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珅牛的官员,高士奇未经科举考试,还敢泄露康熙私生活,为何能善终?

曹佳鹏


高士奇字澹人,号江村,是清朝的著名学者。高士奇是一个在文学创作上十分有才华的人,在康熙八年(1699)进入太学之后,他便得到了初次面见康熙的机会,而康熙也对高士奇十分赏识,亲自特批给了高士奇会试的资格。高士奇也不负圣望,在两次考试中都名列第一,高士奇随后被任命为翰林院供奉,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由于高士奇并未经过真正的科举,升官之路也平坦得让人嫉妒,许多人因此看不惯高士奇,认为他是靠着阿谀奉承才一步步升官。但是实际上,如果高士奇没有真才实干,康熙是不会如此重用他的。并且高士奇一直对康熙忠心耿耿,万事以皇帝为重,两人的君臣关系也十分良好。

在高士奇接连升官的那几年,他的生活并不像常人想象的那么闲适,那是高士奇最为辛苦的几年。高士奇每夜都操劳到两、三更才能入睡,而他的夫人也日日秉烛相伴。当高士奇要讲《周易》的时候,他每天都必须将要讲的内容再次温习,直到了然于胸才敢安心入睡,这样刻苦钻研的精神让康熙对他更加赏识。

但若是说康熙仅仅是因为高士奇的工作能力强而赏识他,那可就错了。高士奇不仅兢兢业业地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而且还十分灵动机变,能够帮助康熙帝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一次,康熙帝南巡时来到了杭州的灵隐寺,陪伴的人中就有高士奇。灵隐寺的主持显然十分聪明,他见康熙帝当天心情很好,就带领若干弟子一同请求康熙帝为灵隐寺题一个匾额,有皇帝御赐的匾额显然能为寺庙的发展助力。而康熙帝恰好最是喜爱为别人题字这件事,于是欣然答应。但是当天十分开心的康熙帝写字时却出了差错,他将繁体的“灵”字上的“雨”字写得太大了,以至于其他部件都没有空位容纳了。康熙帝十分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动笔才是,为了皇帝的威仪,他又不能够重写。此时,机敏的高士奇发现了皇帝的难处,于是在手心写下了“云林”两个字,然后趁着为康熙磨墨时让康熙帝看见。康熙帝一看就明白了,于是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寺”这几个字,“云林寺”后来也成为了灵隐寺的别名。

高士奇的聪明与善于解围自然是让康熙帝对他倍加宠爱与照顾。康熙帝曾经说道:“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由此可见,康熙帝对高士奇有多么喜爱。高士奇在赋闲时,康熙帝仍然忘不掉高士奇,还派人送去了珍贵的人参等物,希望高士奇好好照顾身体。

但是有关高士奇泄露康熙帝私生活的事,正史并未提及。相关记载只有说被收录于《四库全书》的高士奇的著作中有一部分是记述康熙活动的。但是既然能被编入《四库全书》之中,高士奇的记录想必也得到了康熙帝的首肯,所以他才能够善终。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他遇见了有知遇之恩的皇帝,他一生所受的皇恩与照顾,实在是令许多大臣羡慕与嫉妒。高士奇死后,康熙帝还亲自为他写了悼词,并且亲自书写了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高士奇也被赐予了谥号:文恪。康熙帝对其的赏识可谓是让人艳羡。


邓海春


关于,高士奇泄露康熙帝私生活的事,正史并未提及。但根据相关野史说,高士奇用金钱收买康熙身边的太监,套取康熙生活起居和工作信息。

而他获取这些信息之后,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更多的是拿来炫耀自己消息灵通和“门路独真”,有时还公开转手倒卖。

后来高士奇被郭琇揭发了,他的四大罪状“欺君灭法,背公行私,他的罪行样样都是死罪。

此时的高士奇没有反驳,因为都是事实。可康熙却想保住他,又无法推翻郭琇的弹劾,因此罢免高士奇职务,打发回老家了,那他为何能善终?

1.忠心耿耿,高士奇万事以康熙为重,还善于察言观色,两人的君臣关系也十分良好。

2.刻苦精神,高士奇接连升官的那几年,是最为辛苦的时候。他每夜都操劳到两、三更才能入睡。

3.字写得漂亮得到康熙赏识,高士奇虽不能说是一流书法家,但他的字写得漂亮,康熙很喜欢他抄写的文书典籍。他不仅字写得好,还画得一手好画,尤其是他的山水画,“笔墨隽雅”,堪称精品。

4.应变能力极强。如若说康熙仅仅是看到高士奇工作能力强而赏识他,那就错了。高士奇不仅将本职工作做的很好,而且还能够帮助康熙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第一次。康熙在为灵隐寺题一个匾额时,写字时却出了差错,康熙十分为难之时,高士奇及时上前帮助康熙解决。

第二次,康熙来金山寺游览,寺里人恳切盼望皇上能够留下一块墨宝。这次题词康熙思索许久,高士奇见康熙受窘犯难了,就递了一张纸条上去,一语提醒梦中人,康熙当即挥毫……

5.高士奇靠聪明、善于解围、回察言观色,和自身的博学善书等,让康熙帝对他倍加宠爱与照顾。在高士奇赋闲时,康熙仍然忘不掉高士奇,还派人送去了珍贵的人参等物,希望高士奇好好照顾身体。

高士奇死后,康熙帝还亲自为他写了悼词,并且亲自书写了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还被赐予了谥号:文恪。


爱汕美食


高士奇(1645~1704年),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人,后入籍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官员、史学家。

高士奇早年家贫。康熙十年(1671年)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康熙十四年(1675年),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久升内阁中书,领六品俸薪,住在赏赐给他的西安门内。 高士奇每日为康熙帝讲书释疑,评析书画,极得信任。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大清一统志》副总裁官、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随帝南巡。同年冬,解职归里,居平湖。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奉召入京,充《明史》纂修官。康熙三十五年,三次随康熙帝西征,深得信赖。康熙三十六年,以奉养母亲为由求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正一品,以母老未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卒于家,追谥文恪,葬于县城南郊。

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从考入太学才踏进仕途,凭的是自身的才学。他平生所受皇恩钦赐,也是靠自身的才学。康熙曾说:“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康熙信任甚至离不开高士奇,并不仅仅是因为高士奇的工作有多重要,别人无法替代,其中有很多原因。

比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高士奇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则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后,直到把第二天所讲的内容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这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据史籍记载,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前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灵隐寺另有“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高明配天!”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古语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但是高士奇不仅做到了侍君至忠,也做到了侍亲至孝。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其几次辞官都是因为奉养老母,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 “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纵观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两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日理万机的康熙的思念。称其为 “ 故人 ” ,揣摩其 “ 气相 ” 。

至于题主所说高士奇泄露康熙隐私正史未见记载,以康熙宽仁的执政理念,以及他对高士奇的信任,就算高士奇偶有失误也不会深究的。高士奇一生平步青云,唯一一次被罢官是因为御史弹劾他结党营私,康熙迫于无奈才下令其“休致回籍”。


雪颖


高士奇的发迹最普遍的说法是从得到祖泽深赏识和推荐开始的。据传祖泽深精通相面,在大街上偶遇高士奇就觉得此人以后必定飞黄腾达,于是就将其招为门客。后来祖泽深又将高士奇推荐给了索额图,索额图又推荐给了康熙。虽然高士奇没经过科举考试,但是他的才华很得康熙赏识。以至于后来高士奇买通康熙身边太监出卖康熙在南书房日常工作情况康熙都没有深入追究,仅仅将其免职了事。



高士奇之所以能够善终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康熙帝是非常爱惜人才的。而高士奇也确实是非常有学问的,康熙帝对于高士奇此人曾经说过:

“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因此康熙之所以对高士奇极其宽容主要还是看重了高士奇的学问,不忍心下狠手处理。



另一方面康熙帝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宽容仁慈的皇帝。康熙后期官员贪污腐败严重,诸皇子间明争暗斗,康熙都没有积极下手进行处理。而像出卖皇帝起居情况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杀头的大罪,而高士奇被告发后康熙仅仅是把他免职了事,由此可见康熙本身对大臣是极其宽容的。


所以高士奇在康熙朝能够善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遇到了康熙朝对官员犯错相对友善的社会大环境。如果把他放在跟和珅同一时代的乾隆时估计很可能会比和珅死的更惨。


锦鲤小毛球


高士奇同和珅相比,能善终。除了看清自身不过是帝王的一颗棋子外,和所处朝廷面临环境也有关。

和珅所对应的是嘉庆,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大家都知道。

而高士奇则是千古一帝康熙,他不过是康熙帝王权术,平衡朝局,牵制群臣的一枚棋子,高士奇的所作所为,康熙心知肚明,对他的所作所为睁一只闭一只眼,甚至说有意庇护他。

被其他官员联名,以贪污罪告发,最终高士奇被罚以“告老还乡”之名返浙江老家。1703年,高士奇第五次侍奉康熙南巡,最终病逝在老家。高士奇去世后,康熙帝御笔挽联,以示纪念,被追谥文恪。





历史角落的一滴尘埃


古代得到皇帝宠爱的官员,因为有皇帝这个依靠,所以经常在朝堂上作威作福,有的甚至结党营私,大行贿赂,通过这些方法给自己谋求利益,乾隆时期的和珅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老百姓的心中,皇帝乃真龙天子,是上天的代表、神圣的化身,所以帝王身上不应有一处污点,但是历史上真有一个官员,他不仅贪污,还将康熙皇帝的私生活都泄漏给别人,但是康熙皇帝却没有制裁他,这个人后来也善终了,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人就是高士奇,虽然高士奇后来在康熙皇帝一朝做了大官,但是在发迹之前高士奇只是一个在街边卖字的。出身贫寒的高士奇当时虽然知道自己是有才能,可是奈何没有背景没有人脉,他只能默默无闻的摆摊卖字。好在后来他遇到了祖泽深,祖泽深看到高士奇的字认为他是有才能的人,而且祖泽深也会看相,他感觉高士奇将来一定官运亨通,后来就将高士奇引入家中做了门客。

可以说高士奇的第一步算是走出来了,但是高士奇当时也只是众多门客中的一个,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如何。就在这个时候好的机会又再次上门了,当时索额图家中要找一个会写字的听差,祖泽深马上就推荐了高士奇。虽然职位普通,但是能进索额图大人家中做事,对于当时的高士奇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这次进入索额图家中做事后,他的聪明才智很快就被索额图发现了,在康熙皇帝想要找书生做顾问的时候,高士奇就被推荐给了康熙。

康熙在观察了高士奇一段时间后,也认为高士奇是难得的人才,高士奇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一表人才,平时给康熙皇帝办事的时候都很稳妥,所以后来康熙给高士奇封了官职。虽然高士奇没有参加过科举,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高士奇本人满腹诗书非常有才,康熙皇帝自然不会看走眼,所以才会让这个没有考过科举的人在朝堂上当官。后来因为受到康熙的赏识,他平日里还可以跟随康熙进入南书房,所以和康熙的关系十分亲密。

但是后期高士奇被举报贪赃枉法等罪名,其中有一条罪名非常的严重,就是高士奇居然将康熙皇帝平时的行踪卖给了别人。这些罪名高士奇都一一认下了,可是康熙却没有杀掉他,只是让他告老还乡。在康熙三十三年居然再次启用了高士奇,后来还让高士奇跟着一起西征,高士奇离世后康熙亲赐谥号。

康熙之所以这样善待高士奇,就是因为高士奇是个难得的人才,而且他也是康熙一手提拔起来的,关系比较亲厚,康熙爱才,与乾隆帝宠爱和珅一样,康熙皇帝对高士奇的也是出奇的宠爱,所以才会对他网开一面。


历史课课代表


高士奇,乃是康熙年间一奇才,其人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其一生所藏书画甚富。

因此,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说明一点:高士奇并没有未经科举考试,严格来说,他应该是未经正规考试流程。


大家应该了解,在古时候,正规的科举流程应该是:童生试(生员)、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及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的那批人,也就是说只有过了殿试就可以出任为官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这么描述一下大概:正规的科举流程首先我们要考个入学试(考过了我们就可以进入学府当生员去学习,可以理解为考个小学)、然后得考个举人回来(姑且相当于中考)、然后参加全国性的会试(姑且相当高考)、最后想要当官我们还得去考个殿试(姑且相当于公务员考试),如此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方可正式步入官场。

但是,就和现在一样,总有那么些天资卓越之人,跨级升学、保送入学一样,以一种非正常流程步步走上人生巅峰的。

所以,我们现在谈到的高士奇就是这样一个被康熙所看中的“人才”。

那么他是否有“真凭实学”?不走科举流程就当不了官呢?也不竟然: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北宋 “ 靖康之变” 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浙江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康熙帝所器重。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从上诉一段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首先高士奇一开始至少是通过童生试的生员,因为错过乡试无法得倒举人的名头,但是由于康熙的赏识特赐其直接参加会试还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也就是说他是考了高考且是高考状元之才),最后入学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官办大学211、985的大学生,而且还是特地委培的大学生)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和大学生也是有差距的,何况是特地委培的,出来那是直接有工作安排的。

所以说,回过来我们再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知道一点,高士奇是以真凭实学受到了康熙的关注和提拔的,同时他只是免去了殿试(康熙老爷子都早已认可了何须再多此一举)。

其次,高士奇与康熙之间应该是属于亦师亦友的状态。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通过对于高士奇后期的发展来看,高士奇在随伴康熙身边之后,能够迅速站稳脚跟,除了自己的博学多识外(早年走南闯北,见识不凡),还有自身投其(康熙)所好,专门研读涉猎有关。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高士奇能够在康熙身边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以后的发展规划,可见其人也是非常知人心、识人意、有超远见识的人才。

最后、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高士奇虽受康熙赏识,但其一生绝不插足内政、不参与党争,偶而地给予一些中肯的建议,这也是他能够圣眷经久不衰,万古常青的定海神针。

其实,从康熙后期找的方苞来看高士奇,大家大概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康熙把高士奇只是当作一个在纯学术中互相探讨学习的良师益友,只要不超出这个界限,高士奇便是高枕无忧的。

正因为如此,只要康熙在,高士奇便不会有任何事,当然,也正因为高士奇只是纯学术派没有参与任何党争之中,所以只要自身不犯什么大错,康熙的接任者也未必会把他怎样。

可惜的是这只是一个猜测,原因在于高士奇比康熙死的早,这也算是一件庆幸的事吧,因为康熙的继任者对高士奇到底会什么态度也就成为谜底般的存在了。


Gurunding


首先很高兴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加我关注,一起谈古论今

我是爱吃炸酱面的独爱炸酱面,我来回答

首先要纠正一点,高士奇不是没参加过科举考试,只是没有像普通读书人一样一级一级的聪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高士奇一路高升靠走后门,巴结权贵,最主要的是其人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且谈吐不凡,善于揣度圣意。深受康熙器重。

据传起初一位京城的高官赏识高士奇的才华,把他招揽入府当做门客。(有说这位高官是明珠的,也有说是索尔图的)


之后高士奇又得到推荐进入太学学习,在一次偶然中,高士奇遇见了康熙皇帝,后来康熙皇帝要找顾问,类似秘书,帮他记录书信,得到那位高官的推荐,康熙知道高士奇没有经历科举,于是破例给他会试的机会,接连两次考察了高士奇,高士奇之前积累的知识便终于发挥了作用,他顺利通过考察,记名翰林院供奉,从此走上了仕途。

高士奇是以真凭实学受到了康熙的关注和提拔的,而高士奇与康熙之间到后来属于亦师亦友的状态。 其自身投其(康熙)所好,专门研读涉猎有关。 正所谓在其位谋其政,高士奇能够在康熙身边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以后的发展规划,可见其人也是非常知人心、识人意、有超远见识的人才。而康熙把高士奇只是当作一个在纯学术中互相探讨学习的良师益友,只要不超出这个界限,高士奇便是高枕无忧的。


高士奇贪财受贿,左都御史郭琇就在暗中收集高士奇的罪状,以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四条罪状弹劾了高士奇,并且十分详细的列举了高士奇犯下这些罪状的确凿证据。而最终康熙只是让他免官回浙江去,并未做其他处罚。


那么康熙为什么没有对高士奇做出其他惩罚呢,同样是贪污受贿,和珅落了个抄家身死的下场,而高士奇缺只是小小的免官惩罚呢?

最主要的是高士奇虽受康熙赏识,但其一生绝不插足内政、不参与党争,偶而地给予一些中肯的建议,这也是他能够圣眷经久不衰,万古常青的定海神针。

当然高士奇药先于康熙去世也是一方面原因,如果像是康熙先去世,在继位的雍正又是严惩贪污的情况下,高士奇的下场估计就不会是这样了。


独爱炸酱面


高士奇。字澹人,浙江绍兴人,是康熙年间的大学问家。康熙的贴身文秘,相当于康熙的半个老师,一生极得康熙宠信。

高士奇出生于贫寒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很有才华。十九岁随父亲进京。但没多久父亲病逝,无奈他只好卖字为生。后来凭着学识进入了朝廷最高学府--太学,机缘巧合被康熙赏识,特许他参加会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后供职于翰林院。


经过几年的基层锻炼以后,被康熙任命为贴身秘书,并赐给房子居住。从此跟在康熙身边,康熙走到哪里基本都带着他,鞍前马后伺候着。

高士奇学识广泛,什么天文,地理,文史经书,古物收藏,书画鉴赏,等等,包罗万象,差不多都能达到专家的水平。而康熙是个勤奋的皇帝,求知欲极强,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涉猎。高士奇的学识,正好符合康熙的需要。


高士奇侍奉康熙的时候,常常揣摩康熙的心思,说话办事都能讨得康熙的欢心,又非常勤奋,总是能够预知康熙想要做什么,甚至康熙在书房办公时,他也寸步不离等候召唤,根说他待奉皇帝的时候,连厕所都不去,时时刻刻陪伴在他身边。逐渐的,成了康熙身边离不开的人。

高士奇的学问,是通过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刻苦钻研获得的,他一生投身于学问,著书立作,为后代留下了不少珍贵的遗产。

高士奇也曾被同僚弹劾贪污受贿、结党营私。在真凭实据面前,一向公正严厉的康熙,却过于轻描淡写,只是让他回家反省去了。偏袒之意显露无疑。

此后,高士奇几进几出朝廷,每一次离开康熙都念念不忘,多次赏赐他财物,撰写御书奖励

高士奇病逝后,康熙给予高规格的葬礼,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给了他极大的荣誉。

高士奇虽以学问获得康熙赏识,但与他察言观色、曲意奉迎和善于揣摩人心,也有着极大的关系,这让他在生前死后红极一时,尽享帝恩。


历史微点


高士奇是国子监出身,以诗文及书画鉴赏见长。也就是说,高士奇并非经过科考而得圣眷。

据传他是走明珠的后门才得到皇帝赏识的,故尔那些科班出身的文人对他颇为不齿。

而且,高士奇在钱财上颇有“来历不明”之举,被数次弹赅。但康熙帝只是象征性给了他一点惩罚,嗣后立马起复,终高士奇一生,圣眷优渥。

康熙帝曾说,“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这段话说出了高士奇得宠的两大因由:

一、高士奇学问高,可为帝师。

时人虽讽士奇非两榜进士,但他学问扎实,还肯钻研,好学的康熙自愧不如。

君臣二人互相切磋,常常不觉到深夜,帝东巡,也把士奇带在身边,以备请教,可见离不得。




二、无战阵功,无害文人耳。

康熙虽离不得士奇,但并不像乾隆那样,委士奇以重任,像和珅,人称中堂,已把权柄。而士奇,清贵职位耳,与朝政无碍。

除了以上两个理由,我还认为,高士奇能得善终,还有两个关键。

一是高士奇参与编史

,修明史,撰清录。虐待史官,明君不为。

二是高士奇死在帝之前。人跟人是讲缘份的,臣遇君更需运气。康熙帝看重高士奇,能罩他一世,换了皇帝,就不一定了,幸而,高士奇走在了前面。

基于以上种种理由,就算高士奇曾泄过些皇帝无关紧要的小事,也得到了皇帝的宽容,对其生前看重,死后哀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