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孩子,

天生勤思好學,

只是,

因為我們不當干預,

所以耽誤了孩子。


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你知道嗎——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成年人的不當干預損害的不僅僅是孩子游戲本身,還會傷害孩子的大腦。

認知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關孩子認知行為的觀測實驗。他們將參與實驗的孩子分為兩組,發給這兩組孩子相同的玩具,不同的是告訴第一組這個玩具只有一個作用,對另外一組則什麼也沒有說。

在孩子們拿著玩具玩了一會之後,觀測者結束這個實驗,讓他們在一定時間之內再玩堆積木遊戲,並觀察他們堆積木的行為。

後來,觀測者發現那些曾經自由使用過玩具的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即使反覆失敗也能不厭其煩地繼續堅持,堆出的形態各異,而且還給它們起了很多有趣的名字。

相比之下,另外一組的孩子則在規定時間內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忍耐力都不如前者,思緒僵化停滯,選擇而放棄的孩子更多。


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這個實驗模擬的就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隨時都會發生的小事,卻輕而易舉地揭示了“干預”對孩子思維成長的重要性。

假設這種“干預”是長期的,結果可想而知。

比如,你和孩子一起玩玩具,你總是對這個是什麼、可以幹什麼、怎麼玩指手畫腳,當時你可能並不會意識到這種做法恰恰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久而久之孩子在認知、思考、行動上就會產生“依賴”,遇到挑戰和困難就會失去耐心和毅力。


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萬事始於細,教育和孩子的成長同樣也無法例外。

孩子未來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就是生活中那些瑣碎的教育細節積累集聚的結果

上面這個實驗所揭示的恰恰是這一看似“瑣碎的教育細節”對孩子成長產生的潤物無聲的巨大力量。

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問題,很可能就會日復一日地重複錯誤。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這樣的小事何足掛齒,但對孩子來說,這樣的舉動恰恰在無意間塑造著孩子的思維模式,以至於孩子只能順著你的“軌跡”往下走,結果就是你把遊戲變成了“縱心術”。


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孩子是藉助遊戲來感知、認識、想象、思考、理解、判斷、調整和表徵對這個世界和自己的認識的,這是“自主”的本質。父母的不當干預從本質上講就是對自主思維的破壞,是對孩子大腦自我建構的破壞

孩子再遇到問題時,更習慣於“走老路”

教育本身是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秘密,或是一勞永逸的技巧的,有的就是對教育細節的不斷調整和修正。

所以,成年人如果要“干預”孩子的遊戲,就必須遵循以下原則,讓“干預”符合孩子正常的需求——

遊戲是孩子自發或主動參與的;

遊戲就是遊戲,帶給孩子快樂體驗;

成年人在孩子需要幫助時提供引導啟發式支持,而非直接指揮和代勞等;

不對遊戲能力作出負面評價。


如果你想傷害孩子大腦,就用這種方式參與孩子游戲

對孩子來說,孩子越小越需要遊戲,遊戲就是他們學和習的過程

正是因為“遊戲”即“學習”,所以遊戲過程就是孩子自主完成“學業”的過程,非常值得父母重視。

儘管科學還無法完全弄清楚孩子們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通過遊戲學習,以及如何通過遊戲學習並塑造大腦,但是父母參與或干預孩子游戲的方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毋庸置疑且深遠的。

只不過,父母將採取何種方式參與或干預遊戲,就取決於父母的認知能力。

而且,這種深刻持久的影響不僅僅只限於參與和干預孩子的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