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由於患者需求、老齡化、醫保基金等影響醫療健康行業變化的因素的持續,醫療改革方向不會出現變化,近幾年醫藥零售行業的發展趨勢在未來幾年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行業整體保持增長但增速放緩,集中度與連鎖化率提升,品單價提高。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曾經野蠻式增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從上市公司的發展情況、資本的滲透等情況來看,零售藥店依然是個好生意,關鍵是把控好行業發展趨勢以更好的服務好客戶。如何順勢而為?以下幾點值得借鑑。

1、堅持渠道下沉,以農村包圍城市

從19Q2數據來看,四/五線城市級別19Q2增長超過6.5%,為增長主要驅動力,而高線城市中一線城市增長5.4%,與全國5.4%的增速持平,二/三線城市增速緩慢。

當前階段下,一線城市零售藥店已經處於飽和階段,且客戶需求已經被充分發掘,而T4、T5級城市發展空間較大。優秀企業應堅持渠道下沉策略,避開一線城市的激烈競爭。

圖表1.各級別城市藥品零售銷售額19Q2同比增速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2、 優化品種,瞄準新特藥

從各品種銷售數據來看,感冒藥仍是規模最大品類,2019Q2增長11.3%;而受到新藥上市和處方藥院外銷售的提速推動,零售渠道的新特藥表現突出,特別是免疫調節和抗腫瘤藥呈現高速增長(Q2增長30.7%)。降壓藥、降糖藥等慢病品類仍以高於行業的增長速度發展,蘊藏潛力。

基於前期各個品種在零售藥店的銷售情況,零售藥店應該重視在品種的創新,把更多目光放在增速更快的品種上來。

圖表2.各藥品品種19Q2銷售情況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3、線上線下融合,開發新空間

迄今為止,實體藥店仍是更牢固的流量入口,其專業服務和處方承接將成為不可替代的場景。從長遠來看,互聯網藥店作為補充渠道,未來將和實體藥店共生髮展。目前,醫藥線上零售的市場份額不足1%,對實體藥店衝擊較小,但線上渠道銷售規模增長迅速。這是因為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滲透,提高了效率,延長了服務半徑。

未來,隨著政策的逐漸放開,以及一些新興商業模式的誕生,如“網訂店取”和“網訂店送”的O2O商業模式,線下和線上藥品零售協同合作發展,有望打開院外零售市場新的成長空間。互聯網藥店的發展空間取決於其是否能承接實體醫院處方,以及互聯網醫療機構的成熟度,因此互聯網技術、遠程醫療服務將成為醫藥零售的重要升級方向。行業發展趨勢可以從政策的演變過程中一窺究竟。

圖表3.互聯網+藥品的政策演變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4、轉變盈利模式,強化專業化服務能力

結合全球零售藥店發展經驗及我國行業現狀,在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我國藥店當下面臨的主要任務是轉變商品盈利結構,從以藥品為主要盈利來源,轉變為以非藥品為主要盈利來源;從長遠來看,需要轉變藥店盈利模式,從單純靠商品為主要盈利來源,轉變為以商品+服務為主要盈利來源。

優秀藥店應積極創新,主動探索業務發展模式,走在行業前面,精準把控客戶需求。

圖表4.零售藥店未來的產品升級途徑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從競爭方向來看,中康資訊認為,藥品零售產業接下來將圍繞著三大核心方向開展競爭:以藥學服務能力及慢病服務能力為內核的專業體系之爭,以構建滿足顧客健康需求為導向的商業模式之爭,以連續性精準服務為目標的大數據能力之爭。優秀企業應做到未雨綢繆,提前打造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務好客戶。

在今後一個階段,零售藥店將主要發展以下業態:應對處方外流和醫藥分開的新特藥房和醫院周邊藥店,注重慢病服務和小病自我藥療的社區專業藥店、特色專業藥店,服務高品質生活人群多樣化健康需求的大健康藥店、多元化藥店。而藥店新零售也將真正拉開帷幕,企業應以數據和技術能力為基礎,做好藥店專業化、會員標籤


跨國藥企紛紛轉向中國市場 我國逐步向全球新藥市場中心靠攏

近年來,我國醫藥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加之2017年6月我國正式加入ICH以來,CFDA先後通過接受境外臨床數據、設立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等政策,大大縮短了國內新藥進口的時間。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而得益於我國對創新藥的加速准入,跨國藥企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實現了強勁的增長。據各跨國藥企公佈的2019年三季度報顯示,受Keytruda和九價HPV疫苗的驅動,默沙東中國區Q3業績猛增90%;羅氏、阿斯利康中國區業績分別增長53%和37%....而良好的增長勢頭也進一步增強了跨國藥企對中國市場的信心,越來越多的跨國藥企甚至將中國市場定位為“未來增長的關鍵支柱”。我國逐步向全球新藥市場中心靠攏。

圖表1:2018年跨國藥企在中國區(或包括中國區)的業績情況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來源:跨國藥企財報,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不過,受一致性評價、醫保控費、“4+7”帶量採購、醫藥目錄談判等國內政策措施的影響,跨國藥企的一些高價原研藥難以進入醫院渠道這個重點市場,再加上快速、大比例的仿製替代,原研藥的市場份額不斷的縮小。

在這種情況下,跨國藥企不得不調整其在華的策略。特別是今年,為了穩固甚至進一步加快其在中國的佈局,諾華、輝瑞、賽諾菲、GSK、BMS等多家跨國藥企頻頻動作。

圖表:2:2019年部分跨國藥企在華動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從上表可以看出,2019年,跨國藥企在華主要作了這些調整:

1、佈局創新藥研發

一方面,跨國藥企在華建立全球新藥研發中心,或是對中國區已有的研發中心進行運營戰略的調整,如羅氏、拜耳就有新的研發中心落成,而諾華則將其上海研發中心的運營重點調整為聚焦於擴大早期臨床開發以及後期臨床試驗的規模和領域上。

另一方面,跨國藥企通過與本土藥企的合作,擴充產品線,同時依靠本土力量加快新藥的審批上市等進程。在今年的進博會上,阿斯利康就與德琪醫藥、上海和譽生物醫藥等多個本土創新藥企就多個小分子藥物建立了合作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利康與這幾家中國本土創新藥企並不是簡單License-out創新藥管線的模式,而是形成合作關係共同推進這些小分子創新藥在中國乃至全球的研發工作。這種合作方式不僅只是聯合研發創新藥,還能共同分擔研發風險與成本,並共同分享上市後商業收益,當然,以後跨國藥企與本土企業還可能衍生出更豐富的合作形式。

而通過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與本土藥企合作等手段,跨國藥企在中國的新藥上市時間會進一步的縮短,甚至與全球新藥同步上市。目前,不少跨國藥企都透露了其在中國的新藥上市計劃,在未來的5-10年內,預計有超過5家跨國藥企會在中國提交10-60個新藥申請。

圖表3:跨國藥企未來在中國區的新藥上市計劃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2、人事調整

回顧2019年,多家跨國藥企對其在中國市場的掌舵者進行了調整,BMS、賽諾菲、GSK、諾華等跨國藥企均包含在內。而這些企業對中國區高層的人事調整,可以說是跨國藥企在重新審視了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後作出的反應。

如輝瑞與邁蘭的“聯姻”可以說是今年醫藥行業最熱議的事件之一,這兩家的合作其實也算是政策倒逼下的一次抱團取暖。而這個事件也帶來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為了適應中國市場環境變化,輝瑞普強中國區總經理吳鋒離任,而後又有5位業務總經理集體辭職。上個月,輝瑞中國又一名老將吳琨也告別了長達24年的輝瑞工作生涯。

圖表4:2019年部分跨國藥企中國區高管變動情

新形勢下零售藥店行業應對策略

來源:公開資料,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3、剝離非核心業務

受“4+7”帶量採購政策持續推進的影響,跨國藥企為了減少原研藥受到的衝擊,不讓部分產品影響業績,通常都會採取“瘦身”的方式,剝離非核心業務,讓自身更加聚焦於核心業務。例如,今年諾華擬以7.9億元轉讓剝離技術與藥品開發資產後的蘇州諾華製藥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給九洲藥業,GSK將其蘇州工廠以及乙肝藥賀普丁出售給復星醫藥等。

其實,在中國運營的跨國藥企從未停止過對本土化研發模式的探索,特別是在目前中國醫藥產業升級、重構的時段,跨國藥企進行戰略調整已成常態。跨國藥企只有順勢而變,才能更好的在中國市場存活,當然,需要“變”的不僅是研發模式,還包括營銷和市場進入方式等方面。

另外,業內普遍認為,創新產品將是跨國藥企未來業績增長的動力來源,而隨著中國藥品審批的不斷提速,跨國藥企與本土藥企免不了要進行激烈的競爭。而最後誰能從這場爭奪戰中突圍而出,就看其現有的產品佈局、銷售能力等了。近年來,我國醫藥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並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加之2017年6月我國正式加入ICH以來,CFDA先後通過接受境外臨床數據、設立臨床急需境外新藥名單等政策,大大縮短了國內新藥進口的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