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为什么没有成为舰载机?

军武皮卡丘


在歼15的舰载战斗机身份正式确定之前,歼10上舰的呼声很高,甚至在辽宁舰服役后的一段时间里,央视还播出过动画宣传片,其中就有过歼10从辽宁舰上滑跃起飞的画面。

就综合性能来看,歼10确实不适合作为舰载机。



首先歼10是一种中型舰载机,最大起飞重量19吨左右,它的载油量、载弹量和歼15有较大差距,从滑跃甲板上起飞,要削减载油量和载弹量,中型机被削减之后,剩下的挂载能力就很有限了,重型机本身挂载能力更强,被削减以后这方面的能力还能较多保留。挂载强弱意味着作战半径和打击能力的高低。



歼15从辽宁舰上滑跃起飞,要保证1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在短距起飞位时,只能带4枚空空导弹,从重载起飞位起飞,可以携带多枚鹰击83K/91等空对面导弹和自卫武器。换作歼10,哪怕是最新的歼10C,带4枚空空导弹,从短距起飞位起飞,作战半径可能只有数百公里,从重载起飞位起飞,也不可能挂载多枚空对面导弹,在地面机场的歼10C一般也只是挂2枚鹰击91。



虽然表面上看,世界范围内,舰载战斗机都在朝着中型化方向发展,可实际上,那些打着中型战斗机名号的,如米格29K、F/A-18-E/F、阵风M最大起飞重量都在27-30吨这个区间,比歼10大了8-10吨,F35C更是达到了31吨,非常接近歼15的最大起飞重量(33吨),我觉得这个所谓的中型化,更多的还是指机体尺寸上的。



不光是挂载能力的先天不足,歼10自身设计也决定了它难以改成舰载机,歼10是单发战机,一台发动机的安全性肯定不如2台发动机,舰载机通常都是采用双发布局,因为在远海,舰载机远离陆地,只能依赖自己的母舰,除了美军的F35C之外,其他的航母战斗机都采用双发配置。

此外,歼10的前起落架位于进气道下方,起落架的收容空间非常有限,无法有效加强其结构强度,而这是舰载机上舰必过的一关,无论是滑越起飞还是弹射起飞,都需要加强。



虽然说采用歼10的话,航母的载机数量可以增加不少,比如辽宁舰就可以装将近40架歼10,明显多于现在24-28架歼15的配置,更多的歼10并不代表作战能力更强,歼10被削减载油、载弹后,打击能力远远不如弹射起飞的阵风和超级大黄蜂,40架歼10不单载弹量总和不比24架歼15强,还打不着歼15能打到的目标。



而且,大量的歼10需要更长的起飞和回收时间,要想用数量弥补自身的不足,歼10就需要用更长的时间来集结机队,而航母相比于地面机场,很大的一个优势在于舰载机的放飞、回收效率,假设40分钟起飞24架歼15,作战效能肯定是要高于60分钟才能集结起来的36架歼10。


止水兴波


歼-10系列战斗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空中优势战斗机,该机型的立项时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技术较为成熟的战斗机。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拥有和米格-29一样的轻盈特点,因此一度被认为是登上航母甲板的备选机型之一。至2004年歼-10战斗机正式入役,而瓦良格号当时尚未返航。不过后来歼-15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将以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主力舰载机,歼-10作为陆基中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将暂时不再考虑登舰。

▲歼15

歼-10战斗机之所以没有计划在甲板上部署,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型是根据陆基战斗机的指标来设计的,其起落架设计更像F-16这样的空中优势机型,起降时并不考虑甲板压力的问题;而且由于陆地起降不需要考虑甲板颠簸的因素,所以降落时的下降高度达到每秒3米就可以了,但是舰载机的每秒高度下降数据值则需要达到6米以上。由此可见,两种设计理念不同的方案,并不适合交互使用。

▲歼15

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成熟定型,所以如果要使其具备上舰条件,则需要进行全新技术整合,因为战斗机设计对于重量、材料、框架等个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当然这会产生很大的技术成本,因此不如考虑直接重新开发一款专业的舰载战斗机。

▲歼10短距起降性能优越,但是耐粗暴撞击着陆能力就不行了  在歼10战斗机刚刚公开的几年中,歼10是否能成为舰载机一直是个很受争议的话题;直到后来歼15和歼20相继露面,这个话题才少有人提起。

▲歼10

单纯从基本的气动和飞行控制上来说,歼10拥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飞行操纵品质;这是由放宽静稳定的全动鸭翼布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础。在保证低着舰速度、提供优秀的操作响应上,歼10的设计是非常好的。

但是歼10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舰载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设计是按照陆地起降标准(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设计的,在满足这个极限的情况下,更多的考虑的是减少机内空间占用、协调其它机身结构和设备安排、减轻起落架重量。

歼10短距起降性能优越,但是耐粗暴撞击着陆能力就不行了在歼10战斗机刚刚公开的几年中,歼10是否能成为舰载机一直是个很受争议的话题;直到后来歼15和歼20相继露面,这个话题才少有人提起。

单纯从基本的气动和飞行控制上来说,歼10拥有非常出色的短距起降能力和飞行操纵品质;这是由放宽静稳定的全动鸭翼布局,以及原生的出色全权限数字电传飞控所共同提供的良好基础。在保证低着舰速度、提供优秀的操作响应上,歼10的设计是非常好的。

但是歼10在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舰载起降要求,因此其起落架设计是按照陆地起降标准(每秒下降高度最大3米/秒)设计的,在满足这个极限的情况下,更多的考虑的是减少机内空间占用、协调其它机身结构和设备安排、减轻起落架重量。

▲歼15  

总的来说,歼10上舰并不是工程上不具备可行性的事情;但是做起来改进成本高,且性能损失较大,从经济上并不划算。而且特别重要的一点的是,对于舰载机来说,其性能侧重点的优先程度上;载荷航程和滞空能力,其权重显著高于机动性能,这是恰巧是歼10相较于基于苏33仿制改进的歼15差距最大的地方。

▲苏33

因为对于航母来说,在满足作战需求的前提下,甲板上的飞机是越少越好的。因为飞机多了,甲板密度提升,极易导致各种事故;歼10虽然飞机更小,但是很多配套设备的需求和飞机吨位是没有关系的,只和飞机数量有关系——比如包括牵引车在内的车辆。这也是美军航母后来一直强调减机增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另外,正如前文所言,辽宁号航母和001A航空母舰都首先选择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标配舰载机型,歼-15作为一款重型机,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机身空间大、载荷量多、飞行距离远等各方面的优势,而且歼-15也是基于苏-27系列战斗机的技术成果发展而来的新型舰载战斗机,其性能水平也是十分先进的,所以选用歼-15战斗机上舰也是务实的选择。


铁杆军迷


歼10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制空型国产战机,从气动外形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天生机动优势明显的鸭式气动布局,这也为歼10后期能够同歼11战机一同承担国土防空和前线作战任务的打下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成飞通过研制歼10掌握的先进气动布局也为后期研发具备世界领先的歼20隐身战机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现如今的成飞已经成为了世界著名战机摇篮缔造者,风头甚至超过了老大哥沈飞。但是在舰载机行列目前却是沈飞一家独大,毕竟沈飞在陆基的歼11B战机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歼15舰载机早已装备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那么成飞自主研制的歼10战机为什么没能成为舰载机呢?

之所以歼10没能上舰成为舰载机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从歼10自身的性能来说,歼10战机凭借自身的鸭式气动布局获得的短距起降能力和更为优秀的飞行操控能力,可以保障其在航母上起降时更短的起飞滑跑距离和更低的着舰速度,以及在整个起降阶段极为优秀的操纵品质。但是也正是因为歼10采用的气动布局想要上舰却不那么容易,首当其冲的就是歼10采用了鸭式气动布局,同时为了增强超音速飞行时的气动稳定性,除了有高大的垂尾外,还设计有两片腹鳍,而这两片腹鳍很可能在起飞/着舰过程中与甲板发生剐蹭,造成严重的飞行事故。

同时歼10从一开始就是为国土防空而研制的,那么其要想上舰就得加强其起落架结构强度,毕竟相比陆基战机降落时3米/秒左右的下沉率而言,在航母上降落这个数值至少不会低于6米/秒。那么对于歼10而言,原先设计的起落架强度根本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就要换装缓冲强大更大/缓冲行程更长的起落架,同时机身结构强度也要增加来满足整体降落强度需求。

当然这些原因都是可以改进的,比如可以将歼10的腹鳍改为可折叠设计,或者通过改进设计一个全新的垂尾替代掉腹鳍也是可以的,其次像机身结构强度加强/换装高行程起落架这些对于陆改舰都是必不可少的,像此前的歼15也是从陆基歼11B改进而来的,美帝的超级大黄虫当初不也是同F16一同竞标陆基轻型战机败北后被海军看中下海的吗,所以想要歼10上舰不是不可能。只是当下歼10早已经定型多年,如果硬要让歼10上舰,那么从改进设计成本上来说是不划算的。其次就是现下海军已经装备歼15这类双发重型舰载机,对于歼10这种单发中型战机根本没兴趣,所以歼10上舰也就无望了。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歼10由于从一开始定位于国土防空的中型战机,在动力系统的选择上采用了大推力单发设计,那么对于歼10后期想要上舰来说,由于舰载机上舰必须满足加强结构强度和换装起落架等防护措施后增重的问题,但是摆在歼10面前的问题就是由于其装备的涡扇10B大推力发动机的加力推力想要大幅度提升推力可能性不大,但是要想上舰增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继续使用推力不增的动力系统,只会降低其机动性等技术指标,而且海军处于安全性考虑对舰载机的动力要求更倾向于双发战机,那么就算歼10坚持上舰后其整体性能相比陆基的歼10是会下降不少的,同样对于双发的歼15而言也就没有什么优势了。

再一个从航母对舰载机的使用要求来说,并不是说一艘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数量多就一定能打胜仗,毕竟航母甲板面积有限,如何降低舰载机数量提升单架舰载机的性能才是关键,所以对于歼10战机而言,其虽然体型相比歼15更小,理论上同样面积的航母甲板停机数量更多,但是由于歼10上舰后相比现役的歼15在综合作战能力上是有很大差距的,那么其占地面积更小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而且更多数量的舰载机意味着更为复杂的后勤保障压力,那么这对于降低航母甲板事故率和提升航母甲板战时紧急起降的调度都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总结来说,歼10虽然凭借自身的鸭式气动布局在短距起降上很有优势,但是对于航母舰载机的使用要求来说,短距起降能力并不是最核心的,舰载机更为看重其整体战力,所以歼10自身很多设计特点在陆地很有优势,但是到了航母上反而成为累赘也很正常,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影响,歼10想要上舰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魑魅涅槃


歼-10系列战斗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空中优势战斗机,该机型的立项时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技术较为成熟的战斗机。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拥有和米格-29一样的轻盈特点,因此一度被认为是登上航母甲板的备选机型之一。至2004年歼-10战斗机正式入役,而瓦良格号当时尚未返航。不过后来歼-15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辽宁号航空母舰将以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主力舰载机,歼-10作为陆基中型空中优势战斗机,将暂时不再考虑登舰。


歼-10战斗机之所以没有计划在甲板上部署,主要是因为这一机型是根据陆基战斗机的指标来设计的,其起落架设计更像F-16这样的空中优势机型,起降时并不考虑甲板压力的问题;而且由于陆地起降不需要考虑甲板颠簸的因素,所以降落时的下降高度达到每秒3米就可以了,但是舰载机的每秒高度下降数据值则需要达到6米以上。由此可见,两种设计理念不同的方案,并不适合交互使用。

而且由于歼-10战斗机的设计方案已经成熟定型,所以如果要使其具备上舰条件,则需要进行全新技术整合,因为战斗机设计对于重量、材料、框架等个方面的要求都是十分严格的。当然这会产生很大的技术成本,因此不如考虑直接重新开发一款专业的舰载战斗机。


另外,正如前文所言,辽宁号航母和001A航空母舰都首先选择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作为标配舰载机型,歼-15作为一款重型机,拥有环境适应性强、机身空间大、载荷量多、飞行距离远等各方面的优势,而且歼-15也是基于苏-27系列战斗机的技术成果发展而来的新型舰载战斗机,其性能水平也是十分先进的,所以选用歼-15战斗机上舰也是务实的选择。

深漂阿友


1、航母舰载机在降落的时候,垂直下降速度7-8米/秒

对结构的要求非常高,而J10是陆基飞机,着陆时比较平缓,下降速度在3-4米/.秒

这样的话,要上航母必须进行大幅改动

2、J10是单发的,携带大型弹药能力比较弱,而且舰载机一般都喜欢双发,万一出了问题还能飞回去


搞笑阿宽


两个因素

1、航母舰载机在降落的时候,垂直下降速度7-8米/秒

对结构的要求非常高,而J10是陆基飞机,着陆时比较平缓,下降速度在3-4米/.秒

这样的话,要上航母必须进行大幅改动

图:歼10短距起降性能优越,但是耐粗暴撞击着陆能力就不行了


2、J10是单发的,携带大型弹药能力比较弱,而且舰载机一般都喜欢双发,万一出了问题还能飞回去


梦游ads


大概是航母发展在歼10之后吧,一款作战武器的列装量产需经过立项、设计、科研论证、模型风洞检测、样机试制及各项性能和实弹检验等环节,最后军方验收。航母改建或交付军方,歼10己列装,只有改变其性能方可成为舰载机。这样弯路太多,不但需重新设计,材料也不尽相同,所以无缘舰载机。


白金畅游


我们不是军事专家和工程师,如果我们普通老百姓对歼十能不能上舰指手画脚,这仗能打赢吗?专业的事情,交给军事专家去解决。什么飞机✈️适合上舰,还应该尊重军事专家的意见。


佛默177405506


歼10单发,动力也小,改进不大,如果歼31双发能单发达120千牛加双发旧能超过F35影形战机,有强大动力旧能发展强大战力,对吗?


不老翁6901


歼十适用于陆基战机使用,养且没有歼十五舰载机使用的挂钩及部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