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一考定終身”?這些規則現在知道還不算晚

一考定終身這句話,一直是用於描述高考的。但是這麼多年喊下來後大家漸漸發現,對於高考而言,一考定終身只是個理想化的預測。

而對於公務員考試而言,一考定終身則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因為一旦考入某機關,則大概率就在這個機關終老了。有的公務員也許可以跳槽到企業另起爐灶。但說實話,目前這種公務員還是極少數。大多數公務員最理想的“跳槽”,無非是從一個單位跳到另一個單位當公務員。

但眼下的大環境就是,基層公務員的跳槽渠道和上升渠道都極其狹窄。絕大多數通過考試上岸的公務員都無法再憑藉考試這一手段跳到其他單位。

公務員“一考定終身”?這些規則現在知道還不算晚

為什麼會這樣?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制度的障礙。眾所周知,現在的國考和大多數省份的省考都不允許在職公務員再報考了。另外有省份還規定有過試用期放棄或公示期滿後拒不報到等不誠信行為的人無法通過政審。但這些制度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突變發生,沒人會想到2015年國考公告突然就禁止在職公務員報考公務員。其後,一些省份開始跟進。到今年2018年為止,不限制在職公務員報考的省份已經很少了。在職公務員想通過駕輕就熟的公考來實現跳槽的夢想已經破滅。

第二個是人為的障礙。這個障礙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有的領導會給你障礙,有的領導會給你方便。

大家報考前一定要認準了,不要隨便考;如果考上了,就不要隨便放棄。不然只會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直到最後進退兩難。

說說在職公務員的遴選考試

在職公務員不能再參加公考,但是可以參加遴選。因此很多想挪地方的基層公務員都對遴選考試寄予厚望。而遴選考試的官方定位也正是為了促進在職公務員合理流動。

限制就是,絕大多數省份的遴選都是在省內遴選的。有那麼多想要跨省的同志咋整?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了,公考的一考定終身真不是開玩笑的。即使定不了所有人,定90%的人沒跑。所以,奉勸各位準備考公朋友一定謹慎選擇報考崗位,最好一步到位,不要總想著曲線救國。走山路雖然累,但它可能是最短最近的路。

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呢?在網上經常看到有人問:到底是財政局好還是審計局好?發改委和教委選哪個?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沒有特別大的意義。

報考時謹慎選擇是沒錯。但是選擇哪個單位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選擇城市和單位級別。

不得不承認,中國公務員個體之間收入差距比較大。但是這個差距不是不同機關帶來的,而是不同城市帶來的。比如蘇州市財政局和蘇州市城管局,兩者之間的收入差距很小。

選擇單位級別

單位級別關乎著普通人考公務員最心心念唸的三個問題:政治前途問題、待遇問題、忙碌程度問題。這三個問題下面展開了說。先上個結論,在選定了城市的前提下,能考高級別的機關就儘量考高級別的機關。

另外諸如“我的專業能不能報這個崗位?”“能不能用第二學歷報考?”“我的情況有沒有資格報那個崗位?”諸如此類的問題。等職位表出來了,直接打職位表後面備註的招生電話進行詢問才是最靠譜的。

如何報考能增大上岸概率?一般情況下,限制越多競爭者越少的崗位就越容易上岸。所以正確的做法是等職位表出來後,

儘量選限制條件多的職位。

再就是報考期間要盯著報名人數。國考以及很多省的省考,每天會實時更新各個崗位的報名人數,大家可以盯梢幾天後,選一個人數少的報名。但是不要盯梢盯過頭了,最後自己名都沒報上。當然了,也有個別省考不公佈實時報名人數。那樣也好,什麼都不用考慮,直接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