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家亡之際,坐擁八十萬大軍的左良玉為何坐視不理?

eyeshadow5647


這個問題,從左良玉一生蛻變的軌跡可以一窺端倪。

剛剛從軍的左良玉,人如其名,恰似一塊良玉,等到明末,這塊曾經的良玉已經蛻變成了一塊頑石。

左良玉的一生,就是一個明朝猛將如何蛻成為軍閥的一生。

剛出道的左良玉,根正苗紅,作戰勇猛,先後跟隨袁崇煥、曹文詔、尤世威等名將對後金作戰,立功無數。

這一時期的左良玉,人如其名,恰似一塊良玉,是初露頭角的軍中新秀,前途不可限量。

崇禎五年(1632年),左良玉被調到河南、山西一帶,同農民軍作戰,從崇禎五年到崇禎七年,他同各路農民軍交戰數十次,勝多負少,升任總兵。

當時流傳的一句歌謠說:軍中有一曹,流賊聞之心膽涼。次左良玉、湯九州;若京營兵,賊甚輕之。這一時期的左良玉,是朝廷的猛將,農民軍的噩夢,被稱為左瘋子。

崇禎八年到崇禎十年,左良玉繼續進剿農民軍,這一時期,幾個能征慣戰的勇將,如曹文詔、鄧玘、祖寬、湯九州等都已在長期作戰中身亡,左良玉憑藉資歷和軍功,已成為名將。

這一時期的左良玉,逐漸從將成長為帥,在朝廷兵力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成為倚重的對象,但同時,他已經開始出現一些抗命不尊、擁兵自重的苗頭。

崇禎十一年到十六年,擁有兵力和地盤的左良玉開始表現出兩面性。

左良玉對農民軍作戰有個特點,對張獻忠幾乎必勝,對李自成幾乎必敗。

一方面,他繼續同農民軍作戰,殺得張獻忠只恨少生兩條腿逃跑,張獻忠本人幾乎被左良玉陣斬,眼看實在擺脫不了左良玉的追殺,不得已只好裝孫子假投降。

另一方面,他以河南為基地,自持勞苦功高,又有兵力,逐漸開始不聽調遣,擁兵自重。朝廷派出熊文燦、楊嗣昌等督師,都無法調動左良玉,只能聽憑他按自己意願行事。得不到統一調度的軍事行動遭遇失敗,張獻忠復起,左良玉也被李自成擊敗,退到襄陽,隨後進守武昌,自此基本按兵不動,觀望自保。

這一時期的左良玉,已逐漸軍閥化,名義上還是明朝的人,打的也是農民軍,但在哪打,怎麼打,完全看他個人心情,如果說之前他確實是塊良玉,那麼現在,已蛻變成了一塊頑石。

(明代周鼎《左良玉出師圖卷》)

南明時期的左良玉

到了崇禎殉國,南京立弘光之後,左大爺可就更不得勁了。

為啥,因為他離南京太遠,沒來得及參與擁立。

眼看著原本只是小字輩,兵力地盤都不及自己的高傑、黃得功、劉良佐們,只是關門開了幾個會,就憑空得到擁立大功,並因此平步青雲,實力大大得以擴充,他們憑什麼?這麼好的事也不拉我一起,眼裡還有我這個實力派老前輩嗎?

這些,被他歸罪到弘光朝一號文官馬士英頭上。好你個馬士英,老子要資歷有資歷,要實力有實力,你假裝沒看見,去拉攏些蝦兵蟹將做文章,把我一腳踢開,以後有你好看!

左良玉很不爽,於是各種作,朝廷發來的詔書,他可以不讓使臣讀,讀了,他也不聽,聽了,他也沒回應,還動不動痛斥馬士英,光罵還不夠,聲稱要殺到南京去秒了馬士英,以振朝綱。

馬士英很無奈,擁立朱由崧,本不是自己的方案,是四總兵與朱由崧勾結的自作主張,但人家有軍隊在手,腰桿子就是硬,自己如果不加入,被排擠出京的恐怕就不止是史可法,還要加上我馬士英。可是這層話,如何能說給左良玉聽,好在他遠在武昌,暫時也不可能真的動到自己,只能慢慢再來安撫。

朝廷對他也沒有辦法,寧南侯兵多將廣,實力雄厚,崇禎都命令不動他,南京這個小朝廷更加無計可施。相反,不能把他逼急了,左良玉此時的兵力,幾乎是江北四鎮的總和,號稱擁兵八十萬,對外更是聲稱百萬,這個數字雖然有水分,但他確實坐鎮武昌,扼守長江上游,抵擋著大順軍和清軍的威脅,萬一他撂挑子,那南京的屏障就要丟失,所以對他無可奈何,一味姑息牽就。

弘光登基以來,左良玉的不爽由來已久,不久之後發生的一件事,則讓他做出了匪夷所思的行動。

(明代周鼎《左良玉出師圖卷》)

左良玉東征

李自成被清軍擊敗後,一路撤退,一直撤回了陝西老家。沒想到,沒多久,老家也守不住了,在多鐸和阿濟格兩路清軍夾擊下,李自成放棄了西安,全軍南撤,來到了大順僅有的一塊基地——襄陽。

留守襄陽的是大順朝大將白旺,他手下還有7萬精兵,得到了這支生力軍,李自成傾巢而出,發動東征,目標是南京。

據守武昌的左良玉正在李自成的行軍路線上,面對老冤家李自成,左良玉先行一步,放棄武昌,以奉太子密詔為理由,發動八十萬大軍,順江東下,號稱要清君側,剷除奸臣馬士英。

馬士英當然不甘心坐以待斃,調動江北四鎮原先防備清軍南下的兵力堵截左良玉。

左良玉到達九江後,沒多久就病死,不過他的部下推選他兒子左夢庚領軍,繼續進軍,最終在蕪湖被黃得功等部擊敗,退回九江。沒多久,清軍在九江外圍擊敗李自成,左夢庚率餘部投降了清軍。

左良玉起兵事件,對明末影響巨大,南明僅有的兵力,就這樣在內訌中被消耗殆盡,多鐸一路清軍乘虛南下,幾乎沒有遭到像樣的抵抗,就拿下了南京城,南明弘光政權僅僅一年就宣告了滅亡。


關於南明這段歷史,小院有專欄文章詳細描述,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我的頭條號。


小院之觀


左良玉生於草莽,起於微末。在亂世之中不但頑強的活了下來,還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只可惜其人立身不正,在大是大非面前沒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最終為後世人所唾棄。

縱觀其一生,作為個體左良玉無疑是成功的,但放在歷史大環境下,無疑又是失敗的。回到具體的問題,他在明亡之際,手中是否握有八十萬大軍?又為什麼面對國破家亡時坐視不理呢?



我們不妨從左良玉的視角重新審視那一段歷史。

我不但想活,還想活得更好

一切要從崇禎皇帝登基那年說起。那一年,寧遠發生兵變,巡撫畏罪自殺,我成了領罪的倒黴蛋,奪職回家。後來多虧了侯恂侯侍郎,在他的舉薦下,我不但官復原職,還在松山、杏山一戰立了頭功。

從那時後開始,我就不斷的告訴自己,不但要好好的活著,還要活的比別人更好。可惜總是事與願違,從崇禎五年開始,我被調到河南平叛。比起滿清八旗,這些從泥漿子裡打滾出來的泥腿子更加難纏,就好像入夏的韭菜一樣,割完一茬很快就又長出一茬。

不斷有打了敗仗的總督巡撫被皇帝殺掉,我只好貪生怕死,甚至做些冒功的事多撈些好處。崇禎九年,我和總兵官湯九州在嵩縣一帶夾擊叛軍,途中發現賊人勢大難以力敵,便率先撤出戰場。不過,湯九州卻是個死腦筋,明知道寡不敵眾還敢孤軍深入,最終身死賊手。

我為了不使朝廷追究罪責,再次依樣畫葫蘆進行冒功,果然又得到朝廷的嘉獎。

當年九月,叛軍兵圍開封,我沒有立即響應盧象升的調令,而是先做觀望,判斷我部與敵軍可堪一戰,才姍姍於七月抵達登封附近。這一戰果然大獲全勝,可惜被巡撫楊繩武彈劾畏敵避戰,只撈著個戴罪立功的結果。

朝廷總派人來管著桀驁不馴的我

崇禎十年,朝廷派了熊文燦這個蠢貨總理六省軍務。但這傢伙是個只知道說大話的書生,怎麼能叫人服氣?如果不是這個老匹夫下令禁止我追擊已經瀕臨絕境的張獻忠,又怎麼會有後來的襄陽之禍?

虧得這些老爺們平日裡自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自以為是收降了張獻忠,羅汝才這些泥腿子,就是潑天的大功勞。殊不知,張羅之輩不過是拿他當冤大頭,要錢要糧養自家的兵而已。

後來,楊嗣昌又總督各省的軍務,一面幫著賀人龍打壓我,一面聽說我打了勝仗便又百般拉攏。這種令人噁心的嘴臉真是一刻都不想多看。

直到崇禎十四年,我拒絕奉調,坐看張獻忠打進襄陽,楊嗣昌焦頭爛額,畏罪絕食而死,總算出了一口惡氣。

死了楊嗣昌,朝廷又重新啟用侯恂。我又只得接受侯尚書的節制。

不過,朝廷經歷朱仙鎮大敗以後,已經無力控制散佈在各地的軍隊,所以,我對這位恩人也是陽奉陰違,不論發來多少調令,都只躲在襄陽,絕不到河南去觸李自成的黴頭。

如果能年輕二十歲,我就做黃袍加身的趙匡胤

崇禎十七年,皇帝下詔封我為寧南伯,平賊後可以永世鎮守武昌。這可真是潑天的大富貴,但我並不覺得高興。因為朱家的天下都快保不住了,皇帝這麼做是為了讓我帶兵去北京救他。

我當然不會帶兵被上,那麼做的結果是以卵擊石,北京的皇帝只能自求多福了。果然,李自成在幾個月好打進北京城,皇帝也自殺殉國。

部將們有人嚷嚷著東進南京以自立,這時我卻病了,十幾年的征戰徹底摧垮了我的身體,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後來,福王在南京登基,我便接受他加封的寧南侯。

只剩半壁天下,不想著打反賊,只知道爭權奪利,大明不亡沒天理

福王是個無能的傢伙,做皇帝也只是個任人擺佈的木偶。馬士英和阮大鋮把持著朝政,因為我和侯恂的關係,他們把我劃到東林黨一派。為防止東林黨奪取他們的權力,便時時刻刻防備著武昌的八十萬大軍。

每每看到朝廷如此,我就忍不住嘆息,朱家江山只剩下一半,難道還要沒完沒了的內鬥嗎?

我那八十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卻心知肚明他們是個什麼底子。從河南帶過來的親信嫡系已經死傷殆盡,百十萬人裡既有降兵,又有新近招募的市井之徒,內部成分複雜,號令不一,根本就打不起硬仗。

隨著我與馬士英等人的矛盾日趨激化,侍郎黃澍藉機假託太子之名煽動三十六營大將發動叛亂。不得已之下,我只得同意起兵討伐馬士英。

我很清楚,我的身體已經撐不到大軍抵達南京的那一天了。

尾聲

左良玉病死於東進途中,眾將秘不發喪,推舉其子左夢庚統帥大軍。但左夢庚不能服眾,八十萬大軍沒等到南京就從內部瓦解。恰逢清軍南下,走投無路的左夢庚便扭頭投降了清朝。

可見,左良玉手中確實擁有八十萬大軍。但真相令人齒冷心寒,八十萬大軍並沒有去打叛賊,打清軍,而是揮刀殺向了自家人。這樣的明朝還有救嗎?


五酒煮史


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崇禎皇帝傳詔左良玉,要求他進京勤王,他卻按兵不動。等到北京城陷,崇禎死難,左良玉卻痛哭不已,傷心欲絕。

你說他是忠臣吧,他手握80萬大軍,闖軍來了,他就趕緊開溜,闖軍走了,他才出去騷擾一番。闖軍攻打北京,他也在一旁坐山觀虎鬥。哪有這樣的忠臣?

你說他是奸臣吧,他既不降清,也不投靠李自成,依然打算效忠南明,最後還死在討伐馬士英的路上。

所以說,左良玉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

左良玉初期在遼東守邊,在孫承宗麾下與清軍作戰,頗有勇力。後來被調往內地鎮壓農民起義。

左良玉驍勇善戰,在鎮壓農民軍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步步高昇;逐漸成為一個兵力雄厚的軍閥。

卻又擺出一副忠臣模樣。

左良玉的種種舉動,大概與他自己經歷的種種事情有關:

左良玉在寧遠因為軍隊是個月都沒有糧餉,而且前線士兵也吃不飽飯,於是發動了一場兵變,導致左良玉因此事第一次丟官,我覺得這次丟官,給他的教育應該很深,起碼有以下幾點:1、絕對不能拖欠士兵糧餉;2、要有自己的班底,不至於自己人造了自己的反。因為當時駐守寧遠有十四營官兵,只有祖大壽一營沒有參與兵變,祖大壽的班底基本是他的親朋故舊有很強的粘性,雖然捱餓依舊沒有參與兵變。

後來多次戰役,有勝有負,直到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敗,左良玉精銳損失慘重,這給他的打擊太大,從此不敢再於李自成單挑,不過打張獻忠倒是很有心得。

另外一個事情也可以側面說明左良玉後面的行為——宦官監軍,明朝有這個傳統,讓內廷宦官監軍,左良玉多次不聽調令,宦官肯定會上奏朝廷,一旦戰事平穩,估計也是左良玉被問罪之日,所以他追張獻忠入川,才有“獻忠在,故公見重”,這種文字被記錄下來,他有意放過張獻忠,養寇自重,從而求得自保。不曾想,這間接害死當初器重他的楊嗣昌。

左良玉裝病不再追剿張獻忠,楊嗣昌只得入川親自上陣,結果張獻忠玩了個燈下黑,悄悄溜出四川,設計奪取襄陽,殺掉襄王朱翊銘,楊嗣昌得自此事,活活被氣死。

再往後,左良玉傭兵80萬,眼看著李自成攻破北京。

岳飛說:“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宋室何須南渡?”各朝各代無不如此。

在明朝危亡之際,左良玉擁兵自重,保存實力,實在算不得是忠臣。

但也不能把罪過都算在左良玉一人頭上。作為皇帝,崇禎也有很大的責任。崇禎太作死了,愛殺大將和大臣,動不動就把大臣和將領關押大牢或者殺頭,寒了忠臣謀士的心,沒有責任心沒有擔當。喜歡把責任推卸給別人,疑心太重,從來就不信任別人。孫傳庭多次剿滅李自成大軍,卻被崇禎關押進大牢,差點殺死。要不然孫傳庭就徹底滅了李自成了,也就不會貽誤戰機,讓李自成等農民軍做大。

可以說從始至終都是崇禎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因能征善戰,官至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封南寧侯。初期曾率部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後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勢力日漸擴大,野心日益勃勃。

隨著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後,崇禎皇帝被逼無奈最後吊死在煤山的大樹下,明朝隨即宣佈滅亡。

然而,歷史上卻留下了不少疑問,當李自成攻打北京時,明朝仍擁有龐大的軍事力量,除了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以外,還有擁有80萬重兵的左良玉,那為何在崇禎屢下詔書要求諸路明將進京勤王,而他們卻按兵不動,尤其是左良玉見死不救,因此,當時和後來的人都大罵左良玉是反賊。

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儘管左良玉手中雖握有80萬的大軍,但與李自成進行的多次戰鬥中,他的軍隊已損失不少,後來儘管進行了擴充,但與連戰連克勢如破竹的李闖王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與此同時,明朝末年,崇禎對待身邊的武將確實不怎麼滴,稍有不快就拿屢建奇功的大將來開刀,不少人被誅,家人和部下被流放,將士們對崇禎缺少擁戴之心。因此,除了感覺打不過李自成外,更重要的是,在連年的對敵作戰中,左良玉發現明王朝早已是日薄西山,苟延殘喘。這時候,左良玉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小九九:憑著自己在屢次戰鬥中樹立的威望,如果崇禎死了,無論是自己建國親自披龍袍還是扶持朱家宗親,擁有80萬大軍的左良玉都是當時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贏家。

可見,左良玉當時除了考慮打不過對手外,他也確確實實不想去救人,因此,當時和後人罵他也在情理之中,並無過錯!

只是,一代明王朝的皇帝老兒崇禎,心中肯定有千種悲哀、萬種憤懣,更與何人說?最後,之後用一條繩子,結果了自己尊貴而又悲哀的生命!令人哀嘆不已!





風土人情話魯山


崇禎皇帝是出了名的矜憫百姓,體恤蒼生,但同時也是一個剛愎自用,過河拆橋的人,自他繼位以來,死在他手上的文臣武將不計其數,他的喜怒無常,剛愎自用常常在朝為官的文武百官戰戰兢兢,惶恐不安的!深明於此的左玉良對崇禎皇帝的性格脾氣,怕過河拆橋,所以擁兵自重盤踞地方對他而言反而是上上之選,一旦猛虎下山,龍困淺灘,那無疑就是自去爪牙,任其宰割,屆時以崇禎的英睿果敢自然不會手下留情,所以說,愛自己甚過愛過天下的左良玉自然不會,自投羅網的去擒王!





LX天之藍


在明末時期,天下局勢動亂,全國各地紛紛爆發了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例如問你大家熟知的闖王李自成,四川的張獻忠,這都是當時大名鼎鼎的農民軍領袖,他們把明朝攪得是雞犬不寧,這也給了在白水黑土的女真以機會,他們趁機做大做強,想在亂局之中分得一杯羹。但當時明朝有不少軍隊,只是這些軍隊都尋求自保,不肯為朝廷出力。


左良玉便是這樣的人,他早先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後面又以平叛農民起義有功,在官場上是直步青雲,成為掌握重兵的一大勢力。左良玉擁有重兵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因為他掌握的兵越多,他就越不在乎朝廷的意見,把朝廷的命令都丟在一邊。像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發佈檄文要左良玉進入山中搜剿,左良玉沒有響應,而是縱兵在當地擄掠婦女。屯居舒城一個多月後,河南監軍的太監極力催促他,左良玉才向北去,可見左良玉只是個顧及自己利益而忽視國家大義的人。左良玉貽誤戰機的例子有很多,像在川陝一戰中,楊嗣昌命令左良玉堵截農民軍,左良玉袖手旁觀,楊嗣昌九檄左良玉,左良玉仍置之不理。由於左良玉觀戰不至,張獻忠從容出川攻打襄陽,農民軍大勝,楊嗣昌一氣之下湯水不進而亡。可見左良玉此人心中絲毫沒有國家大義,為的只是一己私利。

左良玉只顧自己的利益,導致明朝貽誤了不少戰機,而他註定結局也不會善終,他最終病死在九江。


歷史百家爭鳴


首先,筆者先來講講左良玉是個什麼樣的人。

左良玉的人生起點很低,比起世襲指揮使的吳三桂,他就是一個孤兒。“良玉少孤,育於叔父,其貴也,不知其母姓。”

天可憐見,十二三歲的窮小子左良玉為了生計,只能投軍,來到了當是猶如絞肉機一般存在的遼東戰場,作為一個沒有家的孩子,放在宗族社會的明代,可以說是社會最底層最微末的人,這種一無所有,一直影響了他的一生。

從《明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左良玉在遼東參加了大淩河之戰,之後又參加了松山、杏山一系列的戰爭,建下功勳,憑藉白身成為總兵官,而這一年,他三十二歲。

在沒有成為總兵,而只是軍官時,左良玉的日子仍然貧苦,有時要考偷獵打野食來吃,甚至暗中做響馬、剪徑的勾當。最後一次居然誤搶了軍用物資,罪該殺頭。但同夥丘磊很夠朋友,願獨擔罪名,左良玉倖免於死。死罪雖免,但官職不保。

而仗義的丘磊很幸運地沒有死,後來也積功做到了總兵官,卻在弘光時被東平伯劉澤清所殺,這件事情加重了左良玉與南京朝廷的矛盾,因為當時劉澤清跟馬士英,阮大鋮沆瀣一氣,救命恩人被殺,左良玉覺得未必不是在針對自己。

老左在丟官之後,託人找關係到了昌平,求到了“明末四公子”侯方域老爹侯恂門下,在侯恂的幫助下,他重返遼東戰場,這才一路升遷,做到了總兵。

老左從崇禎四年起任總兵官,作為高級將領東征西討,身經百戰,尤其是在對亂民流賊的剿殺方面,堪稱“政府軍”所仰仗之干城。但老左這個人的履歷有點奇怪,他是明末有名的將領,有常勝,卻也有常敗,有常大勝,卻復常大敗。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很好理解,這是一種政治投機,即所謂養寇自重,加強朝廷對自己的以來,好幾次這個人在河南山西剿賊的時候,都打出了十分窩囊的戰鬥,實際上是他自己耍奸使滑所致。

如此,在忽勝忽敗的起伏之中,左良玉長成了參天大樹,崇禎“專倚良玉辦賊”。而且老左這個人他的戰法也十分有特點,那就是遇張則勝,遇李則敗,簡直貫穿了他的一生,好幾次他都差點幹掉了張獻忠,但最後都放了人家一馬,而面對李自成的時候,被闖軍下下破了膽,軍隊被擊潰,人被包圍開封,後來還是靠決堤黃河才讓李自成退卻。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人。

那麼,左良玉究竟是終於朝廷,還是奉行“有奶便是娘”的實利主義?老左戰鬥的一生似乎存在這一的一個現象,那就是“緩則受吾節制”騙取朝廷軍餉,“急則擁兵自重”不惜譁變叛亂。

很多事例表明,部隊就如同他的私人武裝,朝廷能否用上,要看他樂意不與否。不聽調遣,對於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高興則來,不高興就置若罔聞,旨意、軍令均如廢紙。

張國維三檄不應,熊文燦在安慶“部檄以良玉軍隸焉,良玉輕文燦不為用”,楊嗣昌“九檄皆不至”,連他的恩主侯恂召之“以兵來會”,也“遷延不止”.......

如此左良玉,你還指望他救朝廷,那你腦子真的是壞掉了。

而且,左良玉的軍隊,還存在一個極大的問題,那就是所過之處,劫掠比流賊更甚,其軍紀之敗壞,怕是李自成、張獻忠都比不過。當然這與明末的財政危機有關,但也從側面說明,老左這個人實際上是沒有什麼家國情懷的,他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自己考慮,後來以“清君側”為名,在清軍南下之際,進攻南京弘光朝廷,也就不難理解了。


稚君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非常著名的將軍,同樣也是非常複雜的歷史人物。在《明史·左良玉傳》中記載他的事蹟就有七千多字,像孫承宗、盧承升等也不過只有六千多字。關於左良玉的記載,籍貫就有三處之多,分別是山東、山西、遼寧,真假難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年幼家貧,讀不起書,只能投軍。左良玉善左右射,又多智謀,得軍心,從普通士卒成長成統率幾十萬大軍的統帥,被譽為“百戰名將。”


崇禎帝登基之前,左良玉一直在軍隊混的不如意,儘管立下不少戰功,但是軍隊的腐敗和賞罰不明,讓他為此束縛。有一次他受命押送士卒棉衣,欠餉缺糧的寧遠士卒譁變,將左良玉押送物資搶劫,自己還差點被處死,最後還是丟官了事。所以等到左良玉被重新啟用後攻打農民軍時,多次不聽號令,他覺得能打就打,不能打誰說也不打。而且他還三番四次的放走張獻忠等人,只因張獻忠問他如果他們死了,朝廷將如何對他?!

左良玉之所以如此異類,應該有三點原因:1、左良玉沒有忠君報效之思想。他出身貧寒,不曾讀書,當兵又看透了朝廷之腐敗。當時首輔楊嗣昌想重用他許之平賊將軍印,後來看他“跋扈”,又許給了別人,等到他打敗張獻忠,楊嗣昌又要給他將軍印。左良玉直接怒了,覺得楊嗣昌用區區將軍印戲弄他。後來不聽號令,眼看楊嗣昌失去襄陽自殺身亡。2、左良玉的軍隊和農民軍沒多大區別,農民軍乾的事他也幾乎不落,擁軍自重,根本不怕朝廷彈劾。3、左良玉善用士卒,與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對軍隊的把控力非常強。綜上三點,崇禎對他是又恨又不能不用,打仗所向披靡,就是不聽號令。

到了崇禎十五年,他眼看明朝滅亡在即,便擁軍以觀天下之變。明朝滅亡後,他又被福王認命寧南侯,鎮守長江中游以御清軍,最後竟然為了躲避清軍兵鋒,以“清君側”的名義攻打南京,半道患病身亡。正是他的興兵內鬥,加速了弘光政權的滅亡。

參考:《左良玉:封建專制下罕見的變異將軍》《明末清初話短長之七 八十萬眾齊渡江——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的反叛》


幾葦渡當年


左良玉是靠與農民軍作戰起家的,一路升官發財,李自成禍亂華北危機京師,崇禎降旨左良玉北上剿匪,等左良玉將作戰計劃還沒到京師,就聽聞京師淪陷崇禎殉國,悲痛不已。趁機收復長江上游大片國土,實力太增,號稱八十萬大軍。


此時,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弘光帝登基,左良玉支持東林黨,馬士英打壓東林黨,逐漸矛盾加深,左良玉引兵東下攻打南京,南明內訌。

左良玉對大明是忠誠的,也是戰鬥在一線,鎮壓農民軍,沒來得及救崇禎他是傷心的,弘光小朝廷覆滅他是有責任的,都啥時候啦,怎麼能窩裡鬥呢?


小義老師扯歷史


這個問題是偽命題。正因為左良玉部隊從武昌沿江東下,是想避免和李自成部隊交戰…他打的旗號是清君側,南明馬世英為了堵截左良玉,抽空江淮防線,原來江北四鎮的防區千里空營,使得清軍乘機南下,直取南京,導致南明弘光小朝廷覆滅,左良玉是南明滅亡始作俑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