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二百多年,我国古代东北部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唐朝至五代时期,我国东北部有一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了二百多年,当地经贸、文化非常繁荣,被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

渤海国(698年—926年),是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东牟山(吉林省敦化敖东城)建立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历经二百多年,我国古代东北部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靺鞨族

有很多人不了解靺鞨这个民族,它其实是满族在唐朝时期的一个称谓。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和战国时的“挹娄”,北魏时为“勿吉”,隋唐称“靺羯”。辽宋时期恢复了最早的肃慎名称,但汉语中改译为女真或女直。清代建立后,清太宗皇太极将本民族改族名为满洲,延传至今。

简单来说,渤海国是唐朝由满族的祖先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大祚荣建国

当时的靺鞨族分为七部,渤海国的建立者大祚荣出身于粟末靺鞨,这个靺鞨族部落因生活于粟末水流域,因之得名“粟末靺鞨”,粟末水就是今天的松花江。

在渤海国建立之前,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时,我国东部地和朝鲜半岛地区,有一个名为高句丽的政权。七部靺鞨族中,白山靺鞨和是粟末靺鞨两部由于地理上邻近高句丽,与高句丽常有往来。白山靺鞨一直臣服于高句丽,粟末靺鞨常与高句丽因为争夺土地产生冲突,但是建立渤海国的大祚荣,史书记载是出自依附高句丽的粟末靺鞨部 ,这也是在中国一般采用的说法。

历经二百多年,我国古代东北部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朝派兵与新罗联合灭高句丽,为了有效控制依附于高句丽的少数民族部落,唐朝把他们都迁至营州(今辽宁朝阳)。大祚荣的父亲乞乞仲象(粟末靺鞨部落首领)就在这部分人当中,大祚荣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生并长大成人。

营州除了大祚荣所属的靺鞨人以外,还生活着高句丽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这些部落内心并不服从唐朝,极易发生动乱。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发动叛乱,是为“营州之乱”,营州的靺鞨人也加入了反周行列。后契丹失败,乞乞仲象率营州靺鞨部众东奔辽东。武则天采取招抚政策,赦免乞乞仲象参与叛乱的罪行,封他为“震国公”,但乞乞仲象拒绝封赏,继续反周。武则天派人征讨,乞乞仲象在逃亡中病故。

历经二百多年,我国古代东北部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牡丹江大祚荣雕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后祚荣代父而立,率所部继续东奔,周军穷追不舍。697年(神功元年)九月,大祚荣被追至天门岭(今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天门岭地形复杂,善于用兵的大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重创追剿的周军。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与武周反目,挡住了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祚荣审时度势,在东牟山建立政权,自创姓大氏,即“大祚荣”,自称“震国王”。

大祚荣建国后,结盟或臣服于周边强势的契丹、突厥、新罗,占据东北地区的东部、南部及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沿海州一带地区。

唐中宗亲政后,对震国招抚,大祚荣欣然接受,派次子大武艺入侍唐廷,表示臣服。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派鸿胪卿崔忻前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不称震国,专称渤海。

繁荣发展,成为“海东盛国”

渤海国的行政区划模仿唐朝,实行五京制,下设府、州、县。渤海国的五京是:

  • 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
  • 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
  • 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
  • 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省临江市
  • 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
历经二百多年,我国古代东北部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 牡丹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渤海国曾经历四次迁都,东牟山——中京显德府——京龙泉府——东京龙原府——上京龙泉府,据推测渤海全盛时期的县有200个以上。

渤海国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渔猎业和经贸都很繁荣。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俗所贵者,曰太白山之菟,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紬,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果有九(丸)都之李,乐游之梨。”

  • 农业:渤海国的农业生产与高句丽时代相比,有长足的发展,渤海人在100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即“卢城之稻”(中京显德府卢州所产稻米),就是最早的东北大米。
  • 畜牧业:渤海人普遍养猪,也饲养马、牛等大牲畜。猪以今黑龙江阿城一带(鄚颉),马以今绥芬河流域(率宾)的最为名贵。
  • 手工业:渤海国的手工业发达,有纺织、铜铁冶炼、金银品制作、陶瓷和造船等行业。
  • 渔猎:业渔猎业渤海国在占有一定地位。史书记载的渔猎品有貂、虎、豹、熊、鹿、鲸鲵鱼等;采集品有人参、白附子和松子等,这些多是用于纳贡和交换的。
  • 经贸:渤海国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主要与唐朝和日本进行,与黑水靺鞨、契丹、新罗甚至中亚地区也有贸易往来。
历经二百多年,我国古代东北部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渤海国民族众多,宗教信仰种类繁多,有逐渐融合的趋势。渤海国在原有的靺鞨、高句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中原唐朝文化,创造了辉煌而独特的文明,有“海东盛国”之称。

灭于契丹

925年末,渤海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严重,统治阶级内部分崩离析,给了强邻契丹国可乘之机。925年末,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大军亲征渤海,次年春攻陷上京龙泉府,渤海灭亡。

历经二百多年,我国古代东北部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争议

韩国单方面的认为高句丽和渤海国历史都属于朝鲜半岛历史。韩国为了丰富自己的历史,还把渤海国与新罗强行拼凑,变成朝鲜半岛的“南北朝”。其实,无论是高句丽还是渤海国,大部分领土都在我国东北地区。渤海国五京之中,四京都在我国境内,把渤海国都归于朝鲜半岛历史实在难以自圆其说。而且,高句丽的民族主体是濊貊和扶余人,渤海国是由靺鞨人首领大祚荣建立的,与韩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有着很大区别。

韩国还提出,渤海国在被契丹灭之后,其居民大多迁移到王氏高丽。这种说法并非历史事实,随着渤海国发展壮大,后期国内人有口300万左右。渤海灭亡后,遗民的去向大致有四个方面:

  1. 一半左右的人口留居故地,融入女真之中;
  2. 有100万数以内的人口,被辽朝强迁到契丹内地和辽东地区,后来一部分融入蒙古族,大部分融入汉民族;
  3. 只有人数在30万以上的遗民投奔高丽;
  4. 投奔中原内地的遗民数量很少,很快都融入到汉民族中。

总之,在这片土地上,无论高句丽还是渤海国,还是渤海国的继承国——契丹人建立的东丹国,都是在东亚地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不能片面的把其列到朝鲜半岛的历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