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次下江南,对清朝有什么影响?

不音历史


“六下江南”被乾隆看做是一生中他认为最为重要的功绩之一,此也是为了比肩他自己非常崇拜的皇帝、也是他的爷爷,康熙皇帝。

“六下江南”,在清朝时期一共有两位帝王实现,一位时康熙皇帝,而另一位就是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而“六下江南”也被乾隆皇帝看作时能够比肩康熙,并且粉饰太平盛世的重要功绩之一,成为乾隆皇帝一生之中他认为非常骄傲的事情。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时间分别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四十九年年(1784)。

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说法,他临行江南地区的主要目的在于:

蠲赋恩赏、巡视河工、观民察吏、加恩士绅、培植士族、阅兵祭陵。

当然除了上述理由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一,就是陪同父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省亲,以尽孝道;

其二,则是为了满足他内心的那份“好大喜功”的虚荣心。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在当时还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贡献的,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

首先,乾隆皇帝安抚了江南地区的民心,特别拉拢到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由于江南地区在大清王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抵抗是非常的激烈,因而遭受到了清军残酷的镇压,而在清朝一统天下之后,江南地区又是“文字狱”的高发地区,足可见江南地区百姓及士大夫阶层对于大清统治的不满, 因而乾隆皇帝需要对江南地区的百姓和官员进行安抚。

而乾隆皇帝在下江南的过程中,对当地百姓见面赋税,对当地士绅及官员进行奖励优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其次,乾隆皇帝通过下江南,有效的督促了大型基础工程的建设。

《延禧攻略》中的高贵妃父亲高斌领命治河的故事,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高斌正是奉了乾隆皇帝的命令,在江南地区修筑黄河堤坝,避免百姓遭受水患。

同时,乾隆还下旨加修了洪泽湖水闸,加固的钱塘江岸堤,这些工程的建设,都维护了当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再次,乾隆皇帝延揽了大量的人才。

在乾隆皇帝临幸的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份,乾隆皇帝现在举行“科举考试”,破格录用当地读书人,其中通过这样方式获取“举人”功名的超过5600人,还有更多的能人志士为乾隆所发掘。可以说这是给江南地区的读书人和地主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条额外的科举上升通道,深受当地读书人的欢迎。

在这些人之中,包括史学大家钱大昕、《四库全书》总阅官谢墉等,都是通过,受到了重用和提拔。


但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总体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给江南地区乃至大清王朝后续的发展造成了继位不利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便是极大的消耗了国家财富。

乾隆刚刚登基的时候,雍正为乾隆留下了超过5000万两的国库存银,但是乾隆留给嘉庆的,确实一座空空如也的国库。这其中,除了乾隆的“十全武功”,经由战事消耗外,最大的支出开销便是“六下江南”。

当然,这也与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欢排场的性格密不可分。龙舟、乘撵、官道、仪式等等,乾隆皇帝整个南巡的过程就像是无底洞一样,极大的消耗了国库的银两。

当地的官员为了逢迎乾隆,又让百姓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乾隆为了下江南走水路,前后需要一个月左右的巡游时间,他要求在京杭大运河上建立三十座风格迥异的行宫,而官员们为了讨好乾隆,争相攀比,将沉重的负担压在了百姓身上。而乾隆所到之处,随行人员多达上万人,除了要应付这些人的饮食起居,还要额外组织数千名的纤夫驱使龙舟。这些都让沿途百姓苦不堪言。

而乾隆在遇到经费紧张,特别是后第五次、第六次“下江南”的时候,国库已经没有钱了,乾隆皇帝则是“以官换钱”。

乾隆皇帝用封赏当地商人或者财主为官的方式,解决了南巡的经费问题,路有人修,船有人造、人力有人负责雇佣,进而顺利完成了南巡。

但是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通过出资出力坐上了官员,上任之后又将手伸向了当地百姓,进而再一次让百姓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并且激化了社会矛盾。

所以,乾隆皇帝去世之后,嘉庆皇帝继位,但是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经走上了衰落的道路,并且这个趋势已然是无法避免,而乾隆皇帝的“六下江南”之举,要承担非常多的责任。


雍亲王府


乾隆老儿好大喜功,六次南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江浙等南方诸省不管是哪方面,在全国的地位都很重要”,他效仿爷爷康熙“循其旧例”巡幸,实为劳民伤财之举!



恬不知耻的乾隆六下江南实为游山玩水,尽管有在南巡时减免百姓当年的税收的举措也是为彰显个人的威仪,于国于民无丝毫益处。


巡幸途中,装模作样留意各地驻防军队的驻防情况,引导诸将士不忘尚武精神,偶见上层军官的骄奢淫逸行为斥责一番,其实流露了自己的狂妄自大与愚蠢无知,你轰轰烈烈而来,谁不会做样子你看?你发现的问题属凤毛麟角。

按他的说法,一路走来,河工海塘工程得以显著治理。其实是走马观花式的勘察后,蜻蜓点水般地“应加帮以培其势”,“应接筑以重其防”,无非做做样子给百姓看!



这老儿每一次南巡都浩浩荡荡、兴师动众,耗费国力民力,随同出巡的警卫人员与朝庭重臣多达三千多人,各地修筑的行宫就达三四十处之多。


懂得往自己脸上贴粉的乾隆事先叮嘱:“力戒纷饰增华”,虚伪的言辞跃然纸上,地方官员心知肚明此话含义,为讨好乾隆,争先恐后地极尽奢华能事,乾隆从没严禁,铺张浪费愈演愈烈,甚至民怨沸腾。

野史:乾隆所过之处,地方敬贡漂亮民女来者不拒;又为让他巡幸愉快,各级官员盘剥百姓、滥用劳力,并以此为名中饱私囊,弄得怨声载道,六次南巡后,国库为之一空。


希望星晨58298869


乾隆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用乾隆的话说,江浙等南方诸省不管是哪方面,在全国的地位都很重要,加上他的祖父康熙在位期间也有六次南下,于是,乾隆就以“循其旧例”为由,六巡江南。

老实说,乾隆六下江南,除了吃喝玩乐,也确实做了不少对百姓有利的事,例如,为了表示他对所要巡视地区的关怀,每一次南巡的时候,都会下令减免当地百姓当年的税收。

在路上,乾隆会很留意各地驻防军队的情况,提倡尚武精神,当看到有军官坐轿子的,都会教训一顿,并下令军官外出只能骑马,不准坐轿。

此外,乾隆下江南还推动了河工、海塘工程的治理。

像在第二次南巡的时候,乾隆在回程的过程中视察了徐州的河务情况,在徐州的一段黄河,河身狭窄,一遇到涨水就有堤溃之患。

于是,乾隆在亲自勘察之后,指示北面护城的石堤“应加帮以培其势”,没有石堤的地方“应接筑以重其防”。

当他经过徐州附近桃源、宿迁等州县时,发现了很多的灾民,下令让地方的官员给以赈济,且提出让这些灾民去修坝筑堤,以工代赈,既解决了河工所需劳动力,又解决了灾民的衣食问题。

当然,总体来说,乾隆六巡江南,过,要大于功,毕竟乾隆南下时所做的事,很多都只需要下一道圣旨即可。

再有,乾隆每一次南巡都兴师动众,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每次随同的有王公大臣、侍卫弁从两三千人,花费数百万两白银,修筑的行宫多达三四十处。



虽然乾隆在南巡时下令各级官员要“力戒纷饰增华”,不过随从和地方官员为了讨好乾隆,仍然是极尽奢华,而且乾隆对此也未严禁,导致南巡过程中的铺张浪费有增无减,愈演愈烈。

凡乾隆所过之处,地方官员极力搜刮、滥用民力,并趁此机会中饱私囊,沿途百姓则怨声载道。


金兔历史


在乾隆看来,自己这位伟大的帝王在一生中干了两件足以留名青史的大事:一件是率军西征,平定西北;一件是六次巡视江南。六下江南,乾隆的目的是什么?对大清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先说目的:乾隆下江南并不是一个轻率的决定。游览观光大好河山,只是最肤浅的一个原因。在乾隆的六次江南行中,有五次都去视察了黄河的治理工程,四次巡视了浙江的海塘工程。可见视察水利工程,是乾隆六巡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以外,当年乾隆的爷爷康熙帝也曾六次难寻。


乾隆帝的这六次下江南,很难说没有受到他的毕生目标康熙帝的影响。 当然,乾隆这六次下江南,也有阅兵的想法。毕竟大清靠马背上起家,只是到了乾隆时期,士兵们多颓败敷衍,乾隆也希望靠下江南让南方的人们看到大清的军事实力。虽然最后的效果让人十分堪忧。此外,京城之地距离江南遥远,而江南又是鱼米之乡,乾隆希望靠自己的南巡拉近和江南人的关系,让他们知道自己这个天子从未忘记过他们,且十分看重江南这块宝地。

如果单看这些目的,乾隆的六下江南确实应该留名青史,被世人称赞万年,可这其中却出了点差错。康熙帝的六次南巡,是真的考虑到了国家的需要,他轻车简行,没有为国库增加任何负担。而乾隆却不同,经过父亲雍正帝的十多年艰辛努力,大清的国库总算丰盈了。好大喜功的乾隆自然不愿意吃爷爷当年吃过的苦,他的六次下江南极尽奢侈,以至于以后的清朝皇帝再也没敢南巡。

在乾隆皇帝晚年,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时,乾隆皇帝这样说:我的一生没有什么错,唯有六次南巡劳民生财,将好事办成了坏事。乾隆皇帝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不久,大清日渐衰落,而罪魁祸首就是这位亲手捏造了“康乾盛世”的乾隆皇帝。 


源起炎黄


乾隆学他爷爷康熙六下江南,可以说是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应该是弊大于利。

乾隆是怎么评价自己六下江南的?来看看他与军机章京吴熊光交流时的说法:“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可见,晚年的乾隆也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一国之君在大臣面前承认错误,也算难能可贵吧。

就如乾隆自己说的,六下江南,最大的影响就是——劳民伤财。

乾隆每一次南巡江南都是声势浩大,单单国库支出,单次花费就常常高达上百万两,再加上沿途官员们的花费,损耗之大难以想象。有史学家估算乾隆六次南巡的花销高达2000万两。在乾隆时期,每年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就三四千万两。

这样说来大家可能没什么感觉,做个不准确的对比:2018年我国财政收入超18万亿,你想想,6次出游花掉9万亿是什么概念。

当然,乾隆南巡也做过些实事,如视察河道,偶尔下诏减轻一下老百姓的徭役,降低一下赋税,选拔了一些当地的人才等等。但是,这些事情很多根本就不需要南巡就可以做到,如果说南巡就为了做这些事,无异于牛刀杀鸡。

总体来说,乾隆南巡还是弊大于利。

我是安文,以上是我对于本问的回答。欢迎交流,感谢各位的评论、点赞与关注。


温陵游人


艳齐说正史:乾隆六次下江南,显示了大清帝国政权的稳定,更宣扬了汉族文化中的孝道。

之所以说乾隆六下江南,显示了大清帝国政权的稳定,是因为他每一次到江南巡游,大都要用上三到五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他远离政治中心,中央的一切政务都交由留守京都的首辅大臣办理,如果政局不稳定,那后果是不敢想象的。但他六下江南,却没有一位权臣敢钻空子闹事,可见其政权根基的稳固。

而皇帝离京,权臣发动政变,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时有发生的。像三国时期,魏国幼主曹芳只是离京去为先帝扫一下墓,司马懿就趁机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控制了中央政权。但这种事,在乾隆六下江南的巡游过程中,一次也没有发生过,说明乾隆的帝位已经坐稳,当时的天下也的确可称之为太平盛世。

也正是由于政权的稳固,对于反对他南下巡游的人,他也才有底气敢于批驳。一个在江苏担任学政的叫尹会一的人曾上书称皇上南巡,百姓受苦,怨声载道。乾隆对此批道:你说百姓受苦,你指出来谁受苦了?你说怨声载道,你指出来什么人在发怨言?他能够如此理直气壮地发出质问,也正说明,他南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游山玩水,观赏江南景色,还在于他要借此传扬他大清帝国皇权的稳定和国力的雄厚。这是有政治意义的,它起码可以进一步震摄地方官吏,告诉他们,我是随时可以亲自走近你,直接审察你的政绩的;由此,更可以强化皇权的存在感,安定平民百姓的心。

之所以说他六下江南更宣扬了汉族文化的孝道,是因为他六次南下巡游,有四次是陪着太后出来散心的。这四次是乾隆十六年春,太后六十岁,正月出发,二月到苏州,三月到杭州,四月至泰安,五月返京;乾隆二十二年,太后六十六岁,正月出发,二月到苏州、杭州,三月到江宁,四月到孔子故乡阙里,五月到木兰,九月返京;乾隆二十七年,太后七十一岁,二月到京口,登焦山,然后去苏州,三月至杭州、江宁,四月命庄亲王允禄陪太后返京。乾隆三十年,太后七十四岁,正月出发,二月到苏州、杭州,三月到江宁,四月返京。

他这样做的目的,仍可以说,他不是光为了自己游山玩水,除了上述的政治目的之外,让老人高兴更是他之所求。他当时的心态应该是这样的:儿子已经把天下治理得十分到位,您老人家也去四处看看儿子的功绩,也享受一下儿子开创出盛世景观。

这种心态,当说正是我们汉族文化中的孝道之反映。他是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帝王,他从小就熟读汉族的《四书》、《五经》。他之所以于他在位后期重用和珅,也正是因为精通汉学的和珅可以随时为他解答汉族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他做为一国之主,仍把老人敬奉于至上,是一种有意的倡导,是示范于下属及国民,孝的最高形式,是顺和老人的意愿,让老人高兴,让老人通过你的努力,更深切地享受到生活的美好。而孝道蔚然成风,又十分有益于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说,乾隆六次下江南巡游,意义是深远的。而有些人只看表象,只盯着乾隆下一次江南会挥霍多少多少银子,一路上得建多少多少行宫,进而指责乾隆劳民伤财,那是没有站到一定的高度去审视问题。这也正像我国当今为什么年年花费巨资坚持要央视搞春节晚会一样,举国同欢的背后,显示的是国泰民安,是国力又将迎来更为辉煌的增长。



梦野艳齐


清朝的盛世,大概无过于”康雍乾盛世”。在盛世中有两位皇帝都多次下江南,这就是康熙和乾隆。

康熙(1654一1722)一生中有六次南巡,他南巡的目的史学家认为是为为了巡视堤防,治理水患,了解南方人民的风土人情。因为满清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对南方的许多东西都是未知的,如气候环境,人民的生活习惯都不知道,通过南巡对制定统治法规,有一定帮助,同时也开阔视野。其次,康熙在位后,建立了三个目标:治理河道、大兴农业和平定三藩。清朝初年,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是很尖锐的,康熙多次下江南知道当地的水利建设,而且康熙每次下江南都会去拜谒朱元璋的明孝陵,经过山东曲阜时,对孔子也是行叩拜之礼,尊称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的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所以康熙六下江南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他的孙子弘历即乾隆也想学他的爺爺来亇六下江南,但后世史学家却评价普遍不高,自然乾隆六下江南也作了许多好事,但就利弊而言,或功过对等,这是笔者的看法。

乾隆(弘历,清高宗)可谓是清代最有福分的皇上,享年89岁(1711一1799)执政60年,借着雍正幸苦积下的丰厚国库大享其乐(雍正在位13年,即乎没出过北京城)。乾隆也有几件有趣的规定,老祖宗(指康熙)坐江山60年,自己不能超过,所以他执政到60年就让儿子颙琰(嘉庆帝)去执政了。老祖宗六下江南,自己也要下,但不能超过爺爺,所以他也就到六而至。乾隆爱游玩江南不能再去了,我向东向西游,所以东巡7次,西巡5次。总之,太平盛世,把工作交给大臣去干,他在外边跑着玩。自然常在外边转,对国家也不完全是弊,也有一些利。

乾隆在这巡游期间还是做了不少实事的。当时江浙一带江河水患严重,要想解决这江河水患关键就在江苏和洪泽湖两地,乾隆也是心系此事。五次视察了江河治理工程,四次巡防了浙江的海塘工程。提出了许多治理措施,所以当时江南那一带人民对乾隆也是感恩的。

江浙,从古至今都是人才辈出之地,乾隆六次南巡之际在搜索人才並大力培植人才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乾隆举办了六次考试,通过这些考试在江浙一带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人学士,后来这些文人学士都有较多的著述留于世,因而有史家说乾隆六下江南在发现,筛选人才这方面还是做出了不少贡献的。

归纳起来,乾隆六下江南作了以下一些有利于社稷的事:视察河道;黄河河道以及江浙海岸工程。阅兵;南京阅兵和杭州阅兵(水师)。祭拜明太祖陵、孔庙、岳庙。他在沿途親眼看到了农民的辛苦,便下诏减轻老百姓的徭役,降低赋税;体恤百姓,徜若一直坐在紫禁城里,就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也不会提出这样措施的。在六巡中,这后边的祭拜明太祖陵、孔庙等行动,都可说是在学习他老祖宗康熙帝六巡时的作法,这无疑对进一步缓解汉满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大有好处的!弘历(乾隆)小时就受康熙喜欢,康熙立雍正为皇上与后边备让弘历接班也有一定关系,爺孙两感情甚深,所以乾隆在许多方面都想效法他的皇爺爺,怎奈他的花心太重,风流徘闻太多,又爱一享乐,因而就和他的皇爺爺难以比肩了。

乾隆大手大脚的花国库的银子是当时国库确实一直都是保持盈利的,比如乾隆初年户部银库存银为3000万两,到乾隆末年达到6000万-7000万之间,而清朝国库空虚还得是太平天国之后才逐渐入不敷出的。

前边已说了,乾隆六下江南有功也有弊,那么现在就说说他的弊端。

皇家出巡讲究的是气派,尤乾隆为甚。乾隆每次南巡,随驾官兵一般都要到3000名左右,马匹约6000匹,船四五百只,役夫几千名,花费白银上百万两,因而有史学家估计他的六次南巡花国库银子不会下2000万两,且未计入的还很多,如商家的捐款等。

乾隆六下江南沿途的官员都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和时间,整天忙碌为接圣驾准备。如揚州一亇地方为迊接乾隆的到来就修建4处行宫,亭台楼阁5000多间。但乾隆是一亇聪明人,晚年还是意识到了这点,有一次在议政时他对军机大臣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建议以后皇子皇孙们不要效法他的南巡了,也算有自知之明。但这点就不简单,有些皇上明知作错了事,大臣指出,不但不自检,还要去你项上头,历史上这样的皇上太多了!自然对乾隆也就仅此一事而言。其它如何暂且不论!


李伯禺


败家六巡花钱无数,导致了嘉庆继承了他爹的江山和国库里那一丢丢碎银子。六巡吃喝玩乐收编后宫虽然乾隆下令不得铺张浪费,但官员们不敢。皇帝到了哪里哪里的百姓就会福利爆表,造成了一种盛世的感觉。

六巡加大了财政支出,虽然在过程中也对民生问题做了一些贡献,但也起得到不少反作用,各级官员会分摊费用,结果就是又分到了百姓身上那么一丢丢。

估计乾隆也深知败家不行给他儿子留了个天朝第一帅哥加全球首富和珅。


仲由足球


乾隆六下江南功过明显,功是视察国情,关心民意,治肃官风,提高皇权。还有造就古今的知名度和过多的题诗作对,如萧山茗山的茶叶移植到杭卅龙井在他的推广下"西湖龙井"誉满天下了。

过末皇帝游玩江南,浪费浩大,挥霍无度,官员肥私,百姓叫苦。但热闹是非常的,留下了一个虚伪的乾隆盛世影响。


萧湘居士__


为维护满清人的统治不可否认,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掌握一手情况,解决了一些多年的历史,政治,经济,人民生产,生活的的实际问题,起到了提振满人统治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