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處美麗的“小景觀”都有黨建的創新——成都市以黨建引領社區發展,做實基層社會治理


黨建工作起著引領的作用,起著火車頭的帶頭作用,這種情形無處不體現於成都市各區市縣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在具體的行動上,儘管成都市各地基於自身的特點,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有著不同的樣本、不同的路徑,但都代表著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的創新和開拓,通過主動問需於民、解決問題,社區發展治理探索之路亮點突出,可圈可點,形成了“政治強核心、服務暖民心、黨建聚人心”的基層黨建新路子。可以說,在基層治理、社區治理方面,每一處美麗的“小景觀”都有黨建的引領。

“八支響箭”表明,還是黨建工作聚人心

古有“蟹八件”,今有“社八件”。明清時代,文人墨客品蟹之時,都會賞菊吟詩,人人自備有一套專用餐具,此謂“蟹八件”。成都市溫江區的“社八件”,則是一套具有新時代氣息的黨建引領社區發展治理制度“新玩法”:形成一套發展治理思路、創作一枚LOGO標識、傳唱一首社區之歌、決議一部社區居民公約、新推一批社賢人物、孵化一個功能型社會組織、建成一個樓居院示範點位、營造一處市民中心。“社八件”代表了成都市城市基層黨建時代的“範兒”,被稱為是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八支響箭”,並剛剛榮獲全國社區發展案例“最佳案例獎”。

作為“八支響箭”之一的“形成一套發展治理思路”,若要落到實處,就是為群眾做實事,為群眾解決具體問題,為群眾創造幸福。儘管社區事務紛繁雜亂,但在黨建引領之下,再大的困難也可迎刃而解。

“這下子可好了,‘空中菜園’的問題終於解決了。”家住溫江區麗晶港小區的符文芳的臉上,寫就了滿意和幸福。原來,該小區有少數住戶在樓頂種菜,既侵佔了居民的公共空間,又造成屋頂漏水。問題存在了很久,像是陷入了僵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小區所在的清泉社區“兩委”黨員幹部多次吃著盒飯與居民溝通,終過了20多天苦口婆心的講理說法,當事人終於接受了整改,“空中菜園”總算清空了。這件事情讓社區民眾由衷地滿意:“說來說去,最終還是黨建工作聚人心!”

“讓城鄉有變化、市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進一步豐富和提升基層群眾的滿意度,這就是我們基層黨政組織的工作理念。”一位社區負責人表示。走訪中,很多基層黨政幹部更是直率地表示:“以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重要的是聚集了人心,讓群眾滿意。只有這樣,‘八支響箭’才會響起來。”

從“社區合夥人”到“街道吹哨,部門報到”

在黨建引領的作用下,如何做好社區共建,讓群眾以及各單位都主動傾力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則需另有特別的“招術”與創新。到成都市郫縣區去走走,到蒲江縣去看看,就會發現這樣的創新甚有成效。

“‘社區合夥人’計劃好喲,我們的生活空間好像一下子火了起來。”郫都區的不少群眾都會如此誇讚。原來,郫都區社區合夥人制度是如此操作的:堅持黨建引領,爭取區域內外商企合夥人、社群合夥人、個體合夥人,以資金、人力、場所、信息數據等資源與社區共建發展,為居民提供更具品質的專業化、個性化、定製化社區服務。據悉,目前,郫都區已聚集各類“社區合夥人”800餘個,籌集社區公益基金1200餘萬元。

“沐言咖啡”位於郫筒街道書院社區,佔地近300平方米。當地通過引入投資商,以“公益+低償+市場”的運營方式進行打造和提升,如今,這裡已是極受社區居民歡迎的消費首選地和市民“自拍打卡網紅地”。

郫都區委社治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合夥人”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爭取區域內外所有符合社區發展治理原則的共建發展,營造“人人參與公益,人人享有公益”的良好氛圍。“社區合夥人”模式高度重視資源整合和公益循環,更好地滿足了居民多元化高品質的服務需求。

在郫都區的許多社區,都可以見到暖心的情景。磨刀、補鞋、理髮等需求,居民都可以在自家院落以1元的公益價格享受到,提供服務的,正是當地在轄區內挖掘老手藝人組建的“便民十八匠”……

街道吹哨,部門報到,這是成都市蒲江縣黨建引領社區共駐共建活動又一特色。

“今年好了,我們醫院兩次大會都是到隔壁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召開的,再也不會為場地犯愁了。”蒲江縣中醫院黨支部書記苟宗傑欣慰地說。原來,該醫院位於鶴山街道朝陽社區,醫院沒有足夠大的會議室,工作學習時十分不方便。2019年,按照社區共駐共建理念,朝陽社區居委會與中醫院實現會議室資源“共享”。作為“回報”,中醫院多次組織醫務人員進院落,為居民免費體檢、開展暑期兒童安全培訓。

據瞭解,蒲江縣全力推進社區共駐共建,僅是該縣的鶴山街道和壽安鎮轄區內,就有260多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與駐地社區黨總支、283個院落黨支部、1120多個樓棟黨小組實現了“組織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享”,涵蓋幹部能力提升、居民教育培訓、綠色環保、文體活動、助老助殘等方面。

中心城區:從“和諧鄰里”到“三分法”

中心城區的經濟更繁榮,但在社區治理方面,中心城區也有自己的難題:人口眾多、噪音擾民、鄰里淡泊,等等。

為了發動群眾及社會力量參與公共空間改造,打造熟人社會、和諧鄰里,成華區拿出了被稱為特大城市治理的“成華樣本”,轉化政府單一投入模式為政府引導投入模式,積極調動轄區居民、社會組織、駐區單位的多元投入。

電影反映著時代,它記錄發展、回顧過往,放映出滄桑鉅變,演繹出幸福生活。作為成都市中心城區的成華區,以“70場電影+70個社區”,將“愛國情懷”渲染到全區。

9月20日晚,第一場壩壩電影在成華區和美社區放映。社區大量居民前往觀看。“這場電影讓我找回了小時候看壩壩電影的感覺,讓我享受到了社區生活的樂趣!”和美社區居民張女士說到。在接下來的時日裡,《流浪地球》《戰狼2》等電影在不同的社區放映,而且所放映的電影名稱、時間、地點,居民們都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成華鄰里”進行查詢。不少居民表示,這些活動不僅表達了社區居民與祖國同慶的款款之情,而且使大家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拉近了鄰里間的感情。

同樣作為成都市中心城區的青羊區,則根據該區的特點,提出了以黨建引領“三分法”促進民生福祉的方針,並在工作中力爭“向下沉一步‘發現問題’,向前走一步‘主動解決’”。“三分法”是指區級領導、部門街道、基層社區三級分層、問題分類的梳理制定,聚焦解決問題、強化責任擔當、推動有感發展。

2018年4月,緊鄰成都市著名的旅遊景點寬窄巷子的泡桐樹街開街,這是作為“少城·慢生活”的一種城市生活表現。然而開街以來,商鋪噪音擾民問題嚴重。為此,少城街道黨工委、寬巷子社區黨委及屬地派出所進行了大量走訪和調研,終於促使利益各方建立起了一個旨在發動街內商家、院落居民多元參與社區治理的平臺商居聯盟——街區商居聯盟委員會,並實行“街長”制,通過多方協作,城管、公安、市場監管所、稅務、交警、寬巷子社區共同參與,終於讓泡桐樹街有了安靜整潔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強化了街區商家和居民的“主人”意識。成都市公安局青羊區分局黃瓦街派出所更是入選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青羊區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以黨建引領社會治理、以黨建促進民生福祉,這就是我們的目標”。“三分法”讓青羊區各級領導、各部門、各街道、各基層社區都開動起來,下沉調研、創新解決,積累應對和處理新問題的能力。

圍繞“和”字,重構農村認同與人情溫暖

農民集中居住區一直都是社區治理的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區域較大、人口最多、多民族混居的社區,小區治理方面存在巨大困難。如何大力提升這樣的社區,並使農村社區擰成一股繩?這正是基層黨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天府新區是國家級新區,相比較而言,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擔子更重。為此,近年來,天府新區大力創新,用心做好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工作,為轄區居民人居環境升級“再添新彩”。

2019年,天府新區永興街道開展了獻禮建黨98週年“黨員領跑·美麗永興”主題活動。在轄區六村一社區的11個院落點位進行全面打造升級。不過,相關工作剛剛展開,就遭到了不少困難。少數涉及到個人利益關係的居民對於院落改造有意見。為此,街道機關和駐街道單位各黨支部傾力投入,深入居民家中走訪,召開院壩會,帶領群眾到院落美化示範點位參觀,終於打動了群眾。“改,這麼美好的社區我們咋不能向人家學習?”群眾的聲音成為一種動力,“黨員領跑·美麗永興”活動更有了群眾基礎。

當一處又一處的美麗“小景觀”之花在社區開起時,人們忽地發現自己的居住環境悄然發生了大變樣,路邊空地的綠化裝飾、用竹籬笆規整的菜地、用手工彩繪美化牆壁,營造出了整潔、優美、文明、和諧、宜居的人居新環境。“既有原生態之味,又有現代社會的品質,更有村社黨組織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我們哪能不喜歡嘛?”70歲的社區李大爺脫口而出道出了這番心語。

“原來大家都不熟,因為有了全新而方便的環境,大家交融得也更多了,像是有了一種‘心紐帶’。這種安居樂業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簡直是此前沒有想到的。”社區一位居民說此話時,臉上洋溢的歡欣,更寫在內心上。

在治理工作展開之前,同樣屬於農村社區的成都市青白江區彌牟鎮國光社區,則更面臨一個難題,這就是如何促進小區各民族融合、各村(社區)居民融合。國光社區守初心擔使命,大力發揮黨建引領的作用,以“愛家睦鄰,尚善國光”為主題,通過發展傳統民族產業、民族矛盾糾紛化解等方式促進民族融合。民主公開選舉樓棟長單元長、修建議事亭、開展單元樓棟活動等方式促進各村(社區)居民的融合,取得了突出成效。

與此同時,青白江區姚渡鎮永和村則將“和”字貫穿始終,緊緊抓住小區的“黨員線”。小區支部引領、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在保護傳統文化、保留相關的文化風俗活動的基礎上,激活居民的農村記憶,重構農村認同。圍繞“和”字,重拾渡口文化,挖掘出“紅船”、船槳等元素,提煉出“眾人划槳開大船”的“永和精神”,推動“農村和”“小區和”,在環境整治、居民生活用水、排澇等方面,小區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和”字,讓小區居民得到了極大的人情溫暖。

每一個社區都有不同的特色,每一起治理經驗都富含智慧與創新。在成都市各社區,越是深入基層,越能感受到這麼一種理念:堅持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注重科學發展和有效治理的互促共進,形成社區利益共同體、生活共同體,多元參與,同步推進,構建起“以事聚人,以人成事”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