病蟲草害,設立茶園綠色農資專櫃,打造茶園綠色防控示範點,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嚴格管控生產全過程,確保茶葉有機品質的純正。2019年,全縣新造茶園0.2萬畝、改造茶園0.8萬畝,新增有機茶基地認證5萬畝,取得認證面積8.5萬畝。

為培育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杭州與恩施開展了人才互派掛職和交流互訪。今年,恩施州選派306名農業項目及農技人才赴杭學習培訓,並專門聘請杭州專家、教授、企業高管赴恩施為150名產業致富帶頭人授課。杭州市派出中蜂、茶葉、水果、畜牧等方面的4名專家,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技術指導,並形成《鶴峰縣茶產業調研報告》《咸豐縣中蜂產業調研與建議》《宣恩縣特色水果貢水白柚產業化提檔升級之思考與建議》《巴東縣畜產品安全監管工作調研報告》等調研報告,指導特色農業產業發展。

在來鳳縣,杭州市投入400萬元建立舊司農園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以“村莊是教室、基地是課堂、能人是教師”模式,圍繞茶葉、蔬菜、水果三大主導產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全年完成培訓1480人次。今年,全州開展電商講師、農村電商領頭人培訓約15場次,累計培訓3229人次。通過系統性培訓,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