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作為千古一帝,為何不親自把雍正扶上位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局面發生?

張雲飛114264261


我認為再英明的君主,面對兒子,也束手無策。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都是如此。

一康熙作為清朝繼往開來的君主,他平定了戰亂,結束了明末以來的戰亂局面。穩定了疆域。雖然沒有什麼開創性的政策,但功勞確實不小,晚年出現奪嫡的局面,也許是年紀大了,都是兒子,想管已經力不從心了,壓制不住了。

二當初他將諸子放出來到中央各個部門做事,就應該想到這個局面。九子在做事的同時,逐漸掌握了部門權力,還網羅了大批官員,收為己用,都形成自己的勢力圈子。等到康熙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局面已經形成,改不了了。

三我自己覺得,他未嘗沒有放任諸子爭奪的意思。就像古代養蠱一樣,讓他們相互廝殺,留下的就是最強的!明朝朱元璋知道朱棣有野心,為什麼不防範,是不是也有這個意思在裡面呢!所以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雍正上臺執行的推丁入畝,火耗歸公極大的減輕了百姓的負擔,穩定了清朝統治!





郭來說歷史


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思維,皇帝晚年最好退位為太上皇,一方面退休了好好享享清福,另一方面也給兒子騰出位置,避免骨肉相殘。

但皇帝可不這樣想,皇帝是什麼?天下至尊!享受過國家大權掌握在手中、百官朝拜萬民臣服的滋味,怎麼甘心退居二線?

雖然是親兒子,江山總有一天要交到他們手中,但兒子是至尊和自己是至尊,這可是兩種不同的概念!扶上馬送一程這種想法皇帝不可能有。

所以邏輯正常的皇帝就沒有想當太上皇的,除非是現實所逼。

比如唐玄宗,安史之亂中逃到了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位稱帝,他就不得不成了太上皇;還有宋徽宗,金軍兵臨城下便趕緊禪位給太子,意圖甩鍋,但還是沒逃掉,父子倆人都被擄到了金國。

康熙既無兒子膽敢稱帝,也無外敵打到都城,他有什麼理由要退位?

況且他最初屬意的繼承人並不是雍正,而是太子胤礽。

按照他的設想,其他兒子都只是胤礽的磨刀石,用於磨鍊胤礽的意志,鍛鍊他的才能,使他成為更好的大清太子,進而成為合格的帝王。

但康熙沒想到的是,兒子們被他教養得太好了,都挺出色,大家誰也不想當磨刀石,看到機會悶頭就上!這幾兄弟本是狼,康熙卻錯把他們當成了哈士奇。

最失策的是,他寄以重望的胤礽不是真金,經不起火煉。被幾個兄弟連消帶打弄得失了方寸,康熙很失望。

九龍奪嫡是康熙最不想看到的情形,只是他已經無法控制局面,因而暴怒,對於冒出來的八阿哥半點不留顏面。對其他阿哥也沒手軟,蹦得越歡他的打壓也就越嚴,若是涉嫌謀害兄弟,那更是該罰就罰該圈就圈。

反而看似不爭的四阿哥胤禛入了他的眼,再一琢磨,這孩子不錯,對太子一直忠心耿耿,既沒有結黨營私,也沒盯著某個兄弟猛打不放,可見人品貴重。再看他辦的差事,也都一板一眼完成得很好。行吧,那就他了。

如此胤禛才成為了雍正,他不是最初就被康熙選中的,而是在重重考驗中脫穎而出的。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1722年),即康熙帝,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以說是千古一帝。康熙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成年後先後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可謂是功勞卓著。

正是因為康熙才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但是康熙在位期間,卻出現了令其最頭疼的九龍奪嫡,三十多個兒子中,有九個都覬覦皇位,想謀得太子之位,令康熙真是傷透了腦筋。


(康熙)

那麼,康熙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自己當幾年太上皇,避免九王奪嫡的現象的發生呢?這個提法肯定是參照乾隆退位,然後讓兒子嘉慶當了皇上,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

其實當年,乾隆退位時不想超過爺爺的在位時間61年。而我們都知道乾隆退位以後,雖然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政權還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即使老眼昏花,話語不清,還是不肯放權。此時的嘉慶皇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也就是說,乾隆也是貪戀皇權的。乾隆所謂的讓位,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形式吧。

康熙貪戀皇權


作為歷朝歷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更明白皇權的重要性。誰當皇上,皇權握在手裡誰就說了算。如果誰想挑戰皇上的權力,那麼誰就沒有好果子吃,即使他是太子,也不例外。

諭禮部曰:"帝王紹基垂統,長治久安,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之祥,慰臣民之望。朕荷天眷,誕生嫡子,已及二齡。茲者欽承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建儲大典,宜即舉行。今以嫡子胤礽為皇太子。爾部詳察應行典禮,選擇吉期具奏。"

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索尼的孫女)所生,但是其母在生下他兩個時辰後就去世了。由於同胞哥哥早夭,胤礽是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的。其中原因估計康熙心裡最清楚,一是皇后誕下嫡子有功,而隨之皇后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把胤礽立為太子一方面是給皇后的一個交代,二是對自己與皇后感情深厚。

康熙說"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

康熙雖然平時很忙,但堅持親自撫養和教育這個生而喪母的孩子。康熙曾對大家說,自己一天中有兩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一是問太皇太后安,另一件即是過問皇太子的學業情況。而胤礽聰慧而好學,文武兼備,康熙對他是更加寵愛,甚至是溺愛。康熙允許胤礽結交朝臣和外臣,目的就是鍛鍊他的能力,培養自忠於自己的一幫大臣。康熙還讓胤礽代為祭祀、監國等事物,得到了大家廣泛的讚譽。

(胤礽劇照)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康熙在縱容太子,同時也默許索額圖(太子的叔姥爺)所定規格幾乎與皇帝等同的皇太子儀仗、冠服。康熙還縱容太子揮霍浪費,如歷次外出巡遊,太子所用皆較皇帝上乘,命令當地官員搜刮民脂民膏。東宮內花銷亦高於皇帝。

如此,慣子如殺子,太子胤礽養成了脾氣暴躁,不可一世、蠻橫無理的性格,甚至還做出了任意鞭撻王公大臣,到處樹敵,蒐羅美女等事情。康熙都以為太子沒錯,錯在身邊人身上上,於是經常換太子身邊的侍從,他覺得自己的兒子是沒有缺點的,是別人在教唆太子做壞事。

長此以往,康熙訓斥太子,說他是"不法祖德,不遵朕訓"。康熙帝巡幸塞外時,胤禔等皇子打太子的小報告,說他的種種不良的表現。且太子對7歲弟弟得了重病之事,感覺無動於衷。

康熙說,"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實錄》)這意思非常明確,就是康熙覺得太子想來分他的皇權。特別是在返京途中,康熙帝發現皇太子在夜晚偷偷在他的帳篷外邊偷窺,覺得太子會“弒逆"。

從上述可以看出,康熙是多麼貪戀皇權,廢太子的真實原因就是太子覬覦皇位,有可能會篡權。所以,康熙能心甘情願地退居二線,當太上皇嗎?顯然不能。

(雍正劇照)

康熙為何不把雍正扶上位?那是因為在康熙心中,在九王奪嫡的過程中,他也不知道該到底讓哪一個兒子繼承大統。

太子第一次被廢,已經35歲,在太子位上做了33年。而此時,諸皇子的心一下子活了,都覺得自己有兩把刷子,可能會被康熙看中,明爭暗鬥,都想施展一下拳腳。

康熙帝深惡皇子結黨,內外勾結,上下串聯,蓄謀大位。他說:"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但是康熙看到那個亂騰勁,又覺得廢太子後給太子一個教訓,太子知錯就改就好了。在一年後,康熙四十八年,太子又被複立。但是三年之後,發生了太子再度被廢之事,原因與第一次太子被廢如出一轍,這次太子結交大臣,想靠對方的力量促使自己早點登上皇位。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自復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斷不可託付此人。朕已奏聞皇太后,著將胤礽拘執看守。"

之後,康熙的九個兒子都參與到了皇權的爭奪中,康熙一時焦頭爛額,看看哪個皇子都覺得不是那麼合適當太子,於是太子之位就一直空著。無形中,更縱容了兒子們的明爭暗鬥。或許直到生命垂垂老矣,康熙才選中了皇四子,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繼承自己的皇位。

那麼,如此說來,康熙不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是不願意放下手中的權力的。


歷史漫談君


首先,康熙是否真的認定雍正完全可以接班就是個問題;其次,康熙身體一直不錯,是突發疾病去世的,或許還想再觀察幾年;第三,皇權這種東西,一旦拿到就不會輕易放掉。皇權面前無父子,退位做太上皇的要麼是被局勢所迫,要麼就是厭倦政務了。康熙顯然沒到厭倦政務,這種情況下退位,大概只會導致父子反目吧。

第一,康熙是否完全認定雍正可以接班


我們知道,雍正繼位一直是歷史疑案。康熙究竟是不是讓雍正繼位,究竟有沒有留下明確的傳位旨意都是人們爭論不休的問題(別說什麼康熙遺詔,那是雍正繼位後才頒佈的,未必就是康熙的意思)。就算康熙確實是讓雍正接班,究竟是對他十分滿意呢?還是在所有兒子都不滿意的情況下無奈選擇了一個毛病稍微少一些的?抑或是在最後實在無法取捨只是憑直覺定了一個?因為康熙花了幾十年時間培養的繼承人一直都是太子胤礽,胤礽被廢后康熙肯定是很無奈的,重新選擇繼承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他可能真的沒有下定決心。

第二,康熙對自己的身體或許比較自信


史料記載,康熙身體一直不錯。甚至直到他去世前還在打獵,後來是突發疾病,一病不起,結果在不到半個月內就駕崩了。一個臨終前不久還在打獵的人,會想到自己馬上就要死了嗎?想不到。就算要退位,也要選擇正確時間點。萬一退位了再活了二三十年,你讓他多難過?

第三,皇權不會想輕易撒手


自古退位的皇帝,多是迫不得已,少有主動退位的。有的是發生宮廷政變,被自己兒子脅迫當了太上皇(比如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被迫退位)。有的是面臨戰爭,消災躲禍(如宋徽宗看到金人打來了推卸責任退位)。有的是兒子自行登基,自己不知道就當了太上皇(比如李隆基安史之亂中逃走避禍,結果兒子李亨被擁立為皇帝了)。最奇葩的像是乾隆,因為自己想著活不到這麼久,就立誓在位不超過康熙的六十一年,只做六十年皇帝,結果活的太長,君無戲言下不來臺只好退位。確實有一些真的是主動退位的,但他們大多是厭倦政務,所以撒手不管,把爛攤子扔給兒子。

康熙至少還是能穩穩掌握朝政的,所以不存在被兒子逼迫退位,題主又說讓他幫著雍正穩定政局,所以也不能是厭倦政務的情況。這種情況下,退位了就很尷尬,太上皇和皇帝的職權怎麼分呢?


如果康熙完全不放權,像後來乾隆傳位嘉慶一樣,那就起不到作用。因為太上皇不放權,這樣的皇帝等於是個太子,既然太子胤礽可以被廢,為什麼新君就不能被廢?其他兄弟照樣可以躍躍欲試。如果康熙徹底放權,那雍正沒有約束了,他的政策讓康熙不滿的話他怎麼辦?看在眼裡多難受?自己做了這麼多年皇帝,突然要看別人眼色了,你能忍?

如果部分放權,那就是最可怕的結果,因為會造成“兩個太陽”。朝中大臣會形成“太上皇黨”和“皇帝黨”,最後很容易父子反目。


我們來舉兩個反面典型。一個是戰國時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雍,就是提前退位了,自稱主父,把王位給了小兒子,結果後來又覺得虧待大兒子,給大兒子更多權力,結果兩個兒子勢同水火,趙武靈王最後支持大兒子搞政變,被小兒子打敗了,一代英主就被自己兒子囚禁在沙丘宮活活餓死。人間悲劇啊。

還有唐睿宗李旦,把皇位讓給兒子李隆基,但還掌握最高權力。結果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勢不兩立。最後太平公主要發動政變殺李隆基,李隆基先下手為強剷除了太平公主。李旦看著妹妹被兒子殺掉無能為力。康熙想學他麼?


伊耆角木


想起太上皇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要講一講趙武靈王的故事,估計只要是聽過趙武靈王故事的皇帝,沒有一個願意當太上皇的。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雄才大略的君主,趙武靈王絕對算是一個,梁啟超曾經評價趙武靈王是黃帝之後的第一偉人,完全是可以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相提並論的一個人。

為什麼對趙武靈王的評價會如此之高呢?就是因為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改革,使得戰國時期的趙國從弱國一下子變成可以和秦國比肩的二號強國,並且對此擊敗北方的匈奴,是當時戰國七雄中最有才能的君主之一。

當時趙武靈王基於戰國時期複雜政治、軍事、外交形勢,採取了壯年退位,自己負責趙國對外的軍事外交,而讓自己的兒子趙何負責國內的政治,這種二元政治開創了我國古代君主專制發展趨勢的一個另類案例,也就是最早形勢的太上皇。

計劃聽起來很完美,在此期間趙何將國內政治整理的很好,而趙武靈王也攻滅了中山國,取得趙國建國以來最大的軍事成就,趙國也一下子發展到了巔峰時期。

都說術業有專攻,專業一點確實更精通。

如果後面不是趙何活活餓死了趙武靈王,估計他們倆個人的政治合作還會被傳為千古佳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因為趙武靈王后來後悔了,不希望趙何擔任趙王,而是希望自己的大兒子趙章來繼承自己的王位。

誰都有後悔的時候嘛!問題的關鍵,趙何已經是趙王,你再想廢立就由不得你了。結果在沙丘平臺,被趙何活活餓死,斷糧斷水三個月後才去給他收屍,一代君主雄才大略如趙武靈王者,歷史上還是有幾個的,但是死相像他這麼難看的,也當真是沒有別人了。

無論是哪一個皇帝,都不會願意當太上皇的,比如李淵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逼迫他當太上皇的,唐玄宗是馬嵬坡兵變後,被唐肅宗遙尊為太上皇的。

最有意思的太上皇應該是北宋末年的宋徽宗,害怕金兵打來自己逃不了,就把皇位傳給了宋徽宗,以方便自己的跑路,結果宋欽宗掌權後,又把宋徽宗從南方給迎了回來,靖康之變的時候還是被金兵給一鍋端了。

在有了如此多的經驗教訓後,清朝的唯一的太上皇,應該就是康熙的孫子乾隆了,大家都知道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中殺出,被康熙立為皇帝,就是因為康熙喜歡乾隆,想要把皇位傳給乾隆。

乾隆繼位的時候自然十分感激康熙,因此在25歲即位的時候就對天發誓說,我皇爺爺在位六十一年,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在位超過六十年的,以表示對康熙的尊重,其實誰25歲的時候能夠自信自己能活到85歲,乾隆這麼說無非是像我對讀者的承諾一樣,要是有一天我成為唐家三少一樣的作者,我給大家發一千萬的紅包。

結果乾隆真的活到了85歲,因此傳位給了嘉慶,自己當了三年太上皇,但是乾隆不同於以往的那些悲慘的太上皇,乾隆是把所有的軍國大權牢牢把持在手裡,可以說是讓位不讓權。

康熙作為千古一帝,自然不會走以前那些悲慘太上皇的路,自己當個太上皇,然後給自己找不必要的麻煩。

另一方面,康熙的兒子太多,也出現了選擇困難症,就康熙的兒子來說,能夠符合君王標準的,三五個皇子是不在話下的,無論是太子,老三,老四,老八,老十四都是很有能力的。

前期康熙一直想要立太子胤礽為皇儲,精心培養三十年,應該是清朝將近三百年唯一一個太子,結果遭到群起而攻之。康熙也是心灰意冷了,最終採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應該算是封建皇位繼承方式的一種進步。

康熙大概也是在最後一刻才下定決心要立雍正為皇帝的,畢竟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好幾個皇子還是有機會跟雍正叫板的,以致有說法稱雍正是改了詔書,搶了老十四的皇位,直到這幾年歷史專家把康熙的遺書拿出來,這種說法才逐漸煙消雲散。

從雍正對康熙的感激程度來看,對這個皇位的得來也是有一點意外的,正因為如此,雍正在針對康熙廟號的評定上,力排眾議,堅持要上祖號,使得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入關後第二位皇帝,依然廟號可以為祖,並且還是聖祖。

雍正的意思是:“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有意思的是,乾隆以十全老人自詡,如果死後能整一個祖號,那自然是十分完全的,乾隆死後嘉慶和大臣商議“繼統緒則為守成,論功業則兼開創”想要給乾隆立祖號,結果以“萬年之後,當以稱宗為是”。

其實根本就是嘉慶對於乾隆當太上皇的行為深惡痛絕,嘉慶要是像雍正一樣,我就要給我爹立個祖號,你們這幫臣子敢攔著,實際上還是父子感情淺,在乾隆死後15天之內,嘉慶就把乾隆在太上皇期間建立的以和珅為首的政治集團給清算了,讓你丫當太上皇,讓位不讓權。


史論縱橫


康熙的是一個很有掌控慾望的人,這一點可能有一些出乎大家意料,在大家的心裡面康熙是一個賢明的皇帝,這種人心寬體胖,肯定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並且願意和別人分享自己治國的心得。

可事實上康熙是一個很自私的人,當然這個自私得打一個引號,康熙的自私只是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比較一個重要的一點便是在權力的慾望上。

我仔細想想哦,不愛這件事情,其實鰲拜再怎麼翻天覆地的折騰,他打心眼兒裡就是為了維護努爾哈赤血脈的一員戰將,不出多爾袞想要鬧事情,結果鰲拜第一個站出來反抗多爾袞,最後被多爾袞連降幾級,差一點點被踢出朝局,所以從這一點上來看鰲拜對於皇帝是十分鐘新的,而他在康熙前期所做出那些事情,其實更多的就是想壓制其他的大展,並沒有對康熙做出什麼大不敬,可是年幼的康熙仍然因此做掉了鰲拜。

所以康熙這個皇帝是一個很有掌控慾望的人,他希望把權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裡面,在康熙晚年的時候,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中國,並且向康熙介紹西方的科學天文學,根據傳教士的描述說康熙這個人特別喜歡研究這些東西,並且對於這些學科表現出了自己的見解,但是,沒錯,就是有一個,但是康熙他希望把這些東西都讓自己一個人去解讀,這一任何人去接觸科學或者天文學都被康熙痛斥或者直接除以罪行。

最後讓這個西方的傳教士不解的便是整個紫禁城只有一個人懂得科學和天文學,那就是已經老邁的康熙,至於其他人對於科學的理解和概念,則是康熙所一直宣揚的科學是奇技贏巧這種事情。

其實康熙也十分明白科學和天文學的正確性,從他積極地研究科學和天文學這一點上來講就已經證明了這件事情,與此同時,他又向別人宣揚說科學是奇技淫巧,又證明康熙這個人其實是一個私心特別重的人,(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他希望牢牢的把一切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是把這些東西交給其他人。

你讓他把自己皇帝的位子交給其他人,然後自己去當太上皇,我告訴你,他根本就不可能這麼做,年少輕狂的時候,面對鰲拜的咄咄逼人,她依舊選擇把鰲拜給抓住,然後廢了鰲拜的權力,自己在皇帝的這個位子上,坐在後來面對吳三桂的咄咄逼人的時候,他又把吳三桂的三番給頂了下去,並且抓住了吳三桂的兒子,絕了吳三桂的墳,所以康熙是骨子裡就是一個不打算認輸的人,即便你告訴他說你還只剩下幾年的壽命,或者你手底下的兒子以後會在你死的時候鬧騰,康熙也不會承認,是因為自己才導致自己的孩子爭奪皇位,而且他也不想把自己手中的權力交出。

況且我們可以去看一下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雖然嘉慶當了皇帝,但是時尚真正的權力仍然握在乾隆的手裡面,否則按照家庭的脾氣,如果乾隆真的把權力交給了嘉慶,嘉慶立刻就把和珅給辦了,但是我可以看到的就是和珅在乾隆當太上皇的時候活得好好的,而且一直手握大權,一直到乾隆死了之後才被嘉慶給處理了。

由此可見,當太上皇不是一件好事兒,哪怕你們父子之間可以說做到親密無間,但事實上人心隔肚皮呀,在權力的面前任何東西都會被腐蝕掉,你的保證,你的兒子不會因為權力最後跟你反目成仇嗎?不可能的事情,康熙也打不了這樣的包票,所以,康熙絕對不會這麼做。


漩渦鳴人yy


人活著呢,權沒了!

趙本山和小瀋陽在春晚《不差錢》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小瀋陽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麼嗎

趙本山:恩?

小瀋陽:人死了,錢沒花了!

趙本山:人這一生最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是什麼嗎?

小瀋陽:啥啊?

趙本山:人活著呢,錢沒了!

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僅僅是金錢,還有和金錢相似的權利,套用趙本山的那句話就是:

“人活著呢,權沒了!”

在我們身邊,很容易看到離退休老幹部的失落感,在位的時候門庭若市,逢年過節更是人滿為患,但一旦退休不在其位以後,應了那句人走茶涼,門庭冷落的那叫一個悽慘,此時此刻,老幹部沒有心理落差那是不可能的,畢竟大家都是凡人。

權利是最難戒掉的毒品

這種心境套用在康熙身上同樣適用,皇帝乃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的權利往往會讓人慾罷不能,就如一劑成癮最大的毒品,一旦嘗過其味道,就終身戒不掉。縱觀康熙一生,其對權力就有著比一般皇帝更為強大的執著,因為在其童年與青年階段,皇帝的權利一直被當時的權臣們把持,以至於長大後,康熙用擒鰲拜來震懾群臣,樹立威信。

後來的很多資料都證明,鰲拜其實沒有謀反的心思,人家就是貪了些錢,圈了點地,對於地位如鰲拜那樣的人物,這其實都不算事兒。擒鰲拜所列的罪狀無疑都是藉口而已,殺雞儆猴就要挑最兇猛的那隻雞,很不湊巧鰲拜很符合這個條件。或許是心存愧疚,後來康熙又把鰲拜免去了死刑,改為圈禁。

這麼不容易得到手的權利,康熙又怎能拱手於人,即使這個人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行!玄武門……李淵……的慘痛教訓,可是活生生的例子,歷朝歷代沒人能夠逃出這個魔咒!

所以兩害相權取其輕,九子奪嫡固然會讓兄弟相殘,但總比當一個有名無實的太上皇好得多。

編輯


船伕聊名著


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時候,他的子女之中,發生了慘烈的“九子奪嫡”爭鬥,這讓康熙皇帝心力憔悴。康熙皇帝去世前。都一直沒有確定他的繼承人人選。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發出詔書,立雍正為皇帝(而且這個詔書,後世很多學者還認為,很可能是偽造的)。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的這個做法,也造成了雍正繼位以後,很不服眾。以至於康熙皇帝的兒子們大都反對雍正,甚至連雍正自己的兒子弘時也反對他爹,為老八胤禩打抱不平,對他爹說三道四。這讓雍正的執政,顯得荊棘密佈。

為了確保皇位的威嚴,雍正不得不對他的兄弟們進行殘酷打擊。連他自己的兒子弘時,他也把他驅逐出去,讓他兒子鬱悶而終。

任何一個皇帝肯定都不願意看到兒子們兄弟相殘的情況。康熙皇帝是聰明人,他應該料到,他沒有及早傳位,肯定會在兒子之中造成這種悲劇。

要想避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康熙皇帝在他幹不動的時候,提前退休。先讓雍正(也可以是其他皇子)上臺,把兒子扶一程,給兒子樹立一些威信。如果是這樣的話,雍正(或者是其他兒子)的皇位就不會受到兄弟們的挑戰,國家政權也非常穩定了。

後來的乾隆皇帝,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乾隆在他幹滿60年的時候,就提前退位,把嘉慶扶上馬,送了他一程。這樣,嘉慶在當皇帝以後,就沒有遇到任何兄弟不服他的情況。

那麼,康熙皇帝當初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胤礽畫像)

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得看看,“九子奪嫡”這件事是怎麼發生的?

“九子奪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康熙對他在很早的時候,立下的太子胤礽不滿,把胤礽給廢了。因為廢了太子,就沒太子了,因此,他的兒子們才會爭奪太子。

那麼,康熙為什麼對他的太子胤礽不滿意呢?《清史稿》上說到了很多胤礽的不是,比如胤礽性格乖張,胤礽經常無緣無故打他周邊的人,胤礽對兄弟們態度惡劣,把他們呼來喝去等等。後來,又說康熙帶著胤礽外出的時候,胤礽半夜三更在康熙帳外往裡窺視,似乎想對康熙不利。

《清史稿》說了很多這樣的事例,這些事例歸納起來,其實就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也就是胤礽試圖奪取他父親康熙的皇位,提早把他父親康熙逼下臺,他好自己當皇帝。

其實,這裡有一個讓我們很不理解的問題,胤礽已經是太子了,只要康熙去世,他就是皇帝。也就是說,皇帝遲早是他的。既然皇帝遲早是他的,他用得著用武力奪位嗎?

(雍正畫像)

歷史上太子逼皇帝退位,自己提前當皇帝的情況,其實是很少的。有人可能會說,;李世民不是逼李淵退位了嗎?不錯,李世民是逼李淵退位了,但那是因為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在相互殘殺後,李世民已經到了一種騎虎難下的地步。如果他不逼李淵退位,那麼他肯定就會受到清算。要麼是李淵清算他,要麼是李建成的黨羽們清算他。總之,此後他都將不得安寧。為了活命,李世民不得不做出逼迫父親退位的舉動。

但是胤礽並沒有李世民這種騎虎難下的局面。所以,胤礽其實是不需要奪位的。《清史稿》上的解釋說,胤礽是覺得他當太子的時間太長了,都當40年了,康熙還堅挺地活著,這讓胤礽覺得自己沒有希望了。為了過一把皇帝癮,所以他才鋌而走險。

但是事實上,所謂胤礽奪位的說法,其實是非常荒唐的。我們知道,奪位是一件大事,必須是一個有步驟有組織的行動,而且還必須有軍隊強力支持。但是胤礽什麼也沒做,他不過就是在康熙的帳外往裡面看了看罷了。這也算奪位嗎?

而且,胤礽之所以晚上的時候,在康熙的帳外往裡看。原因是因為白天的時候,康熙才批評了他。我認為,他當時其實是想進去,給康熙解釋一下。但是最終他又沒有這個膽量,在那裡猶豫不決。

由此可見,胤礽奪位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胤礽並沒有奪位,但康熙就已經對他不滿,想把他拿下來。這說明什麼?說明康熙對皇位實在太留戀了。他甚至容不得他的兒子們在心裡想一想。

既然康熙對皇位如此留戀,他又怎麼會提早禪位給雍正呢?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答。

若非無奈之極,誰肯為難兒子?親生的啊!

康熙征戰到四五十歲,一生戎馬,對骨肉親情,自然格外珍視。

自己親自養大的太子,忤逆不孝。

歷史記載:太子從帳篷縫隙(一說割開縫)窺探康熙。

好像也有康熙迴鑾,太子設埋伏,只是暴露了沒得逞。

康熙廢太子,傷心慟哭。

加上圈禁大阿哥十三阿哥,夠傷心了。

而“扶保”胤禛登基,無疑是老早樹起一塊靶子,讓八爺黨攻擊。

不立太子。八爺黨看起來同心協力,實際上十四爺另有小算盤。他們不很留心老四,內部互相提防。有縫隙,就容易各個擊破。

做太上皇,自然享有極高威望。

雍正登基,八王他們明裡暗裡,故意搗亂。十四阿哥甚至故意激雍正殺他。

雍正登基後,採取措施:讓九爺去西北軍營,讓十爺去張家口,十四去“守陵讀書”。如康熙在世,就不見得會實行。

十四爺會跟八爺抱團,求得康熙憐憫,給雍正找事。

遣散八爺家奴,徹底摧毀八爺黨,就別指望了。

可憐父母心!


莘縣村民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千古一帝?俺瞅著咋就這麼扎眼呢?您要是把這帽子扣在祖龍——秦始皇的頭上,俺不反對,俺還得給你呱唧呱唧。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書同文車同軌,還有那著名的秦直道等等,那豐功偉績海了去了,最最重要的是,打他這開始,他就給後來的皇帝訂了一個基本的調調,皇帝這職業他乾的事就是統一大華夏,如果沒這意識,那熱鬧那逗樂去,這崗位壓根就不適合你,送你一個字——滾。就這事都錘到了咱大華夏子孫的基因裡邊去了,就一個字——牛!

如果您把這帽子扣在咱漢武帝的腦袋上,咱也沒說的。畢竟人家把自己個的王朝變成了咱大華夏共有的一個姓氏——漢。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大華夏基因裡的熱血重來都沒有涼過。

他的後代更是喊出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以騎兵對騎兵,以勇氣對勇氣,以鮮血對鮮血和所謂的匈奴人在廣遨的大草原上,來了一場洗刷恥辱的殺戮。狹路相逢勇者勝!匈奴單于被一刀斬於馬下,割下首級。就這導致遙遠的西方,那龐大的古羅馬帝國直接完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怕不怕!

您把這四個字貼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頭上,俺也沒啥話可說,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一把大刀,這就是咱大華夏最強大的萬里長城,被人尊稱為天可汗,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擱到現在大鼻子老外還叫咱唐人。

大明的老朱,朱元璋一傢伙把個龐大的,牛哄哄都頂到了德國多瑙河畔的大元朝一傢伙就給掀翻了,這也靠譜,但也只能粘個邊。

可回頭您要說這康熙是千古一帝,這俺就不樂意了。您要說康熙是個聰明的皇帝,俺沒得說。但扣這麼大一頂帽子,這忒大了,戴不了。

咱大華夏和世界開始脫節,就是打他這裡開始的,滿清晚期,咱被列強騎頭上,掐脖子的打,您以為沒他什麼事?拉倒吧!

滿清小三百年的統治,您就問問他們那天消停過?天天的有人造反,您就說吧,如果生活好了,誰家沒事,天天的扛槍拉炮的和你對著幹,這不有病嗎?所以他離這四個字,那是差老大一截的存在。

好了,咱把這錯誤糾正完畢,接著說這太上皇的事。

其實這事也簡單,一句話也能說明白,康熙人家退休都捨不得,還整啥退位?這不逗人玩呢嗎?

當然這話整的有點片面,但也是個主因。那麼接下來,咱就把這事細細的說道說道。

這老話說的好,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他壓根就不是個好士兵。回頭您瞅瞅康熙屁股下面的那是啥?那是皇帝的寶座,遠遠的瞅上一眼都感覺是個香噴噴的物件,是個人他都想摸摸。

咱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您要是擱故宮那整一張山寨版的龍椅,擱上頭坐一秒,一百大元,最高限時只能整十秒鐘。就俺感覺,這得排隊去坐,不整個小半天的時間,您都排不上號,都想粘粘龍氣,給自己個填填氣運!

所以您就更加別說這實際掌權的龍椅了,到死都不會撒手,這是常理。

再有這歷史上,當了太上皇的人,他沒幾個好下場的。咱說個最慘的,趙武靈王聽說過吧?這也是一代英主,可好死不死的那王位就不想坐了,給了自己個的小小子。

自己個擼了個太上皇的帽子擱沙丘那地養老去了,得咧,這最後的結果就是被他這小小子活活的餓死在了沙丘,您就說吧,這弄的,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這一傢伙就成了後來人的活教材,這皇權就得掌握到自己個手裡,不然就是這趙武靈王的下場。

咱回頭說說,康熙那些個大小子,他這說是九子奪嫡,其實整到最後,就三個兒子在掙搶,頭一個雍正,第二個老八,第三個老十四。

咋說呢?康熙這人把能當皇帝的人,一傢伙就自己個全生了,沒有給後來的滿清留幾個像模像樣的。

您就瞅瞅這幫人,那個是好相與的?康熙那也是個權力慾望極強的人,要不然也不會十四歲的時候就把鰲拜給弄到大牢裡吃牢飯去。

您就說這幫兒子,那個不是對權利貪婪到了極點的人。康熙整個太上皇,他這些個兒子會和他分享權利嗎?

拉倒吧!整不好最終的結果,兒子和他這個當爹的鬧掰了。不然太子也不會有兩度被廢的事整出來。

如果康熙有當太上皇的想法,那太子也不會憋三十多年,當那委屈的太子。最後太子惹急眼了,就想著康熙早點死,最後一傢伙就整出了事,被康熙懷疑要弄死自己個。

所以啊,康熙如果當太上皇,他的第一個想法,後來的皇帝會不會一傢伙弄死自己。誰沒事會把自己個往死衚衕裡憋,是不是這個理!

所以就題主這事,根本就不會發生,相當皇帝,就一定得等到康熙死了才成。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