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汽車圈的冬天更冷了。

車市大環境不好,已成為業內共識。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市場延續了自去年開始的下行態勢,今年1-10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044.4萬輛和2065.2萬輛,產銷量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10.4%和9.7%。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此前發佈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調查”顯示,2019年9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8.6%,環比下降0.8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但實際上,庫存預警指數仍位於警戒線之上。

這種種都在暗示著,中國的汽車消費已正式進入存量競爭時代。這也意味著,市場蛋糕的基盤將不再增長或緩慢增長,而市場參與者爭奪蛋糕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車市下行的大環境,無疑對大多車企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長安汽車自然也未能例外。

此前,長安汽車公佈了其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長安汽車實現營業收入451.154億元人民幣,同比下跌9.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6.615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高達328.83%。

根據財報數據顯示,長安汽車已連續5個季度虧損,今年第三季度虧損4億元,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累計虧損超過30億元。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虧損最直接的原因是產銷量的下滑,今年前10月,長安汽車累計售車138萬輛,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1%。雖然近來長安汽車自主板塊銷量見長,但遠不足以止血。

我們總是會忍不住想,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在如今的車市中聲量漸小呢?或許正是因為它的整個2019年,正在經歷著全面潰敗,挑戰可謂一重接一重。

▍挑戰一:自主高端化掉隊

進軍中高端市場,一直是長安汽車的戰略規劃。

其實,早在2009年,長安汽車在發佈全新品牌LOGO的同時,已經在內部孵化了一個高端品牌項目。

但是通過市場研究過後,長安汽車認為,一是自身實力不足以支撐高端品牌的研發投入,二是會分散其他產品的推進速度。最終,內部孵化的高端項目在2012年徹底擱淺。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但是反觀吉利和長城汽車,甚至是比亞迪,都有著自己的高端品牌。

比如說吉利汽車,它在當年收購沃爾沃汽車以後,憑藉沃爾沃團隊的設計理念和產品技術,雙方共同整合資源,成立了吉利的第一個高端品牌——領克品牌,領克曾經貢獻過整年12萬輛的成績。

再就是長城汽車,它在哈弗H8、H9項目受挫之後,重新孵化出了全新高端品牌WEY。在本屆廣州車展,WEY度過了自己的三週年慶,整體銷量也已突破30萬輛,成為高端SUV市場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還有比亞迪,像唐DM等車型,不斷刷新著一項項記錄,在電車市場上,聲名鵲起。更為重要的是,不管是領克、WEY還是比亞迪都已打破了自主品牌的價格天花板,在與合資的較量中不落下風。

長安在發佈第三次創業時,也正式提出要重啟獨立的高端品牌項目。然而,時間一點點過去了,長安的高端品牌卻遲遲不見蹤影。長安的高端產品也未能在高端市場佔據一席之地,像CS95和睿騁CC,寥寥的銷量顯然並不能影響大局。

長安汽車在自主高端化上的掉隊,讓這曾經的“自主一哥”錯失了最重要的市場話語權。

▍挑戰二:銷量結構的失衡

長安汽車的產品結構失衡,並不是一個秘密。

在2017年時,長安汽車的SUV佔比便達到了約68%,屆時業界也僅為42%。在銷量結構上,轎車銷量僅達到SUV銷量的一半,更不必說今年,長安汽車又是幾款SUV PLUS車型上市,在睿騁CC出師不利下,轎車的銷量佔比再一次被壓縮。

在長安汽車中,銷量較好的便是CS35、CS55、CS75等SUV產品,轎車如睿騁CC佔比不高,MPV如凌軒則漸漸沒了聲息。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如今,消費者的用車需求是多樣的,長安汽車主攻SUV市場,的確吃了兩年SUV的紅利,但如今隨著SUV熱潮退卻,長安汽車這SUV與轎車嚴重失衡的產品結構,其實並不利於其往後的發展。

另外,長安汽車的SUV車型內部其實也存在著銷量結構失衡。

我們從其10月銷量來看,CS35系列銷量為13338輛,佔長安份額的21.04%;CS55系列銷量為7207,佔長安份額的11.37%;CS75系列銷量為25189輛,佔長安份額的39.73%。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CS75系列佔據了長安份額近40%,雖說長安組成了CS車系的“PLUS鐵三角”,但其唯一的拳頭產品仍舊是CS75系列,CS35比不了,CS55也比不了,更不用說CS85 COUPE和CS95了。

難道長安汽車只能依靠CS75來穩固江山了嗎?

▍挑戰三:新能源領域潰敗

多年來,在各項政策措施刺激推動下,國內消費者和汽車製造商紛紛湧入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已佔據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達到62.5%。

可以說,新能源正毫無疑義的成為下一個市場風口。

早在2017年10月,長安汽車便高調發布“香格里拉計劃”,該計劃包括在新能源領域投資1000億元,2025年前將研發三大新能源專用平臺,推出33款新能源產品,其中純電動產品21款,插電式混動產品12款。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甚至長安汽車執行副總裁李偉為長安汽車定下了銷量目標:2020年新能源車型銷量目標35輛,總量達到200萬輛,進入行業第一梯隊。

長安汽車計劃到2025年,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電氣化,目標不可謂不宏大,佈局不可謂不提前。

然而,對於新能源業務,長安汽車握緊了入場券,包袱可就是抖不響。

截止目前,長安新能源官方網站顯示,其僅有CS15 EV400、CS75 PHEV、奔奔EV360、逸動EV460、逸動ET五款新能源汽車,可查詢到銷量的只有CS15 EV400、逸動EV460兩款車,二者2019年前10月累計銷量不足2萬輛。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相比下來,比亞迪與北汽新能源2019年新能源車型銷量均突破10萬輛,在售新能源車型超過10款,長安新能源與其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此外,長安汽車還未實現大規模自產電池,也未公開表態計劃實現量產電池,這就像搞沙漠綠化,樹苗運過來了,卻沒有充足的水源一樣,難保這綠化工程能順利。

但是反觀比亞迪,以電池起家,在技術積累和成本控制上,都有著先天優勢,甚至奧迪正就在華電動汽車所需的電池與比亞迪進行談判。還有北汽新能源也已在建電池廠,計劃未來自產電池。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以現在的趨勢來看,長安汽車無論是2020年35萬的新能源車型銷量目標,還是2025年全面禁售燃油車的計劃,似乎都成了無法兌現的承諾。

長安汽車在新能源領域被競爭對手甩開的這一步,未來可能要費更大的力氣,才能追趕得上。

▍挑戰四:合資板塊失速

我們開始時便曾說過,長安汽車長期處於虧損狀態,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累計虧損超過30億元。

其實,這並未超出我們的預料,要知道,長安汽車在當年坐穩“自主一哥”寶座時,盈利微薄便一直飽受詬病,更不必說在今年的車市環境下行中了。

長安汽車的利潤來源,其實與自主板塊關係不大,更多要歸功於長安福特的照顧,但今年形勢急轉直下。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長安汽車的不如意,長安福特、長安PSA與長安馬自達幾個合資子公司大抵是撇不開關係的。

一邊長安福特近幾年產品迭代慢以及產品力低下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另一邊長安馬自達衝擊更高市場的CX-8曇花一現,情況並沒有好多少。

最難的則是長安PSA,其一直處於邊緣狀態難以為繼。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長安PSA旗下DS品牌在華累計銷量為2027輛,同比下滑40.5%,前三季度繼續虧損2億元。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據悉,作為長安PSA的中方合夥人,長安汽車10月28日已經在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預披露了出售長安標緻雪鐵龍50%股權的信息。

根據交易所官方網站信息,11月29日,長安汽車正式提出了掛牌轉讓申請,轉讓底價為16.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短短兩個月,長安標緻雪鐵龍的虧損大幅擴大。截止到11月28日,長安標緻雪鐵龍總資產為63.03億元,總負債68.22億元,淨資產為﹣5.19億元。

對於長安汽車來說,紅利沒吃到,擦屁股的活卻少不了呀!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進入2018年,國內汽車行業遭遇28年來首次下滑,長安汽車全年累計交付213.78萬輛,其業界排名也由第四位,跌落至北汽、廣汽之後的第六名。

長安汽車由緊緊追趕“三大”的國內準一線汽車集團,迅速跌落至二線汽車集團墊底,“自主一哥”也漸漸名不副實。

究其原因,曾經令長安汽車引以為傲的自主板塊,因為競爭的加劇而官降頻繁,加上2017年底“機油門”事件的影響,受損嚴重。

此外,在車市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如睿騁CC、第二代逸動等幾款“五國九地”研發產物,市場反響一般,並不足以使長安汽車快速回收研發成本,進而加重了企業的資金負擔。

曾經的自主一哥,長安汽車為何如今頻頻“失速”?

由小見大,其實我們不難發現,長安汽車這兩年的步履維艱,一是在一眾自主品牌積極尋求高端化出路時,長安汽車的發展掉隊;二是自身業務難造血,銷量結構全面失衡;三是新能源業務進展不順;四則是合資業務下滑顯著,再難為其供血。

如果車市也可以看做是一場MOBA遊戲,那長安汽車已然不是掉座外塔,錯失小龍那麼簡單了,而是正在經歷著一個全線危機的局面。

好好的一場順風局,偏偏打成了大逆風,長安汽車確實該好好反思反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