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画商宝拉·库珀和她的艺术家们

上世纪60年代起,伴随着抽象表现主义热潮的褪去,竟有人试图将大地艺术和街头涂鸦也搬进画廊,又或是用极少主义装置取代白墙之上的抽象画——他们究竟是谁?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上)之后,纽约艺术圈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约翰·吉布森(1933-2019)

“白立方”内的万千世界

上世纪60年代的某天,在纽约苏荷区的约翰·吉布森画廊(John Gibson Gallery)里,波普艺术家(Pop Art)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正摆弄着他的互动装置《银云》,数个充满氮气和空气的热封囊在展厅中或悬浮、或栖息于地面。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安迪·沃霍尔《银云》(Silver Clouds),1966年

一旁的极少主义者(Minimalism)唐纳德·贾德(Donald Judd)不紧不慢地排列着标志性的铜质立方雕塑,而大地艺术(Land Art)先驱克里斯托·克劳德(Christo Claude)则将原长85米的作品《5600立方米的包裹》制成模型挂在了天花板上……如此这般匪夷所思的场景究竟为何会在一家商业画廊中出现?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唐纳德·贾德《无题》,综合材料,22.8×101.6×78.7cm(单件),1967年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不走寻常路的画廊主约翰·吉布森。1933年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他,自28岁那年从欧洲留学归来后,便在名噪一时的画商Martha Jackson手下工作。在此期间,他亲历了艺术圈的觥筹交错,同时培养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劳德《5600立方米的包裹设计稿》,综合材料,71×56cm,1967-1968年

那个年代,当无数藏家为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趋之若鹜时,殊不知已有一批艺术家抛弃画布走向了自然,开始利用植被、岩石或沙丘进行创作。此时,吉布森的内心亦是躁动不安,他察觉到了艺术世界的新风向,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如何顺势扬帆起航——大地艺术能否通过某种特殊方式被收藏?艺术市场中又是否存在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一席之地?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劳德《Surrounded Islands》,综合材料,1980-1983年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劳德《Valley Curtain》,综合材料,1970-1972年

1967年,吉布森怀抱着雄心壮志创办了自己的画廊;同年,他为挚友克里斯托举办了其艺术生涯中的第一场个展。这位聪慧过人的画商不仅展出了艺术家的设计手稿和模型,还同时出售记录其创作过程的影像和照片。开幕式当天,克里斯托的作品便以这种形式被卖出了50多件,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克里斯托、珍妮·克劳德《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包裹计划设计稿》,综合材料,55.2×39.5cm,1968年

从那之后,步履不停的吉布森开始频繁前往欧洲“寻宝”。1968年,他在第四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4)上遇到了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俩人在短暂交谈后一拍即合。这位激浪派(Fluxus)的头号人物喜欢用毛毡和油脂等现成品进行创作,致力于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他是继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之后的又一位英雄!”吉布森感叹道。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约瑟夫·博伊斯《毛毡西装》,综合材料,177.5×71.4×13.5cm,1970年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将博伊斯的部分作品带回纽约出售,引爆了这枚投向艺术圈的“炸弹”。当公众和业内人士纷纷谴责他破坏了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的“反商业”本质时,这位行走于时代前端的画商却坚定地说:“艺术的精神内涵永远是最重要的,而我的职责便是通过另一种更为直接的形式传递其价值。”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

宝拉·库珀(1938-至今)

做艺术的情人

上世纪60年代的艺术世界仍是男性的天下。当那些西装革履的男性赞助人游刃有余地玩转金钱与权力时,画廊中工作的女性似乎被下意识当成了陪衬的“花瓶”。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画商宝拉·库珀,2018年

为了打破艺术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宝拉·库珀(Paula Cooper)勇敢站了出来。她将自己对艺术的热情倾注于画廊事业中,成为了继传奇画商贝蒂·帕森斯(Betty Parsons)之后的又一位非凡女性。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工作中的画商宝拉·库珀,1965年前后

1938年,库珀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富裕家庭,16岁便随父母移居了欧洲。在巴黎深造期间,她的闲暇时光几乎是在各大美术馆里度过的。那些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作仿佛照亮了她的人生,使其许下了与艺术相恋一生的诺言。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沃尔特·德·玛丽亚《5-7-9 Series》,综合材料,55×30.5×68cm(单件),1968年

成年之后,库珀只身一人前往纽约大展宏图。从World House画廊的前任员工到纽约大学艺术史系的学生,坚信自己拥有敏锐洞察力和识英慧眼的她,很快便于1964年在苏荷区创办了一家画廊。不同于对欧洲古典绘画青睐有加的老一辈画商,库珀反倒对看似冰冷的极少主义艺术情有独钟。在她看来,这类艺术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众对形式和媒介的认知,势必会引发新一轮的美学革命。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卡尔·安德烈《Slot》,综合材料,57.15×86.36×90.81cm,1992年

为了帮助极少主义艺术家谋生,库珀在短短几年间策划了数场群展,不遗余力地向公众呈现了沃尔特·德·玛丽亚(Walter De Maria)、乔尔·夏皮罗(Joel Shapiro)、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和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等人的作品。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乔尔·夏皮罗《无题》,铜,182.9×155.6×69.9cm,2017-2019年

不仅如此,她还与众多艺术家交往密切。在那个反叛意识激荡的年代,他们时常结伴参加艺术家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组织的偶发艺术(Happ

enings)表演,又或是在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工厂(Art Factory)里高谈阔论。尽管如此,库珀也未曾与任何一位艺术家签订终身合约,给予了他们自由选择留下或离开的权利。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阿伦·卡普罗《Yard》,偶发艺术表演,1961年

虽然画廊被大多数人视作钱权交易的场所,对艺术抱有执念的库珀却不以为然。她试图打破市场的游戏规则,将自家画廊改造成一个不止于艺术品买卖的综合空间。1974年起,她开始在画廊中组织一系列诗歌朗诵和戏剧表演活动,并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参与其中,收获如潮好评之时也引得同行纷纷效仿。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乔尔·夏皮罗《无题》,铜,281.9×104.1×110.5cm,1995年

时至今日,年逾81岁的库珀仍活跃在艺术世界的舞台上,兑现了自己年少时许下的诺言。当被问及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热情的秘诀时,她笑着答道:“没有艺术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反正我是从来都没想过。”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理查德·塞拉《Snake》,综合材料,4×15.85m,1994-1997年

✨托尼·沙法拉兹(1943-至今)

叛逆的转型之路

作为上世纪最负盛名的画商之一,托尼·沙法拉兹(Tony Shafrazi)既不像利奥·卡斯蒂里(Leo Castelli)一样博爱,也不如西德尼·贾尼斯(Sidney Janis)那般擅长社交,因此成为了众人眼中最特立独行的存在。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Red Rabbit》,综合材料,162.6×175.3cm,1982年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艺术家让·米歇尔·巴斯奎特

如今,当街头艺术在各大拍卖会上频繁“叫板”主流艺术时,殊不知是沙法拉兹为其开辟了最初的市场,将凯斯·哈林(Keith Haring)、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al Basquait)和肯尼·沙尔夫(Kenny Scharf)等人的作品从街头引入了画廊。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工厂

1969年,立志成为艺术家的沙法拉兹从伊朗漂洋过海来到了纽约,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满怀期待。当年,他的住处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工厂只有一条街之隔,那栋银色的建筑也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他的注意。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艺术家理查德·塞拉(左)和画商利奥·卡斯蒂里(右)

在鼓起勇气完成了第一次拜访后,沙法拉兹又结识了不少艺术圈炙手可热的明星,其中就包括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传奇画商利奥·卡斯蒂里。当他看到卡斯蒂里与各路艺术家

谈笑风生时,不禁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自此下定决心成为一位同样受人爱戴的画廊主。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罗伊·利希滕斯坦《Ohhh...Alright...》,布面综合材料,90.2×96.5cm,1964年

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沙法拉兹于1979年在苏荷区正式开设了自己的画廊,此时距他第一次来纽约已经过了十年。而这十年间的艺术圈可谓是风起云涌:越战的爆发催生了一系列民权运动,无数艺术家带着喷漆和颜料走上了街头,通过涂鸦(Graffiti)抒发内心的愤慨,凯斯·哈林就是其中之一。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凯斯·哈林《The Fertility Suite: One Plate》,彩色丝网印刷,107.1×126.5cm,1983年

沙法拉兹看中了这位擅长用图像讲故事的艺术家,将其招至麾下后又结识了天才少年巴斯奎特。1982年,他为这群来自街头的艺术家举办了一场名为“Young Americans”的展览,宣示着艺术市场新风口的到来。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艺术家凯斯·哈林在纽约地铁站创作

虽然凯斯·哈林的画作被沙法拉兹标上了单幅两万美元的价码,却仍有络绎不绝的藏家为其前来。自此,这位早就从艺术院校退学的年轻人再也不用为生计而发愁,得以继续在纽约地铁中肆意涂抹着他的奇思妙想——“发掘有潜力的先锋艺术家并扶持他们成长,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沙法拉兹曾在接受采访时轻描淡写地说。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肯尼·沙尔夫《New Frontier》,布面综合材料,215.9×221.3cm,1984年

说到这里,上世纪的纽约故事就要告一段落了,而艺术世界的齿轮却永远不会停止运转。在这样一个资本和欲望并行的地方,画商似乎是悖于常理的存在:他们交易着天价艺术品,游走于藏家和艺术家之间;他们对艺术史和流行文化了如指掌,怀抱对艺术的热忱却不惜为其标上价码……

金钱与权力的游戏——谁在操纵艺术?(下)

画商托尼·沙法拉兹

尽管艺术与金钱一直处在这般爱恨交织的关系中,我们也不可否认那些画商为推动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但艺术始终是个环环相扣的圈,又有谁能永远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