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人生》,看生活如何变成名著


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人生》,看生活如何变成名著

前言:“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在有关文艺创作的问题上,以上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是明显带有自己的个人经历色彩的,比如众多周知的乔伊斯和他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再比如路遥和他的《人生》。今天,我们就对比两部个人自传性较强的小说,来看看作家是如何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不朽名著的。

1.选取自己独特经历的生活片段做作品根基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乔伊斯在二十世纪初创作的一部名著。之所以叫它名著,是因为这部作品虽然被称为乔伊斯的自传作品,但是在二十世纪英文小说100强里高居第三,仅次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尤利西斯》。作品的主要内容很简单,讲的就是男主角斯蒂芬的成长经历。这个成长不仅包含了年龄的自然生长,更重要的是精神成长。斯蒂芬从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迷失到找到自我之路,慰藉了后世很多迷失的青少年。

如果是熟悉乔伊斯的朋友都知道,《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就是乔伊斯前半生生活的真实写照。乔伊斯于1882年的2月2日出生在爱尔兰的都柏林,少年时候上的是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在学校上学期间他同时受到了文艺复兴和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洗礼。中学毕业后他就对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不仅如此,他还觉得爱尔兰人那种宗教式的民族独立运动方式与他理想中的不同,于是他毅然地走上了一条用艺术实现自我的道路,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头。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斯蒂芬的出生背景、教会学校及他的成长迷茫,就是乔伊斯的现实迷茫,最后斯蒂芬也是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我,这与乔伊斯的生活情节也是完全符合的。

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人生》,看生活如何变成名著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路遥的《人生》。在《人生》这部作品里的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毕业之后就回到自己的老家做起了小学教师,就他自己而言,他是十分喜欢这份职业的。但由于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的儿子的到来,他被顶替了,然后不得不回到农村务农。这时候遇到了天真美好的巧珍,巧珍慰藉了他那颗饱受沧桑又寂寞的心。遇到巧珍不久后他又遇到了黄亚萍,由于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他抛弃巧珍和黄亚萍在一起了。但最后还是由于他走关系谋职业被告发,他又回到了农村。

《人生》的地方背景在陕西陕北山区,路遥也是出生在那里。高加林在小学教过书,也在农村务过农,年轻时候,路遥同样务过农和在小学教过书。《人生》是路遥早期作品,也是成名之作,他最初在选择创作的时候,同大多数作家一样,都是取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写的都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所思所想。

2.用自己擅长的艺术手法进行变形

自己的生活阅历想要变成一部作品,那就不能只是单纯地用写日记或者是记流水账那样的方式表达,要采用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进行生活材料的变形,才能成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

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乔伊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主要采用了以下艺术表现手法:

a.语言活用

b.意识流

c.比喻

当我们通读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时候,发现这部作品的结构还是有迹可循的,按照的是成长历程的时间发展顺序来写的。乔伊斯的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有两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把意识流和神话比喻运用得炉火纯青。所以,虽然这部作品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将生活材料重组的,其中在内容表达上镶嵌的神话故事和喃喃自语所造成的跳跃也造成了阅读的极大难度。而这,就是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之一。除此之外就是作者在语言表达上,幼年时候、少年时候、青年时候各有不同,循序年龄的成长逻辑。

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人生》,看生活如何变成名著

路遥与乔伊斯完全不同,他在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的时候,虽然也是大部分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片段,但是他不光只是写自己的生活片段,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具有情节性,他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和其他人的生活片段。在《人生》这部作品里,路遥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显示出了明显的传统美学性。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传统小说创作美学是离不开人物塑造、背景烘托、故事情节这三要素的。换句话说就是无论作者是在自己的生活材料还是他人的生活材料中取材,只要运用以上三要素进行艺术创作,都是能写成小说雏形的,至于能不能成小说,甚至是名著,那就要看作者的艺术表达功力了。

路遥的传统艺术表现能力无疑是万里挑一的。他运用传统的艺术表达手法,把故事的背景定在了陕西陕北山区,通过一系列传统的人物塑造手法,比如剧情发展,将高加林等人塑造得栩栩如生。

无论是乔伊斯还是路遥,尽管他们在艺术表达上的天赋有很大不同(这从两人的艺术创作手法上的不同可以看出),但是他们都是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在进行艺术创作。而通过解构他们的艺术创作历程,也看到了生活材料向艺术作品过渡的细节。

3.变形出来的作品要具有共情性和深刻性

上面我们对《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人生》做出了解剖和分析,尽管乔伊斯和路遥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遵循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但是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艺术品从众多的艺术品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二十世纪的名著之一?其实,一部作品如果要想成功,除了选材要真实可感,艺术创作手法要高超之外,自己所创作出来的作品还要具有社会范围内的共情性和深刻性。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创作于二十世纪的初期,乔伊斯本人是爱尔兰的一位作家。那时候爱尔兰作为一个被殖民国家深受殖民者的压迫,全国都笼罩在民族解放的热潮中,但是他们把独立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信仰上,这是乔伊斯所不赞同的。所以,他以自身的时代成长经历和感悟为圆心,想要邂逅更多和自己一样不相信上帝的人,以此来重塑爱尔兰人的精神和品格。而这部作品也正是由于作者乔伊斯本人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成为了自传体小说中的不朽名著。

从《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人生》,看生活如何变成名著

在《人生》这部作品里也是一样的。路遥节选自己人生的某个片段来进行艺术创作,其实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面貌的一个拷问。在我看来,路遥的《人生》算得上是探索现代城市精神文明的先锋之作。高加林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他受到了城市文明的诱惑,他对这种诱惑的接受是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是非观来品头论足的。巧珍代表的是乡村的淳朴美好,但是这么美好她是落后和闭塞的,黄亚萍代表的是城市的靓丽,她虽然华丽知性,但是也有其虚伪和冷漠的一面。

作者路遥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创造出了高加林这样一个对城市文明极度渴望的乡下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他的精神挣扎和命运起伏,其实表现的是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农村人民在面对初代城镇化建设所展现出的集体精神状态,而高加林、巧珍、黄亚萍这些人物形象,也寄托了路遥本人对城市文明的到来或许会消解传统人性美好的忧患意识。

在上面,我们对生活怎么变成名著这一问题做出了解答。其实不光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人生》,我们对比起其他名著,其实大多数也都具有以上特征。所以,后世的创作者想要在文艺创作上有所野心,首先还是得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处入手,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到其他人写农村生活写成功了,“身处城市”的自己也去写农村。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中求索,逐步找到自己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然后把社会情思浓缩进自己的表达中,假以时日,自己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自己只是喜欢读文艺作品,没有创作的野心。其实,很多名家在谈到读书这个问题时,都说解构一部作品是阅读的最好方式。解构的意思在这里就是在读一部作品时,要去了解作者的作品是按照什么思路创作出来的。去了解作者的经历原型,查阅这部作品的创作时代,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如此才能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这,也才算是真正的有效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