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结果证明赵括是废物,廉颇也被打的亳无还手之力,那么谁做统帅最合适?

2加3可以不等于5没错


长平之战央视军事频道以地图辅助,详细讲解过;赵括是败于国力,并没犯一丝错误。这场战役的关键点是截粮道包括水道;赵军发起攻击后,面对拼死一战的赵兵,秦军力不能持,不得不向后方退去,但这是死地,后面是个大湖,也是秦军的水源。赵括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亲率精锐骑兵追击,秦军不得不丢弃所有锱重爬上了山,赵军顺利截断了水源,控制了大湖;到这时如果双方都不增兵,赵军胜定了,三国时马SuO衔亭之战证明了这点;魏军断了水源,几天后蜀军就崩溃了。然秦王尽起倾国之兵,再发十万兵配合白起后备的三万骑兵硬生生截断了赵军粮道,而赵国国内已无法派兵打通,输在国力,至马杀尽,人相食时赵军才降,也是可怜。一断水,一断粮,都是高招,但还得看国力啊。


月日兮


这场战役最后证明,废物是廉颇而不是赵括。

有人总是说,廉颇是拖住秦军,以老秦军,最后反攻秦军取胜。其实这是长平之战中最大的谎言。先说军队。廉颇手下四十五万人,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上党的难民残军。而他面对的是五十万精锐的秦军。请问,如果交给你,你能够打赢吗?就是给白起他也打不赢。廉颇为什么筑垒死守,那是打不过秦军才死守的。不是什么用计谋!

其二,再说粮食。秦军用漕运运粮,效率远胜过其他国家。如果你不同意,我就请你在历史上找找,什么时候秦军因为后勤缺过粮食。所以说,想消耗秦军,疲劳秦军,然后取胜是赤裸裸的谎言!

如果对峙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我请大家参看王翦灭楚,最后对峙到楚国撤退,王翦一举就灭了楚国,损失轻微,也没有象白起一样付出死亡过半的代价。

正是廉颇的无能,让赵国陷入了灭顶之灾。是赵括拼死一搏。把秦军拼掉大半,才造成了后来的合纵基础,合纵成,在邯郸城下打败秦军,再次夺回了上党和太原一带,胜利结束了上党战役。


历史笑春风


长平之战,当时换谁谁死,廉颇不被换掉的话,可能最终结果是战国四大将中,就没有廉颇的地位了。

不换将由廉颇带领赵国军队,当时已经处于劣势,廉颇之所以采取守势,是没有与秦军决战的能力,一点胜算没有,不得已而为之,只能守。

换将赵括,赵括的确有空谈兵法之嫌,赵括的母亲最后没死就是证据。以前将军没把仗打好,家里的人要被治罪的,就是说赵括战败了,他母亲也要被杀死!很残酷是吧?那时候就是这样的。

赵王用赵括换廉颇的时候,赵括母亲求赵王不要用赵括,赵王坚持要用赵括。这时赵括母亲就向赵王提了一个请求,假如赵括不能胜任的话,请求赵王不要治她的罪就可以了。赵王当时答应了。

那么为什么赵括母亲要提这个事情呢,原来赵括父亲赵奢活着的时候,与儿子赵括谈论兵法,赵奢提出的问题难不倒赵括,结果赵奢却背地里摇头叹气。赵括母亲就纳闷了,为什么咱儿子这么聪明,你叹哪门子气呢?

赵奢说,真正的战争,生死存亡!哪能象赵括说的这么轻松,说说可以,真正干起来的话,会说的干不过会做的。赵国不用赵括就罢了,一旦用赵括,必然没有好结果。

正因为有了赵奢的话,赵括母亲才担心赵括会坏事。她劝不了赵王不用赵括,但是总得给自己留条路吧,于是就请求不要连坐自己。

赵括作为将军,当上将军就趾高气扬,买房买地,他母亲就把他和赵奢进行对比,赵奢当年当将军拿到赏赐都分给了部下,整天不着家,忙着部队的事。而赵括得到赏赐,首先就是摆谱不可一世,然后买地买房,还收礼什么的。这么一比较,赵括母亲觉得应该信自己老公,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嘛。

所以说赵括的军事才能,基本上就是嘴上有功夫,本事肯定是有的,但根本就不可能匹敌秦国将军,何况秦国军队暗中换将,开始的将军就把廉颇打的不敢出头,最后换的是白起,赵括就更无胜算了。

当时赵国的将军,只有廉颇和李牧,廉颇大家都知道,在长平之战中先败了两次,才放弃主动出击的,明显不敌秦军。

李牧是个攻防兼备的将军,但是若换成李牧,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胜算还是非常小,能干个平手就算不错了。


乙丙丁6


“起翦颇牧,用兵最精”。廉颇是和王翦,白起,李牧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那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可以这样说,长平之战如果廉颇不行,那么诸侯国任何一名将军都不行。当时形势是秦强赵弱,虽然赵国胡服骑射,但是无论单兵作战还是整体实力上依旧无法对抗秦军。这种情况下,硬拼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是很快就死,唯一的办法就是据险而守,苦撑待变。廉颇选择在长平依山傍水,深沟壁垒死守,完全是明智之举。秦军虽然强大,但是他们远离本土作战,巴蜀粮仓遥遥千里,远水不解近渴,这时候急于决战的应该是秦国,而不是赵国。退一万步讲,即便是赵国粮草不济,但是还有办法可想,而不是向秦军发动自杀式攻击。事实证明,坚守非常正确。长平惨败一年后,秦军再次攻打赵国,将邯郸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包围,赵国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邯郸两年,把老鼠都吃光了,守长平再困难也比守邯郸容易吧?最后终于等来了信陵君窃符救赵。

再说赵括本人,他父亲对他的评价极差,认为他就是个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人,赵奢曾经对赵括母亲说,这孩子不适合当将军,因为他把带兵打仗看的太简单了,我一生谨小慎微,外加运气好,总算没有犯大错误!他要是带兵打仗非得闯大祸不可,轻则身首异处,重则全军覆没,遗害国家。知子莫若父。而且史记也记载了他母亲极力反对赵王认命赵括为大将军,并且有言在先,一旦出大事不要祸及全家。可见赵括这个人多么不靠谱。

东周列国志里面记载,赵括下令倾巢出动追击秦军,遭到了很多名将的反对和质疑,其中就有当年的名将乐毅。结果这家伙刚愎自用,最后走上了不归路,同时赔上了45万赵国生力军。长平惨败的后果极其严重,根本不是你说的什么重创秦军,当时要不是范睢嫉贤妒能进谗言,要是按照白起的意思乘胜追击,赵国肯定是万劫不复。

失败的赵国,国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本来人口不多的赵国,几乎家家带孝,户户哭声,这哭声完全是对赵括的控诉和诅咒。

战争结果就是有胜有败,实力不如对手,失败很正常,但是失败也分小败,大败和惨败,廉颇在长平几次小败只是皮外伤,赵括一次性葬送全部家当,用惨败都无法形容了。他要不是废物,天理难容啊。


钢铁侠舅舅592


其实,最可笑的事情就是,现代有那么多的人不懂装懂,都自以为是军事家,为此提出让人贻笑大方的观点来替赵括翻案,什么赵括是大才,甚至成了人中龙凤,什么廉颇中看不中用啊,没什么大将之才啦等等,思之可笑至极!!我就说两点,两千多年来赵括都是纸上谈兵的典范,为历代兵家所耻笑,不是今天谁能翻案的。第二点,也最重要,赵奢都说过他这个儿子不堪大用。今天却又那么多人看得起赵括,我只能呵呵了


独行天下196740702


廉颇连王龁都打不赢,如赵国一开始就依托有利地型稳守,秦国毫无一点机会,赵国就抓住了主动权,可廉颇轻敌冒进,主动与王龁发动进攻,却不知秦军的装备与战术已更新换代,骑兵冲锋被秦军新式弓弩与长枪兵击溃,首战失利后不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反而恼羞成怒,继续与秦军决战,二十万大军在易守难攻占尽地理优势的情况下损失十多万,连续丢失空苍岭,丹朱岭,长平关等战略要地,赵国人自已建的数道防御长城最后成了秦国人进攻的桥头堡,廉颇最后退守长治,已无法再退,战争打了大半年,传回去的是一败再败,丢城弃地的消息,赵孝成王刚上台,国际赛场首秀被廉颇打成这个鸟样,廉颇这个教练不下课是说不过去的,少壮派赵括一上任就把王龁打的损兵折将,基本上廉颇折损了多少人赵括又找平了,秦王无奈才起用白起,史书上说:阴使白起,为何是阴字,说明非常保密。倾举国之力与赵国决战。廉颇丢失的长平关最后成为白起困死赵军的关键。赵括并不知道秦军已增兵换将,如果知道对手换成白起,估计不会轻易决战。赵括一直认为对手是王龁,王龁当诱饵带十几万人攻长治被赵括击退后,赵括立刻全军出击,几乎把十几万秦军斩杀贻尽,三十万赵军准备一举收复长平关,赵军出击是带了十天干粮的,否则三十万赵军被困冤谷怎么坚持四十六天,赵军进入白起的口袋阵后,谷口两万多秦军立刻堵住谷口,赵军并未理睬,只想攻破长平门,这是赵括犯的最大错误,被眼前的战果冲昏头脑,并未派部队解决后路,赵括如果知道对手是白起绝对不会如此孤注一掷,就算不是白起也不应如此冒进,这是赵括用兵经验欠缺所至,可惜这一次犯错再无机会弥补。赵军攻击长平门受阻,掉头回退时,谷口的秦军已经砌起一道石墙,随后在四十六天内抵挡住三十万赵军疯狂进攻。长治的留守部队想救援却冲不破外围秦军五千骑兵的阻截,国内已无机动兵力,秦国则举国之力供应前线,最终赵括战死,三十万赵军活活饿死,没有投降被活埋这回事,直接饿死更省力,秦国也快撑不住了,养不起三十万赵军俘。如果一开始就用赵括指挥,赵国不失掉几道战略要地,秦国累死也没有机会,估计会虚张声势摆出决战架势,然后与赵国谈判,多少收点好处,然后再去敲打韩国。


中铁纵横


“成者王侯败者寇”,长平之战赵国惨败,赵括、廉颇,包括赵孝成王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任何的指责都让他们无话可说,因为他们是败军之将。

第一个问题,廉颇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吗?

公元前264年4月,秦将王龁开始进攻赵军。赵军初战不利,一员裨将被斩杀。6月,秦军攻陷了赵军的两个堡垒,4个尉官被斩杀,战斗对赵军越来越不利。7月,赵军根据廉颇的策略构筑了坚固的堡垒,但在秦军的猛攻下,赵军西边的堡垒被攻破,两个尉官又被杀。这几次的交锋秦军虽然没有给赵军毁灭性的打击,但赵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显然,硬碰硬赵军明显不是秦军对手,廉颇审时度势,认为秦军远离故土后勤补给困难,难以持久作战。

《史记》记载“廉颇坚壁以待秦”,就是说廉颇构筑了坚固的堡垒,等待秦军的不战自乱。这一守就是三年,秦军在廉颇的堡垒面前没有再前进一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第二个问题,赵括是不是废物?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之道,曾经多次帮助父亲赵奢取得战争的胜利,天下无人不知道赵括的名声。秦王得知赵括为将,为了做到万无一失,马上临时换将,起用了战国后期各国听到名字就胆寒的名将武安君白起,用白起换下王龁,可见赵括绝非纸上谈兵的泛泛之辈。

《史记》记载了赵括和赵王的对话:“夫兵久而国有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就是说兵贵神速,速战速决。赵括的战略思想和赵王速战速决的思想高度吻合,于是,赵括替换廉颇,采取进攻的态势,只不过秦白起技高一筹,大败赵军,赵括死在了冲锋的路上,肯定的说赵括不是废物。

《史记。白起 王翦列传》记载白起说的话“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秦军长平战场前后投入兵力65万,赵国兵力超过50万。《史记》记载“秦死者过半”我们大概可以知道秦军伤亡在25万--30万之间,这绝对不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可以做到的。

战争其实拼的是综合国力。赵国显然不是秦国的对手。三年的战争让赵国苦不堪言,马上到了崩溃的边缘,廉颇初战以后不能取胜,马上采取守势,也是当时最好的办法。速战速决是赵国摆脱战争泥潭唯一的选择,赵国为了挣脱这种困境,历史选择了赵括。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师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秦赵各有占一半,长平之战发生在赵孝成王执政期间,赵国的名将李牧是长平之战结束后二十多年以后赵倬襄王期间才兴起的名将。

赵括的父亲赵奢已经病故,也就是说廉颇和赵括是当时赵国最合适的统帅。


智者无疆风清扬


赵括不见得是废物,而廉颇也不见得就是英雄,但长平之战,赵国只能被吊打,而且肯定会被打得很惨。

1.赵国VS秦国,从整体局势到关键局部的力量对比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成为公认强国。此时之势,楚国最大、齐国最富、秦国最强。而能建统一之功的,要么楚、要么秦。除了秦楚,其他战国根本没有染指九鼎的机会。

最富的齐国也不行,原因就是金钱买不来实力。而战国实力,一个是战士,一个是粮食,这才是绝对的硬通货。

但是,在秦楚之间,还有一个变量。就是赵国:

一个原因是赵国真得很能打,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是唯一能在军事实力上挑战秦楚的。

另一个原因是赵国很形胜,跨山西高地和河北平原,这是攻略天下的形势。但是,赵国的致命因素就是无法实现有效整合,有实力但打不出力量。

所以,在整体局势上,赵国干不过秦国。那么,聚焦在长平之战的关键局部,赵国有胜出的可能吗?

也没有,因为秦战国据关中而携巴蜀,关中形胜兼巴蜀富饶,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碾压赵国。

而在长平之战前,秦战国已经巩固了河东、河内两郡,而这两个郡就是支撑长平作战的重要筹码。所以,秦战国不仅本位关中,而且已经把手伸向了中原和山西。

所以,在长平之战这个关键局部,秦国不怕赵国,甚至可能占优。因为赵国根本没有能力整合自身资源,打不出有力量的重拳。

2.战斗意志,秦国发了疯而赵国还在犹豫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韩国的上党郡。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之后,就把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彻底分开。所以,这个时候,秦国的目标很明确:折腾了这么多年、死了这么多人,终于能见到收成了,就是要从韩国身上切下上党郡这块肥肉。

因为上党十七城,是一块战略高地,位于山西东南部,号称天下之脊。这块地方可以成为秦国兵略天下、挞伐中原的前沿基地。东出函谷关,再占上党郡,那么秦战国就真得可以横行天下了。所以,在这个时候,秦国并没想跟赵国开战,但是,它却在为跟天下开战做准备。

然而,煮熟的鸭子飞了。上党太守携上党十七城与百姓,一起投降了赵国。秦国这就真得没法忍了,从来都是自己欺负别人,这次竟然被人玩了。

而赵国是什么反映呢?赵国很犹豫,而且一直犹豫,所以赵国在决策层面就没有决心。

先是,要不要接收上党郡。

一派认为有便宜不占、天理难容;一派认为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即使掉也不见得掉到自己头上。但利益之心,占了上风。赵国接收上党郡,而且廉颇的大军也开了过来。

于是,秦赵之间立即开战,秦国当然要坚持自己一直欺负人的本性,因为咱家有实力,不欺负人才天理难容。

再是,到底该怎么打,是主动进攻还是持久防守。

廉颇根本也不是后世认为的那样:是什么守成持重的老将。他上来就主动进攻,连续干了三仗,但是都打败了。正是因为吃了败仗,所以廉颇才改攻为守。开始是主动进攻,后来是转攻为守,这是一种战略上的大变化。而得出的结论就是赵国怂了:大不了不要上党郡了。

后是,赵国朝堂到底是想打还是想和,犹豫不决。

廉颇改成持久防守战后,赵国朝堂也向咸阳派去了议和使者。就是向秦国主动认怂,我不打了,大哥咱们谈判吧。

但是秦国呢:你赵国开什么玩笑,为了干你,我都已经举国总动员了,今天必须得干出个胜负来。

再后是,赵国朝堂再又改守为攻、弃和为战,赵国就一直就没想好。

于是,赵国立即临阵换将,把赵括换了上去。赵括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是赵王就是死活看不上廉颇。原因就是赵国耗不起,他集中不了力量、打不了持久战。

赵国突然换将,立即触动了秦国的敏感神经。秦国接收到的信号是:赵国这是要干到底的节奏。所以,长平之战就不能再是局部战争了。于是,赶紧抽调关中精锐奔赴长平,同时还把战神白起给秘密派了过去。

所以,此时秦赵双方的战斗意志是完全不同的:赵国就是为了利益,也就是上党十七城,为了钱是不需要死太多人的;而秦国则是为了脸面和今后的大战略,这就得打大仗、死很多人了。双方的战斗意志,也就决定了结果。

3.其他战国的反映:看热闹的永远不嫌事大

战国是七雄,不能就秦赵两家折腾,还得考量天下大势,也就是考量其他诸侯要怎么看、怎么干?

燕国,就是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赵国只要被打趴下,我就去抢他的土地。

韩国,终于实现祸水北引了,秦国揍我的时候,你们看热闹,现在我终于可以看热闹了。

魏国,跟韩国一个心理,因为同样一直被秦国欺负,而被欺负的时候,别人都在看笑话。

楚国,你们随便玩、你们随便打,最好全都打死打残,然后我再去收拾你们。

齐国,赵国你不是横吗?你不是要称霸关东、称霸中原吗?行,我看你怎么称霸。等你被打残了,我在考虑救不救你。

行了,外部局势可以不用考虑了,天下诸侯就是一帮作壁上观、看热闹的,而且看热闹不嫌事大。但是,秦赵之间真得搞出了大事,而且搞出的大事,胆寒了天下。

5.结果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被彻底打残

既然赵国打不了持久战,那赵括为将,就不能再在持久战上做文章。

不管胜负,必须赶紧了结长平之战。主动出击,即便不能打胜,也要把秦国打疼,打疼了就好议和。

但是,秦国这面就完全不是赵括想得那么简单。

什么打胜、打败,那根本就是扯淡,我就是要打死。

为了干好这一仗,秦王都跑到了河内郡,诏令整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彻底动员起来,向前线输送物资。同时,名将白起,秘密出发,到了前线就制定了团灭计划,要打死就彻底打死。而在赵括临阵换将之后,关中精锐就已经开赴前线,成为长平之战的绝对主力。

赵国,为了利益向前冲,准备干一场局部大战争;秦国,为了天下总动员,准备干一场灭国大战争。

于是,长平之战,贸然出击的赵军,被秦军彻底包围,困其四十六日后,白起将投降的赵国四十多万甲士全部活埋。

这就是长平之战的结果,也是秦赵之间搞出来的大事情。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基本就等于灭国了。

这个时候,天下诸侯全都害怕了。早知道秦国强、秦人彪悍,但怎么也没想到秦国这么强,关东军事强国赵国竟被干死四十多万;更没想到秦人会这么彪悍,此战之后立即就是灭国。

胆寒了的天下诸侯谁也不敢上了,作壁上观但不再看热闹,而是胆战心惊。

后来的事情就都知道了:秦国将相不和,秦军没怂、秦王却怂了。然后,赵国有了喘息,而天下诸侯再害怕也不能允许秦国再彪悍下去,来了一次众志成城地五国攻秦。

4.赵国谁当统帅都没用,只能被吊打

秦国VS赵国,整体局势占优、关键局部占优。

战斗意志上,秦国就是要玩命,而赵国是为了利益。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谁当主帅,都不行。原因是:说了算的不是统兵主帅,而是赵王和赵国朝堂,这伙人根本就没想好怎么接收上党十七城,更没想好接收完了、怎么面对秦国。

而秦国呢?

开始就没想跟赵国打,然后被惹火了,再后就是把长平之战定义为生死之战,必须得打出大阵势。

所以,无论是廉颇还是赵括,都决定不了长平之战怎么打。而在这种形势下,任谁都会被吊打。

赵国能输得不这么惨吗?或许有可能。

但是,赵国一定会被打得很惨,因为靠赵国的实力不足以支撑持久作战,持久的结果就是自己越来越弱,然后被秦军痛打落水狗。

既然自己实力不行,就得需要借力外援,而最强外援的齐国,只能等到赵国被打惨,才会出兵相助。

所以,各种因素考量的结果就是赵国任谁做统帅都没用,只能被打惨。


减水书生


纸上谈兵,只是后世司马迁写《史记》里的高度的概括罢了,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说,赵括这个人,谈论兵法特别了得,但在长平之战中,败了。就这样浅显的意思。问主说,赵国长平之战败了,证明赵括是废物,是完全的误解。恰恰相反,赵括是天才。只不过,长平之战,他战死了,否则,战国四大名将,他肯定居首。

长平之战时,秦国准备统一整个天下,吞并六国,所以,准备了足足95万兵力,并先后投入战场,准备一举灭赵。当时,也只有赵国,对秦国有威胁,剩下的国家,不足道也。

在秦赵交战前,赵国意识到了这一点儿,所以想吞并到燕国,可惜,秦国没给这个时间。

第一,当时整个大周王朝土地、人口、兵丁、资源,秦占了五分之一强,而且,都还是肥水美田。综合国力,秦要比赵强近一倍。

第二,后勤线,秦国一马平川,而赵国,却要翻越两座大山,直线距离近,可是,那会儿,没有飞机啊。所以,后勤动输,赵国也离秦国有一定距离。

第三,最关键的兵,赵国全国总动员,也只有65万。还得对抗东胡和匈奴的威胁。

最后说将领,当时李牧在防东胡和匈奴,正焦头烂额中,打更难的长平之战,不可能的。剩下的将领,面对绝对的差距,只能被动防守,就是等死。拼国力,秦国太愿意了,我耗死你。

赵王大急,这时,赵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用赵国这65万兵力,大量以命换命,决战,让秦国兵丁死亡到害怕,秦人可退。在这之此,赵胜、赵括等人,已到东方五国借兵借粮,可惜,没人参合强秦蛮赵两家的事情。这两家,不管谁胜了,剩下5家,就是个死啊。那怎么敢帮?

最后,赵王理性的选择了赵括,赵括果断不负重望,武力值太高,用20万兵力,拼掉了秦国将近35万兵力。可惜,赵括被众围,战死了。

而赵括下边的副帅,是赵王室成员,本该继续执行赵括的战略,继续死拼。总计65万赵人,拼掉秦国70万兵力,那肯定是没问题的。到时,强秦也承受不起啊。本来95万人,死掉70万。

结果,这赵王室成员傻,投降了,真以为白起会放近40万赵人回去,作梦吧。全部坑杀了。

但秦国,也是惨胜,95万人,死伤达到40万。剩下的55万,也根本不是精锐啊,全是老的少的。当时,秦国把12岁及以上的男人,还有老男人,全赶上战场了。

所以,长平之战后,秦国和赵国,陷入长期的坚持;第一是秦国惨胜了,再发动大的灭国战,有心无力。第二是赵国消耗秦国的策略,对了。在这消耗的过程中,其他东方五国反应过来,又开始帮助赵国。于是,又有了后边几十年的对峙。

但在时间的流逝中,胜利的天平,又开始倒向秦国。虽然,后来赵国赵括死后,还有廉颇、李牧,而且,这两位执行的战略,均学自赵括。但可惜,最后李牧被秦国奸细杀了,而且,赵孝成王死后的三任赵王,那简直就是昏君啊,所以,秦灭赵,必定了。

总得来看,赵括确实是军事天才,长平之战,非他莫属。而且,长平之战,赵国确实败了,但秦国,真的是惨胜,惨得不能再惨了。四十万精锐秦兵,被赵括打死了,生生打死。

但可惜,赵括毕竟是人,30万的兵力巨大差距,在双方将领都不犯大错的情况下,他胜的可能性,就是零。

我最近正在写《长平悲歌》,试图还原这段历史真相,欢迎大家阅读。


董江波


换田单,乐毅也够呛,赵括己经算很不错了,廉颇真是四大将里垫低的存在。

廉颇只能欺负欺负弱国了,赵兵战斗力很强,在长平前期,能被王龁连败,只能说廉颇水平不行,白起还没出力,你就倒下了,只能坚壁不出,相持国力。

赵括就是太年轻,如果能多加磨练,日后像白起一样纵横天下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被围四十六天,还能军心不溃,普通人可做不到,初出茅庐领四十五万大军,很强了,可惜对手是白起,能逼得秦王尽发河内之民,可见局势的危急。

赵王不是秦王,没有一决死战的勇气,国力也远远不及秦国,赵括被围后没有拼命救援,期待赵括自己救自己,本来当初只是贪图上党,没想到会成为不死不休的结局,而且赵国还没有与秦国决死的信心和底气,先前求和又自绝于五国,孤立无援,怎么看都是输。

乐毅,儒将类型,攻心为上,之前伐齐是痛打落水狗,面对举国相争,敌将白起,必定不敢急于求成,只会联络诸国,以期以巨大圧力迫使秦军退兵,并追击取得战果。应该不会大败,损失过多估计会主动放弃上党,毕竟明势之将。

田单,只能说对手骑劫是个弱智,他连乐毅估计都难对付,恐怕面对善攻的白起更是一塌糊涂,用计什么的也得看对手,秦王可是铁了心要赢的。不推荐上场。怕会有损英名。

廉颇,一个王龁都打不过,换了白起怕不是要缩到天荒地老,只能继续耗,万一防线被破,或粮草不继,又是一场败仗安在头上,下一个。

李牧?对不起,不知道你在说哪位!

赵丹,年轻气盛,急于求成,不通军事,纸上谈兵都没你的事,怕不是打不上两天,就后悔割地求和了,要是一意孤行,被围困,那恐怕20天就投了。不推荐上场,还是后方维稳的好。

总体感觉乐毅比较稳一点,主动出击也不会冒险,只是刚来赵国,属于吉祥物性质。不被信任,可惜赵奢死得早,不然他会是主动出击的最佳选手。虽然也很难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