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部互聯網司法白皮書發佈有不少“浙江經驗”被收錄其中

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烏鎮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對外發布《中國法院的互聯網司法》白皮書。這是中國法院發佈的首部互聯網司法白皮書,也是世界範圍內首部全面介紹互聯網時代司法創新發展的白皮書。

白皮書為中英文雙語版,中文全文約1.6萬字,從5個方面充分展示中國法院互聯網司法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近年來,浙江在深入推進智慧法院建設和探索互聯網司法上取得了豐富成果,此次,有不少“浙江經驗”被白皮書收錄其中。

互聯網法院

早在2015年4月,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率先在轄區法院開展電子商務網上法庭試點,集中審理網絡支付糾紛、網絡著作權糾紛、網絡交易糾紛等案件。

在充分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 2017年8月18日,我國在杭州設立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2018年9月,又先後增設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開闢了互聯網時代司法發展的全新路徑,標誌著我國互聯網司法探索實踐正式制度化、系統化。

白皮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廣州互聯網法院共受理互聯網案件118764件,審結88401件,在線立案申請率為96.8%,全流程在線審結80819件,在線庭審平均用時45分鐘,案件平均審理週期約38天,比傳統審理模式分別節約時間約五分之三和二分之一,一審服判息訴率達98%,審判質量、效率和效果呈現良好態勢。

互聯網法院依託電子訴訟平臺,有效實現起訴、調解、立案、舉證、質證、庭審、宣判、送達、執行等訴訟環節全流程在線完成,大多數案件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完成訴訟,實現訴訟流程從“線下”到“線上”轉變。杭州互聯網法院針對當事人因上班、出差、出國等原因產生的訴訟“時間差”問題,進一步探索“異步審理”模式,結案2495件,平均每案節約當事人在途時間約6小時。

針對在線訴訟中電子證據取證難存證難認證難問題,2018年9月,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區塊鏈正式上線運行,隨後多個涉及確權、維權的聯盟鏈都陸續加入。“區塊鏈+司法”模式,以大數據、雲存儲和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利用區塊鏈技術防偽造、防篡改的優勢,大幅提高電子證據的可信度和真實性。截至2019年10月31日,“人民法院司法區塊鏈統一平臺”完成超過1.94億條數據上鍊存證固證。

移動微法院

互聯網司法的深入發展推動訴訟模式的深層變革,浙江先行先試,創新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

2019年1-6月,浙江法院網上立案和跨域立案已實現省內全面暢通,網上立案開通率達到100%,當事人及代理人可以選擇就近的法院提交立案申請,在線完成案件受理工作 。2019年8月,北上廣、長三角、京津冀地區法院之間還實現了省市區三級法院跨域立案,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

針對手機微信廣泛普及的趨勢,2017年10月,餘姚法院率先上線“移動微法院”訴訟平臺,登錄微信小程序就可在線完成立案、開庭等訴訟活動。如今“移動微法院”已成立“國家隊”,2019年3月,全國12個省(區、市)開展“移動微法院”試點,依託微信小程序打造電子訴訟平臺,將部分訴訟環節遷移到手機移動端辦理,實現線上線下有機融合、無縫銜接,讓當事人和法官充分感受到指尖訴訟、掌上辦案的便利。截至2019年10月31日,“移動微法院”實名註冊用戶達116萬人,註冊律師7.32萬人,在線開展訴訟活動達314萬件。

司法協同治理

在深化互聯網司法協同治理機制上,2013年,餘杭法院率先開展道路交通事故糾紛“網上數據一體化處理”綜合改革試點,實現法院與公安交警、司法行政、社保、鑑定機構等多機構聯動。在總結浙江實踐經驗基礎上,2017年全國14個省市區開展試點,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一體化平臺已完成調解150984件,成功調解各類糾紛125616件,調解成功率為83.2%,打造網絡空間多部門聯動、協同治理新格局。

此外,浙江法院還大力推進“互聯網+訴訟服務”,著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和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推動形成線上線下相融合、訴訟與非訴訟解紛機制相銜接的立體化訴訟服務體系。

各地法院互聯網審判庭或審判團隊針對轄區互聯網糾紛特點,在規範網絡交易行為、界定網絡平臺責任、規制網絡侵權行為、遏制互聯網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維護個人信息安全、加強網絡空間知識產權保護、打擊網絡刑事犯罪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具有規則確立意義的判決,有力推動了互聯網司法裁判規則體系的完善,有效發揮了依法治網功能作用。白皮書精選了10個典型案例作為附錄,餘杭法院的“淘寶惡意投訴案”等案例入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