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文学——西坝素描(3)

从三江桥下沿西坝路往南,向庙咀方向走去,你会看到一家连着一家的小酒馆,家家招牌上不离“鱼”字。这里专供各种长江鱼,其中最富盛名的,便是价格不菲的“长江肥鱼”。长江肥鱼又名鮰鱼、江团、白吉,长江水产三大珍品之一,学名长吻鮰,产于长江中上游,以宜昌虎牙滩至西陵峡口出产为正宗。因其体态美艳,肉质鲜嫩,色香味具佳,被“吃货”们奉为“舌尖上的宜昌”。有个叫苏东坡的北宋文学家曾写诗赞曰:“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寄语天公与河伯,何妨乞与水精鳞。”精明的西坝人极善于因地制宜,小酒馆依三江航道护坡而建,结构形似土家吊脚楼。入夜,脚下江水灵动,抬头星空高远,彼岸高楼入云,“中国烟草”硕大的LED招牌气冲斗牛,慷慨地将辉煌洒向人间。“三峡8号”观景游轮驶过,犁碎千顷波涛,一江璀璨激动不已。观长江夜景,品长江肥鱼,是为本土小资一大炫酷。


非虚构文学——西坝素描(3)

在市中心你大致不会迷路。因为有路牌,有的士,有BRT,实在不行你还可以问警察叔叔。但在下西坝,怕是连GPS也会胡说八道。古旧的“湖南会馆”,“伏波宫”,被“康家巷”和“皂角树巷”夹出来的“甲街”,巷子套巷子,连在一起根本就是座迷宫。逝水流年,时光老人打此路过,一时兴起,将祖母绿,象牙白,曙光红,顽童般肆意涂抹。巷子里的青砖墙、红砖墙上,斑斓,绚丽,粗糙,细腻,仿佛一幅幅色彩凝重、质感强烈的古典油画。你需要花大力气,也未必能解读的时代变迁,陈年旧事,小巷密码,全标注在上面。甲街的绝大部分被葛洲坝工程占用后,迅速出现的皮带机、廊道、车间、值班室、堆料场,碉堡似的将巴掌大的区域分割成局外人根本搞不懂的功能性版块。在一条两人相向需侧身方可通过的巷子里,走进去,山穷水尽疑无路。巷子尽头的红砖墙上,不知道谁拿木炭画了个箭头,下注两字:江边。探出头去打量,才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想必是常有“僧敲月下门”,迫使住户出此良策。


非虚构文学——西坝素描(3)


非虚构文学——西坝素描(3)


西坝是个富人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雄踞建设路1号,三峡通航管理局,长航宜昌船厂,宜昌最早的国企磷肥厂、造纸厂、制药厂,和葛洲坝集团的几个二级公司,都在岛上占有领地。端的是响当当的铁饭碗,高楼下的小汽车比当年生产队地里冬瓜还要多。

西坝是个贫民区。葛洲坝工程的兴建,使岛上人口激增,于是有了马路、楼房、商店、门诊部、篮球场、录像机和倒爷。最初的兴奋期消褪后,30年无故事。岛上住着退休工人,原著民,无固定职业者,低保户,无业人士,外来卖豆腐、豆芽、猪肉、咸菜、打沙发、划玻璃的生意人。直说吧,还有为数不详的吸毒者。窝棚户家家相连,在下西坝,四层红砖楼便已鹤立鸡群。穷人思维,穷人智慧,穷人行为,明明白白写在脸上,落实在行动上。2005年就已经退休的背锅李,除了清扫垃圾每天挣个二、三十元,他还拾荒捡废“赚外快”。因为,他孙女在读自费职高。唯一的奢侈是养鸟,鸟笼子比阳台上的铁笼子开销还大。


非虚构文学——西坝素描(3)

西坝是个老人聚集地。年青人纷纷追赶时代大潮而去,岛上除年事已高的当地居民外,人口的大多数是当年为兴建此坝而来的产业工人,如今都已白了眉毛胡子,转换岗位在家洗衣做饭推婴儿车、接送里孙外甥上学放学、千方百计挤时间斗地主、修长城、跳广场舞、听保健讲座的爷爷奶奶们。

西坝人爱热闹、爱扎堆、爱起哄、爱较劲、爱养狗、爱施舍、爱打麻将、爱随地吐痰、爱横穿马路、爱讨价还价,不爱小声说话……爱咋咋。岛上人大都很率性。(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