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肺腑之言:孩子不分擔家務,後患無窮

【每月4、14、24日更新】



雖然我已經寫過好幾篇以孩子生活自理和分擔家務為主題的文章,還在其他文章中從多個側面論述了做家務對孩子的積極作用,但最近遇到的案例幾乎都與此相關的事實,仍讓我有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我的肺腑之言:孩子不分擔家務,後患無窮

案例1:一個男孩小時候得過一次大病,痊癒之後,父母仍然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初一時,男孩與同學產生了一點矛盾,於是以此為藉口不去上學。開始他答應父母休息一段時間就回學校,但卻屢屢拖延,最後索性堅持不去了。父母為此焦慮萬分,卻無計可施。

案例2:一個女孩考試成績總是不夠理想,原因大多是草稿紙太亂,導致把正確答案抄到卷子上時出現錯誤。父母說她平時很少自己整理房間,東西總是隨手亂扔,媽媽則跟在後面幫著收拾。

案例3:一位爸爸說孩子特別聰明,但就是不愛寫作業,而且遇到難題就問父母,或者索性不做,等第二天到學校問同學。遇到比較長的課文總說背不下來,在那裡耗著,所以經常熬到很晚才睡覺。本來父母就很少讓孩子做家務,在這樣的狀態下,就更談不上了。

案例4:一位名校畢業生已經獲得了一份收入頗高的工作,但仍然請求父母支付第一年的房租,每次出國旅遊也都請父母贊助。在社會交往中遇到困難就向父母抱怨,有時甚至讓媽媽出面解決。但當媽媽請她幫一點小忙時,她卻表現得極不耐煩。媽媽覺得自己教育孩子很失敗,因為她一直在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卻從沒有讓她學會照顧自己,更別提幫助父母分擔家務了。

案例5:一對小夫妻結婚後就接受了雙方父母提供的兩套房子,孩子也由雙方父母輪流看護,丈夫的父母還經常給予經濟資助。這樣的他們讓很多人羨慕不已。然而家裡只有妻子一人工作,丈夫在任何單位都做不長久,又不願意做家務,所以經常回父母的家裡生活。長此以往,兩人最終還是離了婚。

我的肺腑之言:孩子不分擔家務,後患無窮

在向我諮詢的家庭中,十有八九都存在與上面案例類似的情況。而且通過觀察,這樣的情形這在我的周圍普遍存在,能夠要求孩子完全自理並且每天分擔家務的家庭鳳毛麟角。

從早起疊被到晚上擠牙膏,從檢查書包到清洗衣物,從整理房間到收拾碗筷,從準備文具到課外作業。凡是可以幫忙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會替孩子“減負”。他們當然也有各自的理由:有的嫌孩子慢,有的怕孩子累,有的覺得孩子作業太多,有的認為做家務無足輕重。

而結果呢,孩子上學期間表現得學習沒動力、做事懶惰、房間混亂、遇到困難就逃避,工作之後則體現出社交能力差、對工作和家庭都缺乏責任心、對父母只有索取沒有關愛。

那麼,為什麼這樣的情況在今天的家庭中普遍存在?為什麼即使已經看到一些不良的趨勢,父母仍然不願改變或改變不了呢?

一、家庭小型化

自從“獨生子女”政策執行以來,城市中小家庭中的成員數量迅速從五人左右下降到三人,農村中小家庭的人數也很少超過四人。

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使得家務勞動總量大幅下降,父母的負擔也大大減輕。這是他們有時間和精力替孩子做事的基本條件。正因為如此,一些父母覺得孩子做事慢或不夠好就索性伸手幫忙了。

二、家務外包化

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步提高,不少家庭都會請保姆、小時工等家政服務人員幫助處理家務。一些老人也會盡己所能幫助兒女料理家務。這些都使得需要孩子自己處理的家務數量非常有限。

有些父母進而認為家務勞動不是必備的生活技能,即使不會做、不願做也不影響孩子未來的正常生活。

三、課業負擔重

“學業壓力大、課業負擔重”近年來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有些孩子每天只能勉強完成作業,有些即使學校減負,父母也會報各種課外班,把孩子的時間安排都滿滿的,甚至無法保障足夠睡眠。

因此父母很難要求孩子料理自己的生活以及分擔家務。

我的肺腑之言:孩子不分擔家務,後患無窮

但是,即便這種現狀是多種客觀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不能說明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可接受的、甚至是應該效仿的。

雖然不做家務就會導致孩子出現種種問題的因果關係無法通過嚴謹的推理證明,但無數的事實證明了它確實是客觀規律,那些正在品嚐苦果的父母感受尤其深刻。

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社會氛圍就是如此,每個家庭都面臨同樣的壓力,個人根本無力改變,因此認為孩子不做家務很正常,自己幫孩子料理生活理所當然。那麼當你像前面案例中的父母一樣陷入焦慮、深感無能為力時就不要報怨。

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很懂事,不可能出現那些問題。對此,我只能說他們未免過於自信。事情的發展都是從量變到質變。孩子最開始的表現往往並不明顯,可能只是愛哭、愛撒嬌、有點膽小、愛耍小脾氣。假如僅僅認為“小孩子都是如此,長大就好了”,當出現嚴重問題時,再想改變就已經很難了。

另一方面,只要深刻認識到做家務對孩子的重要性,以上種種理由就都只是藉口

就像一些父母期望孩子提高成績,只要看到他玩或看課外書就不順眼,總是覺得從早到晚學習才是好的。如果父母期望孩子自理能力強、學習主動、有責任心、有愛心,就會感覺幫孩子做事、不要求他分擔家務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其實,家務總量減少,使得父母更有時間手把手地教孩子,並訓練他熟能生巧。其實,即使有人幫忙也不可能代替所有家務,此時要求孩子分擔更不會對他形成壓力。其實,課業負擔再重,每天擠出二十分鐘左右也不存在問題,更何況做家務比趕幾道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更大。

所以,父母的認知不僅能夠決定孩子的學習和生長是否順利,還能直接對他未來的工作和事業發展、戀愛和婚姻生活產生影響。而這一切,又決定了夫妻關係是否和諧、家庭氛圍是否溫暖、各自事業是否後顧無憂,甚至晚年生活是否平靜幸福。

我的肺腑之言:孩子不分擔家務,後患無窮

面對那些想方設法讓孩子擠進各種課外班,卻不願讓他每天抽點時間做家務的父母,我常常會產生無力感。雖然知道只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自己做,並且每天堅持分擔家務,他的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我卻不能越俎代庖。

就像孩子在軍事夏令營中表現得規矩、自律,回到家後卻依然如故一樣,如果父母沒有根本改變,孩子只要回到舒適的家中,一切就又恢復如初了。

我無法也不願用更加驚心動魄或聳人聽聞的語言去警醒那些仍然包辦孩子的一切、捨不得讓孩子分擔家務的父母。家庭教育是有延時性的,不經過多年堅持,很難看到明顯效果。

所以語言觸動再激烈,沒有父母的深度反思,即便當時有所震動,也無法達到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孩子成長進程和發展趨勢的目的

今天我看到一個朋友發來的視頻,裡面是她不到三歲的小外孫雙手握著著雖然輕便,但對小小的他來說仍顯沉重的拖把認真擦地的場面。孩子神情專注、動作連貫,每個角落都不放過,甚至連沙發下面都會把拖把放平伸進去擦。

看著這個稚氣的身影我特別感慨:其實只要在孩子有好奇心、有熱情的時候保護好他的積極性,不要嘲笑、不要打斷、多鼓勵,一切就都會順理成章地向好的方向發展。但是,你意識這樣做的重要性了嗎?你能夠堅持做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