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为什么不吃淡水鱼?

李秋橙


亚洲鲤鱼是美国人对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鲢鱼等8种鱼的统称,在中国的淡水养殖品种结构中,以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首四大家鱼,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食材,特别逢年过节,鱼更是不可或缺,寓意着年年有余。


中国人常吃的,鲤鱼,草鱼,青鱼,在我国是美味,到了美国因为没有了天敌,因此泛滥成灾,而美国人把它当作垃圾处理掉。那为什么美国人不吃淡水鱼呢?

一、美国彻底水体污染严重,引进亚洲鲤鱼是为了改善水质,在美国人的心里,决得亚洲鲤鱼很脏。

美国政府曾为清洁水质而大量引亚洲鲤鱼(多种亚洲鱼种总称),后因缺乏天敌、洪水频发等原因,大量繁殖氾滥成灾,五大湖区甚至有可能被亚洲鲤鱼占领,美国鱼类研究团队已经前往中国寻找缓解鲤鱼灾祸的良方,重点考察的是红烧和清蒸。



1970 年左右,美国政府为改善水质从东南亚引进了大量亚洲鲤鱼,包括青鱼、草鱼、鳙鱼、鲤鱼、鲢鱼等 8 种鱼类,后因洪水氾滥导致亚洲鲤鱼进入五大湖区,因是外来物种又无天敌的存在,繁殖速度极快,导致美国一些河流中,九成都是亚洲鲤鱼。

2009 年,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捕杀亚洲鲤鱼,以保护生态平衡,甚至在五大湖区的河道上设置电网,这些措施都没有能够阻止亚洲鲤鱼沿河北上。





2014 年 1 月,欧巴马政府提议斥资 180 亿美元修建大坝,阻止亚洲鲤鱼进入密西西比河。

2014 年 6 月,美国政府颁布水源改革和发展法案,密西西比河的圣安东尼瀑布上游水闸关闭一年,防止亚洲鲤鱼蔓延,一旦亚洲鲤鱼进入美国密西西比河,将会有 31 个州受影响,亚洲鱼类已经列为禁运品,市民不得携带鲤鱼前往其他城市。

二、淡水鱼刺多,而且美国人不喜欢红烧,清蒸的烹调方式。



由于美国人认为鲤鱼腥味重刺多,无法像亚洲地区以食用来控制鲤鱼的大量繁殖,事实上鲤鱼、草鱼、青鱼等鱼类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美国鲤鱼研究团队前往中国考察,认为红烧和清蒸等办法,对于不喜欢吃鱼的美国人来说用处不大。鱼类也不便长途运输,美国进口的亚洲鲤鱼价格高又不新鲜,很难在亚洲找到市场。 不少网友建议美国政府开放吃鱼签证,既能缓解鱼灾又能拉动当地经济成长。


子非魚


美国人确实不怎么吃淡水鱼,这跟美国人的饮食习惯有关

作为欧洲移民国家,美国人饮食习惯是继承于欧洲。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直面大西洋,自古航海业就发达,远洋捕捞业也很发达,所以欧洲人更加喜欢吃海鱼,例如英国的国菜就是炸鱼薯条,英国人吃的炸鱼主要是大西洋鳕鱼,而瑞典则爱吃鲱鱼罐头。

(炸鱼土豆)

鲱鱼罐头这个梗在国内很出名,当你打开罐头的那一刻,你的世界观就崩溃,那味道真的可以让你怀疑人生,直接吃很难下口。但是鲱鱼罐头本来就不能直接吃,鲱鱼罐头在吃之前要拿清水冲洗干净,再配上沙拉或果酱,夹在面包中吃,这才是瑞典人吃鲱鱼罐头的正确方式。

相比河鱼,海鱼刺少,吃起来方便,并且不腥气(欧美传统料理没有什么处理鱼腥的手段),寄生虫也少,这些都是海鱼的优势。爱吃海鱼的欧洲移民将这个习惯带到美国,今天的美国人也是主要吃海鱼,特别是冷水鱼更是美国人的最爱。

顺便说一句,吃生鱼片是中国人发明的,古人称之为“鱼脍”。但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中国古人主要吃河鱼,而河鱼寄生虫很多,生吃很容易长病,所以慢慢地就放弃这个吃法了。

而生鱼片传到日本之后,由于日本四面环海,日本人常吃寄生虫较少的海鱼,于是吃生鱼片的习俗在日本流传了下来。

(美国人吃的海鱼都是没有刺刀,也没有什么鱼鳞,烹饪的时候非常容易处理,美国人吃鱼主要的方式就是煎和炸,或者是烤)

当然,美国人也不是绝对不吃河鱼,美国的大江大河是很多的,美国人也是偶尔吃一些河鱼,特别是一些垂钓爱好者。但总体来说,美国人是基本不吃河鱼的,美国也不存在大规模养殖河鱼的情况。

由于没人捕捞,美国河鱼的生存状态还是非常好的。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从中国引进了一批淡水河鱼,用来吃水草,改善河道中的富营养化情况。但这些亚洲鲤鱼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并且在美国也没有什么天敌,人也不吃它,导致这些亚洲鲤鱼的数量飙升,以至于达到了严重危害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地步。

这些鲤鱼不仅与当地本土鱼类抢夺氧气和食物,本土河鱼的鱼卵也是亚洲鲤鱼的最爱,这直接威胁到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亚洲鲤鱼的泛滥地区)

为了消灭亚洲鲤鱼,从2009年起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捕杀亚洲鲤鱼,但效果甚微,根本杀不过来。到2014年1月,忍无可忍的奥巴马政府宣布将斥资180亿美元,预计耗时25年,在五大湖周围水域建堤坝,防止五大湖遭到亚洲鲤鱼入侵。

这个工程跟当年澳大利亚政府建铁栅栏,试图防止澳洲野兔扩张的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是绝世天才才能想出来的工程。

美国的鲤鱼泛滥也曾引起我国的重视,中国农业部曾派遣专家前往美国考察,学习下美国的鲤鱼怎么能长这么大。

(美国鲤鱼的个头都快赶上一头小猪了)

除此以外美国人还有许多东西都是不吃的,例如动物的内脏和四肢,像是猪肝、猪蹄、猪尾巴、猪心、猪血,这些东西老美都是不吃的。

甚至美国人都不怎么爱吃羊肉,相比于牛肉、猪肉、鸡肉,羊肉在美国的消费量是很低的,如果你在美国想吃羊肉,或者是想刷火锅,最好去华人开的亚洲超市看看,那里不仅有羊肉,还有羊肉卷。


千佛山车神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人,世界上除了我国以外大多数地方,包括欧洲美洲与非洲,大多都以食用海鱼为主,经常吃淡水鱼的地区相当少。近年来,经常听说美国、澳洲等地的亚洲鲤鱼泛滥成灾,国内的吃货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觉得美国人实在不懂得吃。当然,不太会吃的确是美国人不怎么吃淡水鱼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他们的主流饮食文化中,不太擅长料理、进食淡水鱼,尤其是来自于亚洲的这些淡水鱼之外,美国人大多不吃淡水鱼,还是因为吃淡水鱼相对于海水鱼来说,不仅存在更高的风险性,而且营养价值也差很多。更何况,由于上世纪的大规模水污染,美国人也就养成了不吃淡水鱼的习惯。



不少人认为欧美人就是不吃淡水鱼,他们根本就不会有处理淡水鱼,其实这并不对。欧美人实际上也是吃淡水鱼的,只不过欧美人餐桌上的淡水鱼种类跟咱们不同。在欧美,鳟鱼、鲟鱼、鲶鱼、狗鱼和鲈鱼都是非常普遍食用的淡水鱼类,在欧洲不少地方尤其是中东欧,鲤鱼是很常见的菜肴。欧美人吃淡水鱼的主流方式,主要就是炸跟烤,食用方式比较单一

所以说,美国人不吃淡水鱼,其实更准确来说他们不吃亚洲鲤鱼这种外来种类的淡水鱼。亚洲鲤鱼是个统称,包括了花鲢、鲤鱼、草鱼等八九个品种。虽然这些鱼类在它们的老家都是相当受欢迎的食材,然而在美国,那就是让美国人头疼的物种。这些亚洲鲤鱼虽然繁殖迅速数量众多,然而让欧美人头疼的是,这些淡水鱼有非常重的土腥味。

欧美的料理鱼类的方式原本就没有丰富,这些淡水鱼的土腥味对他们而言是非常难以去除的

土腥味很难去掉,淡水鱼身上大量的鱼刺也是欧美人很难下嘴的重要原因。亚洲鲤鱼等不少淡水鱼类鱼刺很多,而且细小的鱼刺更多,就算吃惯了淡水鱼的我们也无法完全避免被鱼刺卡到。相对于东亚人可以轻巧方便地用筷子剔除鱼刺,欧美人所使用的刀叉,就很难对付淡水鱼身上诸多细小的鱼刺了。在美国,如果餐厅里的客人被鱼刺卡到,那餐厅就会有大麻烦了,所以大多数人就干脆不吃多刺的淡水鱼了。

美国面积巨大,境内有大量的河流湖泊,然而近代尤其是上世纪前期,美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尤其是美国人口稠密的五大湖流域。美国大量的水域都受到了工业污染,其水体之中至今留存不少污染沉积,而且水中富营养化,被污染的水草疯长,亚洲鲤鱼就是上世纪为了治理污染被引入的。然而包括外来的亚洲鲤鱼在内,美国不少地方水域中的淡水鱼都受了污染,为了安全美国人也不愿意去吃这些淡水鱼


美国濒临三大洋,海洋面积辽阔,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东海岸、西海岸与阿拉斯加等地都有相当发达的海洋渔业,美国也是世界主要的渔业大国。相对于多刺、腥味儿重的淡水鱼,海水鱼几乎都是大刺容易剔除,而且腥味比较淡。更重要的是,海水鱼原本在营养方面也要比淡水鱼更胜一筹,自然更受欢迎,有条件吃海水鱼的地方,自然不会多吃淡水鱼

当然事无绝对,比如在美国的加州、阿拉斯加州、蒙大拿州等美国西北地域,这些地方的河流湖泊受工业污染很少,当地人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鳟、鲟之类的土著淡水鱼。美国人最喜欢的淡水鱼要属刺少的罗非鱼,甚至大量进口,在美国罗非鱼的消费量仅次于对虾、三文鱼和鳕鱼,是美国人第四大水产类消费品。对美国人来说,淡水鱼多刺腥重,海水鱼既更加安全而且供应也充足,所以他们并没必要去吃泛滥成灾的淡水鱼


澹奕


曾经有一个误区,看到在国外泛滥的亚洲鲤鱼,很多人表示:外国人不吃淡水鱼肉!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主要不吃淡水鱼的是美国人,而美国人不吃淡水鱼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早期的工业发展污染了河流,导致现在河底的淤泥里依然存在污染物,他们更喜欢吃海鱼肉了。美国人吃的炸鱼排 而再看我们是怎么吃鱼的,家常红烧鲤鱼、红烧鱼、炖鱼、清蒸鱼、水煮鱼片、酸菜鱼、五香鱼、松鼠桂鱼等等,都能将这些鱼肉做的非常美味,而且还不会浪费鱼肉。有网友说道:“说实在的,还是咱们或者亚洲人做的鱼好吃,怎么做都美味无比比西餐鱼味道好,西餐鱼实在是太不敢恭维了。” 可能外国人真缺一位中国厨师。


美女耶耶耶


很多人说美国人不吃淡水鱼,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分层次表达:

1. 大部分美国人不吃生鲜的淡水鱼,而有小部分人吃生鲜的淡水鱼;

2.大部分美国人吃加工的淡水鱼片!

所以应该是大部分美国人不吃生鲜的淡水鱼,也就是说美国几乎没有地方能买到活淡水鱼吃,除了美国的亚洲超市,因为亚洲人吃。


美国热爱钓鱼的人非常多,并且大多会吃自己钓上来的鱼。

我在美国经常到湖泊和河里钓鱼,也认识过不少美国本地钓友,他们钓鱼的十个有九个都会吃钓上来的淡水鱼。不过他们也说,在美国大部分是不吃钓上来的新鲜淡水鱼,因为害怕重金属超标、鱼刺、寄生虫。不过他们出来钓鱼会查钓鱼指南,只去食用安全的水域钓鱼。像这种有明确警告不能吃鱼的地方一般不会去!

(图:美国某河岸边警告,鱼受汞污染)

美国马萨诸塞州在2014年售出18万张内陆湖钓鱼证,这代表着马萨诸塞州有18活跃的钓鱼者,但是据我了解,美国钓鱼的人里面至少有三成不买钓鱼证,因为一张有效期一年的钓鱼者需要五六十美元,不愿意花这钱的人大有人在。

再说到野外钓鱼很少会碰到人检查你钓鱼证,所以不买证也正常。就我个人经验来说,我的钓鱼证只用过一次,唯一的一次是在我们镇的某条有管理的湖钓鱼,需要登记钓鱼证,但是管理人员也说了,虽然钓鱼证会过期,但是在管理处登记的信息永久有效,意味着我钓鱼证过期了也可以过来钓鱼。我出去野钓遇到的钓友也许多不用钓鱼证,因为没有人查证,有查证的地方不去就是了!

所以美国钓淡水鱼的人特别多,我相信大部分钓鱼是为了吃鱼,所以美国吃淡水鱼的大有人在。所以为了这些人安全,美国有机构专门调查所有水域的水质和鱼类的毒害物质含量,从而出台淡水鱼食用指南:

1、在地图上查询到任何水域淡水鱼是否可以安全食用或者是否可是适量食品,当然也有说完全不能食用。

2、列举适量食用的量:比如该水域的鱼每月只能食用两条或者三条!(如下图:)

因此钓鱼的人知道自己的鱼是安全的所以吃,但是普罗大众只知道美国的河流在工业时代受过污染,现在的淡水鱼不能吃,不钓鱼也不知道鱼是否来自安全水域,因此干脆不吃为好!


美国人吃加工的淡水鱼片

活鱼说不清来源,很有可能会有汞和其它金属超标,甚至有寄生虫,所以大部分美国人不吃生鲜的淡水鱼,但是不代表他们不喜欢吃鱼,所以大部分美国人吃加工好切片的冷冻罗非鱼和鲑鱼,这些在美国的消费量还是十分巨大的,并且是淡水鱼,如下图:

(图:鲑鱼片)

(图:罗非鱼片)

之所以只吃加工好的鱼片,一方面是因为加工切好的鱼片没有刺,刚好适合煎炸着来吃,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食品加工厂不会用重金属超标和有寄生虫的鱼,相信是安全的。


美国吃海鲜并不贵,因此并不是一定要吃淡水鱼

人类喜欢吃鱼这是毋庸置疑的,当怀疑淡水鱼有毒,而海鲜恰好又不贵,那么许多人都会抛弃淡水鱼去吃海鲜了!

不过大部分美国人只能在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买冷冻的海鲜,也有新鲜的三文鱼片,也有部分美国人会去海鲜商店买鱼,那里的鱼不是冷冻的,算是蛮新鲜的,我买过几次,价格一般都在5-10美元每磅,都不会很贵。我住的地方到海边开车要4.5小时。


其他因素:

也有美国人的确害怕淡水鱼鱼刺,餐厅肯定不会卖这种有风险的鱼,否则顾客被鱼刺卡到那就麻烦了。

另外在美国能看到许多野生动物,比如兔子和鹿,我们小区每年都会有成群结队的大雁在此停留,但是从来没有人去杀他们来吃,倒是经常能看到被车撞死的鹿被放在路边,被压死的松鼠和兔子被秃鹫和乌鸦拉扯到路边大快朵颐,兔子更是当地人菜地里的恶魔,只能用铁网拦住菜园。

美国人可能是保护动物,但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美国人觉得野生动物“脏”,首先他们不会处理和烹饪,然后害怕野生动物身上有病菌和寄生虫,这是最关键的,看到这些东西躲都来不及,还敢吃?


穿美国望世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美国人为什么不吃淡水鱼?根本原因来说是美国比较富足,从来没有遭受过什么饥荒。

中国人为什么什么都能吃,什么都会拿来尝试,是因为饥饿基因已经深深刻入基因中了。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人的大饥荒灾难就没有断过,中国又是纯粹的农业国,抗风险能力很低,一旦出现灾荒,无论干旱还是蝗灾,几乎都是毁灭性的,每次灾荒伴随战乱,恐怖的时候人口都是几千万锐减。

其实可以看看每次朝代更换的时候,大部分时候都是因为灾荒,人们吃不上饭,只好造反。即便是近代,仍然发生过数次大灾荒年代。在灾年,为了生存,是没有什么尊严可言的,什么能吃就吃什么。牛羊肉?那是奢侈品。连草根,观音土都不放过的年代,各种各样的虫子都是营养品。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能吃上鱼,几乎都算是高级补品了。

而美国,人口少,自然条件优越,人均耕地广阔,农业发达,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物质生活非常丰裕。即便美国是移民国家,但是美国的移民组成,无论是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等,个顶个都是欧洲强国,民众几乎都没有饥饿的记忆。所以美国人对饮食非常挑剔。

美国是海洋大国,渔业资源丰富,人们习惯吃海鱼。相对海鱼来说,淡水鱼刺多,不容易清理,腥味重,河水更容易污染。

而且,美国人虽然吃海鱼,但美国人是很少吃鱼头的。同样,美国人吃猪牛羊肉,但美国人是很少吃动物内脏的,这些东西,在他们眼里不洁净。

但这些对中国人来说,都没有问题,只要能吃就行。

有人说,为什么很多非洲人也不吃鱼,非洲那么穷?非洲是穷,但非洲人并不缺啊。非洲那地儿,除了沙漠,热带雨林气候,是随便插根木棍就能长树的地方,果实太多了,根本不担心吃,所以,对于河鱼这种处理起来极麻烦的食材,也就懒得动了。


山东味儿


在他们的饮食餐具上也没有吃河鱼的利器,如他们进餐用的刀叉,吃淡水鱼挑鱼刺就很麻烦。在一些外国人的意识里河鱼肉还属于寄生有毒物质载体,远没有海洋里生活的海鱼干净。这也是有依据的,在早前美国工业兴起,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河水土壤的污染,还曾出现吃淡水鱼中毒的例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美国人就从此开始不吃河鱼了,直到今天他们在河边抓起大鱼,只会觉得只是一个乐趣和成就感之后就放生了。

淡水鱼含有寄生虫。这个说法的条件是西欧人的饮食民俗,比较我国传统饮食,此中一大缺陷就是他们喜爱吃半生不熟的东西。中餐生食的东西寥寥无几,许多东西要烹调到基础看不出材料的是什么的地步,但在淡水鱼烹调这项中就没有这个忧虑。实际上,淡水鱼中的确含有比海鱼中更多的寄生虫,中餐处理赏罚的方法是高出100摄氏度烹调,而且暖锅、清蒸等做法时刻常常高出十分钟,颠末多么处理赏罚的寄生虫基础毫无生存下来的可能。

淡水鱼的土腥味重。持有这种见地的许多,因为美国人不像我国人喜爱把种种东西弄来当香料,比如葱姜蒜、八角、香菜、草果等,尽管,这些东西如果一起上,弄出来的肯定是一锅美味无比的炖鱼头汤,但要害是美国人不会吃这些东西,以是他们不喜爱吃淡水鱼。


只怪自己腿短


美国人不吃淡水鱼的原因如下: 1. 淡水鱼受污染比较严重,而海鱼污染少,营养丰富,并且淡水鱼体内渗透压环境比较类似人体, 所以很多寄生虫可以共存, 海水鱼渗透压环境不同寄生虫对人无作用。还有就是淡水鱼鱼刺... 2. 美国人特别怕鱼刺卡到喉咙,一旦美国饭店做出了淡水鱼,有顾客卡到喉咙,那么这家饭店就要赔偿... 3. 美国之所以喜欢吃海水鱼,而从不吃淡水鱼,是因为海水鱼鱼刺比较大,比较好处理;价格也比较... 4. 美国工业带来的污染前所未有,不仅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汽油味,而且河流


木石前盟苏锡双城记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美国人不是不吃淡水鱼的事,是不吃鱼头鱼尾和鱼刺,不管是超市卖的鱼还是餐厅里吃的鱼,都是去头、尾、皮、刺的纯鱼肉,如果顾客吃到刺,嗓子被卡住,是要把商家告上法庭要巨额赔偿的。老外的舌头不太灵活,不会吐刺,一吃鱼就会被卡住,淡水鱼相对刺多,不容易剔出整片的大片鱼肉出来,海鱼就容易的多。不过中国人、韩国人和越南人开的一些大超市有淡水活鱼卖,也可以现场帮忙宰杀,中餐馆也可以吃到淡水鱼。所以很多国内朋友听说密西西比河大鲤鱼泛滥成灾,政府每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想各种办法消灭这些鱼,却收效甚微的消息。几年前倒是有中国企业沿河盖了很多工厂捕捞鲤鱼销往中国,但是人工和运输成本算起来不比国产的便宜,所以销量并不好,或许这种销售途径方式不久也会淘汰。


AisinGioro1


美国人的组成,虽然从血统肤色上来自世界各地,但主流饮食习惯沿袭还是北欧地区的饮食习惯的。

而白人里的主要人种(据说占6成的德裔、爱尔兰裔)的餐饮风格,在进入美洲之前就完全没有食用淡水鱼的习惯。

北欧地区海洋资源丰富,海鱼种类多产量高,一根脊椎主刺的特点已经让北欧人养成吃肉/鱼不要骨头/刺的特点,即使猪牛羊这样的肉类他们也不吃处理起来很麻烦的头、蹄、尾、内脏。

~~~~~~~~~~~~~~~~~~~~~~~~~~~~~~~~~

最早的白人进入美洲时,虽然也有饥饿时期,但有印第安人的接济也很快度过难关坚持活了下来,吃肉质粗糙的火鸡就是那时流传下来的习惯(类似我们平时不吃只在端午吃的粽子或中秋的月饼)。

同样因大饥荒而大规模逃难到每周的爱尔兰人,原先的主食就是土豆,进入美洲后也没有带来更多的丰富烹饪创新。

~~~~~~~~~~~~~~~~~~~~~~~~~~~~~~~~~~~~·

究其原因的话,个人认为,饮食文化是需要有相当长时间的安定生活周期(至少百年以上、若干代人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比如中华餐饮著名的八大菜系,都是在当地经过至少百年以上的稳定富足生活后才逐渐形成的。

如果没有长期稳定富足的生活就无法形成丰富的餐饮需求和创新成果——比如同样富足的关中地区、东北地区,近代史期间稳定的时期不够,就无法形成足够丰富的菜系。

~~~~~~~~~~~~~~~~~~~~~~~~~~~~~~~~~~~~~~

欧洲人喜好迁徙,稍微有些饥荒或动荡拔腿就走(有点类似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口随意流动),这样即使地域物产丰富,但以家庭为主的生活也狠难长期稳定下来、长期到足以充分理解和运用当地食材创新出新的美味。

~~~~~~~~~~~~~~~~~~~~~~~~~~~~~~~~~~~~~~

所以,沿袭了北欧人原有的饮食习惯,再沿袭北欧人不善创新吃法的社会行为,后来有足够富足的美国人,当然就是拿来主义,谁家的美味好吃就吃谁家的,自己不习惯就放弃。

所以,中餐馆在美洲很多,会拿筷子吃饭的美国人也很多,但不吃带刺的鱼、不吃沾满身味道的火锅等等,还是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