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的新徵途:後移動支付時代的突圍戰

銀聯的新徵途:後移動支付時代的突圍戰 | 馨金融

微軟CEO納德拉:每一個人、每一個組織乃至每一個社會,在到達某一點時,都應點擊刷新——重新注入活力、重新激發生命力、重新組織並重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馨金融

洪偌馨/文

2019年之於移動支付行業,標誌著一個全新階段的開啟。

流量紅利見頂、市場份額穩定、補貼戰偃旗息鼓,曾經移動支付戰場上的重點都在成為過去式。

取而代之的是新技術進入市場——刷臉支付進入大規模投放階段、服務升級——產業支付生態成為新機遇,以及技術與服務革新所帶來的格局之變。

風雲變幻的後移動支付時代正在開啟,一個最直接的佐證是,銀聯在過去兩年裡的強勢突圍。

2019年12月12日,銀聯雲閃付發佈迎來兩週年,總用戶數突破2.2億,成為2019年移動支付行業中的最大黑馬。

在C端市場份額取得跨越式發展的背後,不只是一場關於產品、服務、支付體系建設的變革,更是一次商業模式的進化——撬動G端與F端,成為聯動產業各方的「樞紐」

不久前,在第八屆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溫信祥提到,網絡支付、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科技的發展,除了推動社會經濟增長以外,也在推動社會經濟結構轉型上發揮了更大作用。

「特別是移動支付的普及,帶動了我國移動電子商務、餐飲外賣、共享出行、O2O等一大批新業態的產生,這些新業態改變了產業結構。在部分地區,這些新業態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如今,移動支付之於新興產業業態的作用不止於流量、入口、支付功能本身,而是驅動產業進化的關鍵一環。

1 增長「黑馬」

過去一年,雲閃付註冊用戶數從去年的1億增長至2.2億,累計增長規模超過1.2億。

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流量紅利持續衰退。2019年Q2,移動互聯網用戶淨減200萬,11.38億已經大頂。

寒意更濃的是用戶時長,從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用戶時長增速從22.6%降至6%。

換言之,在流量見頂的時代,即使放眼整個移動互聯網行業,超億級的用戶增長也並不多見。更關鍵的是,除了單純的數量增長之外,用戶真正的活躍度、打開率、使用率增長變得更加困難。

Questmobile報告指出,截止到今年6月,在MAU(月活躍用戶)超過5000萬及以上的top增速榜中,雲閃付用戶量暴增3.6倍,排在首位。

與增速緊隨其後的「好看視頻」依託百度系APP引流不同,也與小紅書、快手這樣的社交電商、短視頻平臺的火爆有所區別,作為一款移動支付領域的工具型產品,要實現規模化的活躍用戶增長,既需要在產品和服務上有足夠強的體驗優勢,還要配合行之有效的市場策略。

過去一年,各大移動支付平臺陸續宣佈信用卡收費,無形中造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缺口——用戶迫切需要一個性價比更高的信用卡綜合服務平臺。

在這個市場窗口期,雲閃付基於銀聯在銀行端的優勢,持續拓展銀行卡服務。通過信用卡還款免費的策略迅速聚攏用戶,在此基礎上,提供線上線下的支付優惠、信息推薦等服務,提升用戶活躍度。

2019年12月,雲閃付APP正式發佈7.0版本,新版本支持在線申請包括工行、農行、中行等在內的20多家銀行的200餘種信用卡,150多家銀行信用卡賬單查詢與還款,570多家銀行借記卡餘額查詢,成為名副其實的銀行業移動支付統一入口和卡服務綜合管理平臺。

從這個角度看,雲閃付採取的策略,並非是工具類產品單純依靠服務疊加所帶來的「高頻打低頻」,而是通過差異化的服務,建立起線上優勢和壁壘。

而在線下,和今年的幾大移動互聯網黑馬一樣,銀聯捕捉到了下沉市場的機會。

眾所周知,高頻的移動支付場景一直是支付巨頭們的兵家必爭之地,但一二線城市的服務趨於飽和,如「毛細血管」般分散的下沉市場開發起來難度更大,典型如公共交通出行場景,需要一城一縣的「攻克」。

但央行近年來對於移動支付便民工程的推進,成為了新的契機。

2018年,銀聯開始大力推進包括公交地鐵、交通罰沒、醫療健康、菜市場、公共繳費、校園、食堂、自助售貨、超市便利、餐飲等在內的「十大便民」場景。

2019年,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再進一步,從國內100個城市擴大到全國範圍。

交通場景下,銀聯移動支付已覆蓋全國逾1400城市和縣區公交、30城地鐵,在巨頭角力的公共出行領域佔得先機。

菜市場場景可能是一個更加直觀的案例,截止到目前,全國範圍內逾14000家菜場、逾3000個周邊生活圈、超過12萬家菜場及周邊生活圈商戶都已經開通銀聯移動支付。

此外,今年雲閃付在支付終端的推廣也再進一步,市場中主流手機基本全部支持手機閃付功能,Huawei Pay、Mi Pay、OPPO Pay、vivo Pay、Apple Pay、Samsung Pay、Meizu Pay,都屬於銀聯手機閃付。

通過下沉場景跑馬圈地、終端推廣,配合「62生活節」等支付活動,雲閃付線下場景的支付頻率進一步提升。

數據顯示,5月31日到6月2日活動三天,銀聯二維碼日均交易筆數達2018年銀聯62節的近3倍,雲閃付APP日均交易筆數達2018年銀聯62節的2倍,創歷史新高。

2 產業生態

支付產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只有C端的產品與服務已經無法支撐起一個支付平臺的擴張。

2019年開始,數字化浪潮席捲各個行業,也為支付在各個垂直產業的滲透提供了新機遇——產業支付生態正式拉開大幕。

在諸多新業態的發展中,支付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連接C端用戶、獲取流量、積累數據的關鍵環節,也是推動B端服務升級的重要抓手。

尤其是在服務小微、賦能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支付行業的價值更進一步凸顯。

以雲閃付為例,此前,雲閃付推出合作伙伴開放平臺,近千家服務商圍繞雲閃付產品完善和場景建設發力,應用輕量化收款方案、雲碼槍、雲喇叭等增值服務工具,為包括小微商戶在內的B端用戶提供服務。

不久前,銀聯還專門推出「小微企業卡服務」體系。以小微企業支付為切入口,通過數據積累和技術支持,在滿足小微企業支付結算、融資經營等需求之外,進一步提供財務、法律諮詢等增值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11月29日,央行召開移動支付便民工程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其中提到,要堅持合力共建,加強與相關部門、地方政府和產業各方的協作。

換言之,從C端向B端、G端的延伸,也是支付產業發展的內在邏輯。

事實上,在零售、教育、物流等經營在線化相對成熟的行業,第三方支付服務商已經逐漸滲透並開始提供綜合解決方案,進而形成競爭壁壘。典型如螞蟻金服之於零售商、美團金融之於商戶都是如此。

而更多生態之外的商戶服務、產業升級需求,也正在成為巨頭角力的焦點。

一個最直觀的例子,是今年以來「刷臉支付」成為移動支付領域熱詞的關鍵。

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傳送門:《刷臉支付:一場輸不起的戰役》),「刷臉支付」不只是C端支付方式從智能硬件向生物識別的轉變,更是支付平臺為B端商戶提供服務的升級與迭代。

在過去一年「刷臉支付」大規模投放入市場的過程中,從硬件更迭到軟件服務,商戶支付方式迭代門檻不斷降低,而附加值不斷提高。

尤其是在數字化營銷方面,基於人臉識別建立起的管理體系、識別機制,使得無論多麼小規模的商戶,都有自己的數字化後臺作為支撐,能夠更早鎖定用戶,適時瞭解用戶需求、調整服務方案。

在「刷臉支付」的新一輪的角力中,銀聯也是先行者。

公開信息顯示,銀聯從2015年開始就在探索人臉支付的相關產品。2019年10月,在烏鎮舉行的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銀聯聯合60多家機構發佈「刷臉付」產品。隨後,銀聯商務還率先發力刷臉支付的聚合終端,能夠兼容「銀聯刷臉付」和「

微信刷臉付」兩套不同的體系。

银联的新征途:后移动支付时代的突围战 | 馨金融

支付方式的迭代本身就是一個全新的機遇,通過刷臉實現交易路由,避免了硬件使用、APP打開等環節,這意味著誰能在C端內提供更好的體驗,在B端提供更好的服務,誰就有機會在新階段搶佔更大的市場。

銀聯在這場卡位戰中佔得了先機。

3 科技至上

縱觀2019年支付行業之爭,核心是一場金融科技能力之戰、數據驅動變化之爭

以前述「刷臉支付」為例,支付方式變化牽動了一條更長的產業鏈條——從硬件開發與合作,到數據脫敏、分散存儲、活體檢測、密碼技術、實時風控等措施。在優化支付體驗、提升效率的同時,還要保障個人信息安全。

尤其是在生物信息採集和保護方面,人臉特徵採集須明確獲得客戶授權,嚴控數據使用範圍,採用支付標記化、多方安全計算、分散存儲等技術,才能嚴防信息洩漏、篡改與濫用。

生物信息識別、存儲、使用對於平臺基礎設施和技術能力的要求,要遠高於以往。尤其是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之後,還要經受不同市場環境的考驗,比如市場營銷活動帶來的高併發場景。

12月12日,銀聯啟動「全民回報節」,三天時間,超過40萬家線下商戶門店參與,百萬涉及零售、洗衣、生鮮、培訓、保險金融等各類生活場景,前所未有的活動規模背後是對新一代移動支付產品、運維力量、轉接清算系統的一次大考。

在新的發展階段,支付機構面臨一場關於底層技術能力的全面考驗在所難免,這不僅關乎支付方式變革,更取決於商業模式變化。

此前,愛分析在報告中指出,雲計算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帶來新模式——「支付即服務」落地,即支付公司基於標準的開放API接口,將賬戶管理、交易、風控等一系列支付核心服務開放到產業服務生態中。

與之相對應的,是支付市場需求從傳統的支付服務向深層的「支付+增值服務」生態體系發展。

也是雲閃付正在打造的以支付為基礎、以金融服務為核心的開放式平臺的發展模式——在電子賬戶賦能、場景賦能、商戶服務、支付增值服務共享等方面著力提升服務能力。

最後,我們可以稍作回望,銀聯作為中國支付產業中的重要一環,成立於2002年。

它的誕生本身就是中國金融創新的關鍵一步——結束了銀行卡混亂割據的局面,打開了支付市場的新局面。而特殊的市場角色也決定了它必須始終保持開放創新,才能幫助銀行業、支付產業迸發新的活力。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在「二次創業」兩年之後,銀聯能夠在整個行業變化之際,再次突圍。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