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足智多谋,为什么不自己拉队伍,而是当别人的谋士呢?

海中生物


不管诸葛亮,张良或则刘伯温也好,不是说他们没有大局观,也不是说他们不会用人,只是他们当谋士,还是皇帝,都是有历史的客观性的,如果诸葛亮是汉朝后裔,他定然不会以谋士自居,张良当谋士,是他从没有想过做一个皇帝,他定位自己就是一个谋士,而他辅佐的刘邦却不是,知道刘邦的经历,我们就知道他的许多特点,或许在这些特点在和平年代是缺点,但是在乱世,他的那些缺点几乎都是为当一个皇帝准备的,而对于刘伯温,他的出现,在历史上确实比朱元璋晚,所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必然是皇帝,而刘伯温的足智多谋必然是谋士。但是如果反过来呢,如果刘伯温已然是一方诸侯,而朱元璋还是一个和尚呢,那么谁会成为皇帝呢?所以说历史具有客观性,每个人的性格,个性,眼光,大局观,都会影响这个人未来的道路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现代职业发展的道路取决于许多客观原因。

我再举个例子,隋唐时期,著名的杨玄感的叛乱,当时杨玄感是领导,而雄才大略的李密是军师,但是后果怎么样,杨玄感失败了,而李密骤然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所以这个我上面的观点也是相互佐证的。

相信很多看历史,学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历史是不容许假设的,所以谁是时士,谁是皇帝,真的谁都说不准。


小轲爱历史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从古至今造反成功的没有一个是谋士。“枪杆子里出政权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恰当的形容词。而且谋士都太过于聪明,正是由于这个聪明他们不会去当出头鸟。他们很清楚自己组建势力当皇帝风险太高。即使成功了也不过家族辉煌两三百年罢了。但万一没成功的话全家都会受连累。所以文人没有这个胆子造反。而且作为一个君主不需要有太超于常人的智慧和武力。当君主需要的是帝王心术。需要的是能掌控别人,驾驭臣子的能力。这种能力文人谋士是不具备的。



比如萧何。萧何在秦朝为官之时就很有名气。萧何的上级也非常欣赏萧何的能力。后来秦末天下大乱造反。本来刘邦一伙人再加上刘邦都准备推举萧何当老大。结果吓的萧何誓死不从。萧何就是怕万一没成功的话会遗祸家族。而它给刘邦当谋士,成功了刘邦亏待不了他。失败了他顶多算是胁从,死也死一个罢了。再有以萧何的能力你认为他可以驾驭韩信这种大才吗?答案肯定是不能的。萧何能发掘韩信重用韩信。但是萧何绝对收不了韩信的心。而刘邦这种恩威并施,而且用一些市井下作的手段才能俘获韩信的心。


我们再说张良为什么不自己拉队伍单干。原因很简单张良的心中始终是忠义韩国的。张良一家时代效力于韩国。历经了韩国五代君王,担任了五代君王的相国。而到了张良子承父业的时候韩国被灭了。张良失去了继续为韩国效力的国家。所以张良的愿望就是为韩国报仇。但博浪沙没有成功之后。又赶山秦始皇去世天下大乱。张良也拉了一部分人马跟随项梁一起举兵反秦。后来项梁和项羽立楚国后人继任楚王。张良也赶紧劝谏项梁恢复韩国之地。所以在张良的努力下韩国复国。而张良返回韩国继续辅佐韩王成。由此可见张良从始至终的想法就是复国为韩国效力。他的一家都是效忠韩国的。打内心里他认为自己是韩国的臣子而不是君王。也就是说张良甘为马仔。


而诸葛亮为什么没有拉队伍自己干呢?首先汉朝时期是十分看重家族社会地位的。诸葛家在汉朝时期只能算是一个十分渺小的家族 ,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去组建势力。一个小小的诸葛家族分分钟就被灭了。其次,诸葛亮成年之后整个东汉末年的乱世局面已经开始区域稳定,各地诸侯已经开始进行吞并兼容了。除了原有势力,整个天下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诸葛家族想要建立势力纯属做梦。而且诸葛家族也没有资格去争霸天下。东汉末年起兵造反的各路诸侯哪个不都是家世显赫之辈。唯独一个“屌丝”刘备人家也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诸葛家族?除了荆州之地,别的地方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家族。诸葛家族拿什么去争。而且向我上边说的。文臣谋士都是聪明人。他们喜欢以最稳妥的方式来获利。显然当出头鸟风险实在太高了。而投靠某一势力就不一样了。既能获利又不需要太冒险。从诸葛亮三兄弟分别效忠魏蜀吴就可以看出 诸葛家族谋划甚深。实际上诸葛家族和司马氏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司马氏更狠,最终走了篡权的路子。


最后来说刘伯温。元末造反大家都是出来拿命拼的。而且造反的那些人都是活不下去才开始造反的人。而刘伯温没理由造反。首先刘伯温考中了进士,做了县官。可以说天高皇帝远小日子过的很是舒心。这和朱元璋他们快要饿死的叛贼是不一样的。刘伯温没道理放着官不做去造反。后来反反复复在元朝辞官上任来回好几趟。刘伯温也厌烦了元朝的腐朽。就干脆辞职和几个志同道合之辈游山玩水过起了隐士的生活。

后来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势力后想要更加壮大。所以他请出了刘伯温辅佐自己。而刘伯温也感觉这是个机会所以就出山辅佐朱元璋。我们从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的时间点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颇具势力了。所以综合考虑之后刘伯温才下了注。而当时元朝天下已经四分五裂的不像样了。从刘伯温一直隐居直到元朝覆灭已成定局才出现就可以看出,刘伯温也是非常的谨慎。所以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顾及的东西太多。不想其他人说干就干,脑袋掉了碗大一块疤。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小小小百科全书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资源不够

要做帝王需要强有力的资源支持,粮草,士兵的招募,队伍的训练,而谋士大多不具备这些条件,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2.太过聪明

这些谋士都很聪明,而太过聪明和算计的人,手下人跟着他干会没有安全感,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所以追随他的人不会多。

3.管理能力差

聪明能干的人,不一定会识人用人,他自己很优秀,但他不会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不会达到整体最佳的效果。




丸子说事儿


刘邦曾经说过“吾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然能成事者,善用人也!”

为什么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他们身上都具备有辅佐别人成为皇帝的才华,却不能自己聚集民众,成为皇帝,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不能等而观之。成为一国之君,他的能力是全面的,那不是单向的,是要有号召力和人格魅力的,是向前的,抛头露面的,能够一下子把握住机会的,不是隐居的,等待机会的。


首先刘邦所说的善用人,这是谋士,他们身上所不具备的,因为他们身边就没有人可用。刘邦起义的时候,身边就有了萧何和曹参。刘备四处奔波,周围也一直聚集着像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人才。朱元璋开始跟随郭子兴,后来又出来单干,他儿时的玩伴徐达,郭英,周德兴都积极跟随他,这些人也都是后来以一当十的明朝开国功臣。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谋士张良除了刺杀秦始皇,身边有个扔铁锤的大力士,凑来凑去总共才凑够100人。刘伯温虽然在元末当官,但也是个文官,一不顺自己的心意就辞官,压根不敢提谋反的事,不然早已经死无葬身之地。诸葛亮周围则聚集的都是一些隐士,今天所以聊一聊治国,明天聊一聊文学,后天再骂一骂那些没有见识的文人,根本没有号召力。


那么这些领导者周围是如何聚集的了这么多的人呢?刘邦虽然是一个地痞流氓式的沛县长官,但是他十分豪爽,不拘小节,送人服役的时候就能把押送的人全部都放了,这种杀头的事情可不是一般人敢做的。所以周围一直聚集着一帮因为有救命之恩而回报刘邦的下属。刘备则一直以自己仁慈的人格,还有自己祖上的名声中山靖王周围聚集一帮兄弟。所以刘备得感谢一下,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更要感谢一下,自己祖宗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从参加起义以后就一直处事得当,既能把上级伺候的十分满意(每次战利品全部上交),又对下属十分重视,关心。所以这些领导者身上,基本都是有一种自带光环,吸引他人聚集到自己身边的品格。


这些领导者们都承认别人比自己强,并且能很好的用好这些强者。我们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到了刘邦对于自己的认识。刘备更是处处礼贤下士,三请诸葛亮出山。朱元璋自己单干以后也是多次请刘伯温出来相助自己。谋士则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傲气,诸葛亮在隐居的时候,他就批评天下的儒生见识鄙陋,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愿意和一般人相处呢,更何况还要召集一帮普通人做大事。刘伯温当官的时候则是一不顺心就辞职,每天各种吐槽,估计在官员系统里边,也没有几个他看得上的。张良他祖上就是当丞相的料,所以张良的最高定位估计也就是宰相了,因为开始的时候在张良的心里边,韩国国君的地位才是最高的。


第三个他们理想的目标不同,刘邦的目标就是做一个男人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刘备的愿望就是光复汉统,朱元璋的愿望就是推翻暴元,做出世明王。张良的目标就是为灭亡的韩国复仇,所以杀了秦始皇是他的目标,自己势力小的时候,借助他人的力量依就能实现。诸葛亮虽然隐居,但是他心怀天下,他的目标就是辅佐明主,成就大业,那么选一个好主子是重要的,没有当头的打算。就算后来刘备托孤,诸葛亮也不敢贸然取而代之,因为蜀汉满朝的文武,不一定都能答应,更何况他的手下可是没有一兵一卒。刘伯温的目标大概就是当一方好官,治理一方百姓,为朝廷出力,这也是他读书的目标。所以当朝廷腐败的时候,刘伯温没有想到揭竿起义或者参加一个起义军,而是不断的辞官,再当官,再辞官。



红雨说历史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应当就是对古代那些杰出的谋士最贴切的评价,而题中所提到的三位历史人物,就是属于这样的谋士,那么如张良、刘伯温、诸葛亮这样足智多谋的人,在当时为什么不自己单干,而是选择辅佐他人呢?

原因一:在于他们自身

这三位谋士选择了辅佐他人,自然与他们三人本身有关。

先说说张良,张良是贵族出身,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宰相,按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张良是很大可能去子承父业,但是,张良这一代,韩国这个国家灭亡了,于是,张良心里面就有了根深蒂固的念头,就是反秦,而且张良还曾刺杀过秦始皇,虽然刺杀失败,但是张良反秦的念头依然很强烈,他之后投奔刘邦,也是因为他自己势单力薄,所以想借助别人的势力。

而刘伯温此人,他最初跟随朱元璋就是以谋士的身份,因为他这个有才能,是朱元璋聘请过去的,所以刘伯温在出场时的定位就是谋士。

诸葛亮这个人物,其实就如他所作的《出师表》中所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就相当于是个隐士,而之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选择出山,也是以谋士的身份,因为他本身相比于其他人,是没那么大的野心的,让诸葛亮自立门户“单干”,他还不如继续过他的隐居生活。



原因二:自己单干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三位谋士有着大智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更适合的是谋士这个职务,因为自己单干,去做领导者,不是有聪明才智就行的。

就说张良,他一心反秦,自己也曾拉起来过一支小队伍,有100多人,揭竿而起反秦,但是后来,也是要去投奔别人,因为张良拉起这个队伍之后,也意识到不好去发展,势单力薄,所以他选择了投奔刘邦。


在这三位谋士所处的时期,他们三人若是自立门户,不好立,因为作为谋士,他们只需要去分析局势,给主公提出建议,其他的杂七杂八的事,不需要他们怎么操心。


而且领导者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就如他们三人辅佐的人,刘邦、刘备、朱元璋,这三位领导者在当时,都是有着自己能力、势力、有威望、得民心等等,这是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这三个人坐在领导者的位置。而谋士能够做好自己谋士的分内之事,但未必能做好领导者。


总结

其实这些出色的谋士之所以不自己“单干”,而是辅佐他人,就相当于是老板和员工,谋士就相当于员工,这些员工有着想法,有着创意,那么老板就给他们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给他们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从而达成一种共赢。而有的员工出谋划策行,若是走到台前去运作,反而不是他们所擅长的。


說与山鬼聽


先把问题人物简单介绍一下:

张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臣,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曾这样评价他:“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帮助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从而形成了三国鼎足的局面,在他的帮助下又夺占荆州、攻取益州、夺得汉中。

诸葛亮一生被后世评价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伯温:刘伯温其实原名叫刘基,伯温只是他的字,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是明朝开国元勋之一。参与谋划了平定张士诚、打败陈友谅、北伐中原等军事行动,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对明朝的稳固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世这样评价他:“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皆是旷世奇才,对于上面所问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不自己拉队伍,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皆是忠臣,古代忠诚是很重要的,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古代把“忠”放到了“孝”的前面,所谓百善孝为先,忠还更胜一筹,所以说一位杰出的谋士是不可能因要自己拉队伍打江山,而背叛自己主公,留下永世骂名的。

2、张良、诸葛亮、刘伯温都是谋士,缺乏做一国之君的能力,后世虽称他们为政治家,但是在我看来,他们的特长只在于军事指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才是有天壤之别的,他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放弃自己的技术特长,拉队伍打江山转为管理人员。

综上所述,张良、诸葛亮、刘伯温他们是不想自己拉队伍打江山当皇帝,也是没有能力拉队伍打江山当皇帝,只能从实际出发辅佐明君打天下,做好自己的谋士专长。


以史为镜可以明智


这是自身的性格决定的,跟足智多谋没有太大关系。

一个开国皇帝,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可以迅速聚拢人心。

而此三人,好像都不具备这一点。

张良义士,书上之气过重。刘伯温太刚直,朋友也没有几个。诸葛亮就自己聪明,却不善于用人,也不善于提拔属下。

反观刘邦,朱元璋,李世民都有那种让你,不由得想跟他的人格魅力。

这种魅力只有枭雄身上才有,这也是王者之魅力。

当然,这三人也可以拉队伍自己干,但一定不会成功。

他们都是聪明人,又岂会看不透这一点


小猪旅游


应该是他们明确自己的占位,谋士之才,没有领导才能与温控大局的能力。是将才而不是相才……


甜瓜20875


简单来说,谋士跟领导者是不一样的,能出谋划策的人未必有领导能力,而做领导的人未必需要事实都会,他只需要一样技能,就是会挑会用人,而谋士的范畴又不一样,他们只需要帮自己或者上级达成目的即可,术业有专攻,领域不同而已。


历史保鲜盒


张良,诸葛亮,刘伯温是世间高人,曲高和寡,他们的优秀是普通人望尘莫极的,他们也不会有普通劳作和交往,因而他们是拉不起一支队伍的,而只有具有帝王属性的人才能拉起队伍,并驾御高人为他服务,张良,诸葛亮,刘伯温只能做谋士,不能做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